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三年级下册语文必读书目·六步导读攻略

2020年三年级下册语文必读书目·六步导读攻略

人物形象标签
(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编故事)
某磨坊主和儿子赶着他们的驴子到邻近的市集去,要把这只驴子卖掉。他们走不多远,就遇见一群女人围在井台边,有说有笑地在打水。
“瞧哇,”一个小姑娘大声说:“你们看见过这样的人没有,放着驴不骑,偏偏喜欢自己走路!”
老头儿听见这话,立刻叫儿子骑上去,他自己高高兴兴地在旁边走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阶段阅读指南】……………………………………………………………………………
精读以下3篇寓言。
鼹鼠和妈妈
内容概要
一只小鼹鼠得意地告诉妈妈自己可以看见东西了,鼹鼠妈妈便检测他的视力,结果他根本看不见,妈妈告诫鼹鼠要诚实。
阅读目标
①鼹鼠妈妈是怎样检测小鼹鼠的视力的?②鼹鼠妈妈对小鼹鼠说了什么?③寓言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的道理是( )
A.驴十分没用,一点重物都驮不动。B.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C.马应该驮着重物。
3.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本篇寓言将动物当作人来写,故事叙述更加生动,更容易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引起共鸣。( )
(2)马之所以不帮助驴是因为他十分疲惫,驮不动重物。( )
2.给选文选择一个合适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三只老鼠B.猫鼠相斗C.给猫系铃铛D.家有恶猫
3.阅读寓言,下列对选文内容排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老鼠们开会,准备消除恶猫的威胁。
②白胡子建议给猫的脖子上系铃铛。
③黄背板说自己经常遭受猫的攻击。
④没有一只老鼠愿意去给猫系铃铛,一个个都溜回洞里。
人物形象标签
(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①一个人赶着一匹马和一头驴,出门去旅行。他十分偏爱马,把所有的行囊重物都放在驴背上。
②走了很长一段路后,负着重物的驴渐渐感到体力不支了。他央求马帮他一把,他说:“朋友,求你了。如果现在你能减轻一些我的负担,我很快就会恢复过来。假如你真的拒绝帮忙,我可就要没命了。”
精读以下3篇寓言。
狮子和报恩的老鼠
内容概要
一只小老鼠掉进了洞穴,吵醒了狮子。老鼠请求狮子放了自己,并承诺以后会报答狮子。不久后的一天,狮子被抓住了,小老鼠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救了狮子。
阅读目标
①小老鼠遇见狮子的时候,狮子正在做什么?②狮子是怎样被抓住的?③狮子对小老鼠的看法前后有怎样的改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伊索寓言》的内容大多与动物有关。书中讲述的故事简短精练,刻画出来的形象鲜明生动。每则故事都蕴含哲理,或揭露和批判社会矛盾,或抒发对人生的感悟,或总结日常生活经验。该寓言集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谴责当时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
“怎么办呢?”灰耳朵问道,“我们大伙儿跑出去咬她,把她赶跑,好吗?”
“不,”白胡子说,“她胆子可大着呢,我们吓不倒她。我倒想了一个很好的主意。拿一个铃儿去系在她的脖子上吧。那么,她走动的时候,铃儿一响,我们听见了,就来得及跑了。”
“哦,好主意,好主意!”老鼠一起叫道,“真是个好主意!我们要在猫的身上安上铃儿,好哇!不用再怕猫了!”他们大伙儿都乐得叫起来,跳起舞来。
阅读目标
①狗为什么要衔着肉回家?②桥上的这只狗的肉为何会不见?③桥上的狗看见的那只狗是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阅读技巧
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教材第97页单元导读要求)
农家姑娘和她的牛奶罐
内容概要
农家姑娘顶着一罐牛奶去市场上卖,一路上她幻想了各种美好的愿望,结果却因沉迷于不切实际的空想,不小心将牛奶泼了,她所有的幻想都成了泡影。
“那么,谁拿铃儿去系在猫的脖子上呀?”黄背板说,“要干,总得有人去啊!”
没有一只老鼠搭理他,一个个偷偷溜回洞里去了。
1.这则寓言故事主要讲述了老鼠开会商量怎样__________,一只老鼠提议在猫的脖子上__________,可是,没有一只老鼠愿意去做。寓言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3)寓言通过对话的形式,给我们讲述了浅显易懂的道理。( )
(4)驴之所以请求马的帮助,是因为他想偷懒。( )
4.读完这则寓言故事,试着发挥你的想象:当驴死后,马驮着死驴和重物会发生什么事呢?马的结局又会怎样呢?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形象标签
(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有好几只老鼠住在墙缝里。一天夜里,他们开了个会,讨论怎样消除那只恶猫对他们的威胁。为首的三只老鼠,一个叫黄背板,一个叫灰耳朵,一个叫白胡子。
“住在这屋子里太不舒坦了,”黄背板说,“我偶尔到厨房里捡一块面包皮吃吃,她就纵身一跳,差一点儿我来不及逃回洞里来呀。”
阅读技巧
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编故事。(教材第97页单元导读要求)
仙人和樵夫
内容概要
樵夫砍树的时候丢了斧子,仙人出现帮他寻找,樵夫诚实地回答了仙人的问题,仙人不仅帮他找回了斧子,还另外送给他金斧子和银斧子。他的伙伴听说后,决定也效仿他弄丢斧子,却被仙人识破,最后连自己的斧子也丢了。
阅读目标
①仙人为什么将金、银斧子都送给樵夫?②樵夫的伙伴为何要弄丢自己的斧子?③樵夫的伙伴最后拿回斧子了吗?(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阅读技巧
了解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教材第85页单元导读要求)
阅读完了《伊索寓言》第1、2章,书中描写的主要内容你都了解了吗?下面的思维导图展示了部分章节的主要情节内容,请试着将空出的关键词(短语)补充完整。
《狮子和报恩的老鼠》
《马和负重的驴》
《农夫和鹰》
阅读完《伊索寓言》第1、2章,故事的主人公们模样各异、性格鲜明,是不是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①照样子,给下列书中的角色选择匹配的形象标签,还原角色形象。②任选一个书中的其他角色,先给他(她、它)写出几条形象标签,再试着动手画一画,并在括号里写上角色名字,也可以画自己身边熟悉的人或物,并写出他(她、它)的名字和特征。
阅读技巧
了解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教材第85页单元导读要求)
阅读完了《伊索寓言》第5~7章,书中描写的主要内容你都了解了吗?下面的思维导图展示了部分章节的主要情节内容,请试着将空出的关键词(短语)补充完整。
《鼹鼠和妈妈》
《磨坊主爷儿俩和他们的驴子》
《仙人和樵夫》
阅读完《伊索寓言》第5~7章,故事的主人公们模样各异、性格鲜明,是不是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①照样子,给下列书中的角色选择匹配的形象标签,还原角色形象。②任选一个书中的其他角色,先给他(她、它)写出几条形象标签,再试着动手画一画,并在括号里写上角色名字,也可以画自己身边熟悉的人或物,并写出他(她、它)的名字和特征。
2020学年三年级下册语文
必读书目·六步导读攻略
【第一阶段阅读指南】……………………………………………………………………………
伊索(约前620年—前560年),古希腊哲学家、文学家,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据希罗多德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伊索童年时期是一个哑巴,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用手势表达他的意思,再加上他长得又矮又丑,邻居都认为他是一个疯子。有一天,睡梦中醒来后,他发现自己会说话了。他长大后,将看到的有趣的事物编成精彩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大家都喜欢听他讲故事。他曾经凭借智慧帮助朋友逃离敌人的伤害。
他们快活了一阵之后,黄背板问道:“谁拿铃儿去系在猫的脖子上呢?”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搭腔。“你去吗?”他问白胡子。
“我不想去,”白胡子说,“我是个瘸子,你知道的。叫个手脚灵活的去才行。”
“你去不去,灰耳朵?”黄背板说。“我吗?对不起!”灰耳朵说,“ 自从上次我险些落在捕鼠机里,一直就身体不舒服。”
阅读技巧
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教材第15页单元导读要求)
农夫和鹰
内容概要
农夫的网捕捉了一只山鹰,善良的农夫放走了山鹰。过了几天,山鹰叼走了农夫的帽子,救了差点被破墙压倒的农夫。
阅读目标
①被农夫放走后,山鹰决定怎样做?②山鹰再次遇到农夫时,农夫正在做什么?③山鹰为什么要叼走农夫的帽子?(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③马装作没听见,反而命令驴继续赶路。可怜的驴艰难地挪动着脚步,最后真的倒在地上死了。主人把沉重的物品和那头死驴一起放在马背上,马吃力地边走边叫苦道:“哎哟,我真傻啊!要是早一点儿听那驴子的话,稍微帮他一把,我也不会落到现在这样的下场,我这是罪有应得啊!”
1.选文节选自《__________》,主要讲述了____因拒绝帮助______________,等____死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不大一会儿的工夫,他们走到一群老人跟前,老人们正在热烈辩论。“哎,”一个老公公说:“这就可以证明我刚才说的话不错!现在的年轻人敬什么老呀?你们没看见这个懒小伙子自己骑驴,倒叫他的老子在旁边走着吗?……下来,你这个小鬼,让老人家歇歇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阶段阅读指南】……………………………………………………………………………
精读以下3篇寓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