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可能性》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为90-91页例题及“想想做做”,主要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另外,学生也已经掌握了画“√”记录数据、涂方块表示数据以及分类整理数据等知识。
例题呈现的是几个小朋友围在桌边摸球的情景。
图中有一个透明口袋,口袋里放有3个黄球和3个红球,还有一个蒙着眼睛的小朋友正在摸球。
之所以让摸球的小朋友蒙上眼睛,目的是为了突出摸球活动的随机性特点。
在组织学生开展摸球活动之前教材首先启发学生思考:“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的?”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激活学生对可能性的已有认识;二是为了引出下一个问题,即:如果每次摸一个球,摸出后再放回,像这样摸40次,是摸到红球的次数多还是摸到黄球的次数多?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估计、做出猜想、开展实验。
为了帮助学生及时、准确的记录摸球活动中产生的数据,教材还在这里结合介绍了画“正”字记录数据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先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摸球结果,再把记录的结果填入统计表。
最后,教材引导学生依据对实验数据的统计结果,进一步思考:“统计的结果和你的估计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从装有3个红球和3个黄球的口袋里摸球,尽管有的小组摸到红球的次数略多一些,有的小组摸到黄球的次数略多一些,有的小组摸到红球的次数与摸到黄球的次数恰好相等,但这些结果都可理解为“摸到红球的次数与摸到黄球的次数差不多”。
因此,在摸球活动前最合理的估计应该是“摸到红球的次数与摸到黄球的次数差不多”。
教材没有在这里给出“从这样的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与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这一结论,主要是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经历更多类似的活动后,再逐步明确“可能性相等”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摸球、抛正方体、放铅笔等活动,初步体会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2.使学生经历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去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3.使学生经历提出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感受研究、解决问题的乐趣,进一步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装有3个红球的透明口袋。
提问:如果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摸球的结果怎样?
这节课我们做了哪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