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墨洛温王朝,或梅罗文加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481~751年),是一个在欧洲中世纪的统治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个王朝,相传以创立者克洛维的祖父法兰克人酋长墨洛维的名字命名。

其领地包括大部分高卢,也就是现今的法国,统治时期间于公元5世纪至8世纪之间,最终被卡洛林王朝所替代。

卡洛林文艺复兴(Carolingian Renaissance),发生在公元8世纪晚期至9世纪,由查理曼大帝及其后继者在欧洲推行的文艺与科学的复兴运动,被称为是“欧洲的第一次觉醒”。

查理(法语、英语:Charlemagne、德语:Karl der Große、拉丁语:Carolus Magnus,(742年4月2日-814年1月28日)或作查里曼,查里大帝,卡尔大帝。

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768年-814年),800年由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于罗马,后人称其查理曼。

他建立了囊括西欧大部分地区的庞大帝国。

他在行政、司法、军事制度及经济生产等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树,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他引入了欧洲文明,被后世尊称为“欧洲之父”。

查理曼还是国际上最流行的法国式扑克牌上的红桃K人物。

凡尔登条约(法语:Le traité de Verdun;英语:Treaty of Verdun)是分割查理曼帝国的条约。

843年8月,加洛林帝国皇帝“虔诚者”路易一世的3个儿子在凡尔登(位于今法国东北部)签订了这一分割国土的条约。

这一条约是查理曼帝国瓦解的第一阶段,预示近代西欧国家的形成。

该条约所划分的疆界经过870年《墨尔森条约》的调整,形成西法兰克王国、中部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三国,成为后来法兰西、意大利和德意志三个国家的雏形。

阿尔弗雷德(古英语:Ælfrēd,英语:Alfred;849年-899年10月26日)也译作阿佛列、艾尔弗雷德等,是英格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韦塞克斯王朝的国王,他也是英国历史上真正第一位称呼自己为“盎格鲁-撒克逊之王”的君主。

由于其英勇的统帅臣民对抗北欧维京海盗民族的入侵,被后世尊称为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同时也是英格兰唯一一位被授予“大帝”(the Great)名号的君主。

诺曼征服加速英国封建化的进程。

威廉一世建立起强大的王权统治,没收反抗的盎格鲁萨克逊贵族土地,分封给随他而来的法国封建主。

受封者要按照土地面积的大小,提供一定数目的骑兵,并亲自率领他们为国王作战。

大封建主又把自己土地的一部分再分封给下级,也要求他们提供骑兵。

威廉一世主要依靠法国贵族进行统治。

在统治机构、法律上仍沿用英王旧制。

1086年,他召集封臣,令这些人一律向他行臣服礼及宣誓效忠,建立了英国封建主都须以对国王效忠为首要义务的原则,同年还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调查。

末日审判书:英王威廉一世(征服者)下令进行的全国土地调查情况的汇编。

目的在于了解王田及国王的直接封臣的地产情况,以便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并确定封臣的封建义务。

1086年由国王指定的教俗封建主在全境进行广泛的土地调查。

把全国划分为7~8个区,每个区包括若干郡。

按郡、百户区、村的系统了解情况。

调查内容包括当地地产归属情况,每个庄园的面积、工具和牲畜数量,各类农民人数,以及草地、牧场、森林、鱼塘的面积,该地产的价值等。

调查结果汇总整理,编定成册,称《末日审判书》。

由于他派出的调查员个个如凶神恶煞,调查内容又极细致,使被调查者如履薄冰,好像在接受上帝使者的末日审判一样,所以调查结果被称为《末日审判书》。

亨利一世 Henry I(1068年—1135年12月1日),英格兰诺曼底王朝国王(1100年—1135年在位)。

征服者威廉的幼子。

在其兄威廉二世因狩猎事故神秘死亡后即位为国王。

《牛津条例》:英国限制王权的决议。

1258年,英国大贵族在牛津开会,通过了进一步限制王权的决议,即《牛津条例》,当时在位的英王亨利三世逼迫接受了条例。

由15名大贵族组成委员会,实际掌握国家政权。

同时,由实际掌握政权的贵族和另外选出来的12名贵族组成国会,每年开会3次,讨论重大国事。

由此进一步限制了王权,初步提出了组成国会管理国家的思想。

腓力四世(Philippe Ⅳ,1268—1314),法国卡佩王朝国王著名的国王之一,在位时打击贵族,维护法兰西的利益。

连续有两位罗马教皇在他手下不明不白地送了命。

阿维农之囚(1305-1378)法国国王强制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

史称“阿维农之囚”,期间大部分红衣主教及教皇是法国人。

红白玫瑰战争指英国兰开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和约克王朝(House of York)的支持者之间的内战。

两个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皇族分支,英王爱德华三世后裔。

玫瑰战争不是当时所用的名字,它来源于两个皇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的红玫瑰和约克的白玫瑰。

克吕尼运动:10至11世纪,罗马教廷势力衰微,教会私有化,教士堕落腐化。

克吕尼修道院倡导改革,主张实行严格的禁欲主义,教士须过集体生活,教士不得婚娶,以防止教产私有化;禁止买卖圣职;要求独立,反对世俗统治者任命主教和修道院的叙任权等。

该运动得到西欧各国修道院的响应并接受克吕尼修道院的领导。

克吕尼运动得到罗马教廷的积极支持,教皇格利高利七世并亲自指导运动。

该运动加强了教会,尤其是教皇的势力,从而引起神圣罗马帝国和教皇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主教叙任权之争。

卡诺莎悔罪:皇权与教权的斗争,由于德意志国王亨利四世(1056-1106)和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于1077年在卡诺莎的会晤,达到了戏剧性的高潮。

当时,教皇应德意志封建领主们的邀请,准备前往德意志调停他们与国王之间的争端。

为使教皇取消此行,亨利不顾路途危险,在冬季越过阿尔卑斯山前往意大利。

教皇得知他已越过阿尔卑斯山脉的消息后,为审慎和保险起见,决定前往托斯卡纳边疆伯爵夫人马蒂尔达位于卡诺莎的城堡。

被称为“圣彼得的女儿”的这位伯爵夫人,拥有巨额财富和权势,她那位遭人厌恶的丈夫已于上一年去世。

她保持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宫廷,身边簇拥着一大批只会说甜言蜜语的小人。

《黄金诏书》: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1347~1378在位)于1356年颁布的帝国基本法,又名黄金诏书,因诏书上盖有黄金印玺,故名。

金玺诏书从法律上确定了德意志侯国的分立体制,是侯国实行君主体制的法律根据。

它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加剧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后,此诏书失去意义。

金玺诏书的原件今保存在维也纳国立图书馆。

经院哲学:产生于11~14世纪查理曼帝国的宫廷学校及欧洲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和附属学校中产生的教会学院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是运用理性形式,通过抽象的、烦琐的辩证方法论证基督教信仰、为宗教神学服务的思辨哲学。

因为教师和学者被称为经院学者(经师),故取名经院哲学。

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约1225年—1274年3月7日)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他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

死后也被封为天使博士(天使圣师)或全能博士。

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成为天主教长期以来研究哲学的重要根据。

他所撰写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ae)。

天主教教会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33位教会圣师之一。

他是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所建立的系统的、完整的神学体系对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他本人被基督教会奉为圣人,有“神学界之王”之称。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学说汇编》、《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和《查士丁尼新敕》的合称。

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

查士丁尼一世(拉丁语:Justinianus I;希腊语:Ιουστινιανός;全名为弗拉维·伯多禄·塞巴提乌斯·查士丁尼 Flavius Petrus Sabbatius Justinianus,约483年5月11日-565年11月14日),东罗马帝国皇帝(527年-565年),史称查士丁尼大帝。

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征服北非汪达尔王国、意大利东哥特王国,领土扩大。

下令纂成《查士丁尼法典》等四部法典(总称《民法大全》),为罗马法的重要典籍,对后世法律影响很大。

查士丁尼一世是古罗马时代末期最重要的一位统治者,他的统治期一般被看作是历史上从古典时期转化为希腊化时代的东罗马帝国的重要过渡。

破坏圣像运动: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

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

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

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

813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

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

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

东正教:是基于正统派神学与东方礼拜仪式制度的基督教三大分支之一,也是强调自身正统性的宗徒继承教会。

11世纪东西教会大分裂,形成东罗马正教会。

15世纪,罗马帝国因君士坦丁堡战役败亡。

希腊正教会与俄罗斯正教会为首的东正教会体系确立。

基辅罗斯:Kiev Russ 古国名,9世纪中叶—12世纪30年代在东欧平原上建立的以基辅为首都的早期封建国家,又称古罗斯、罗斯国。

9世纪末,这些部落以基辅为中心,结成一个大公国,称“基辅罗斯”,这是最早的俄罗斯国家,当时它只是一个南自基辅、北到拉多加湖、西从普斯科夫、东到木罗姆的一个东欧内陆小国。

罗斯受洗即罗斯接受基督教信仰,公元988年,当时的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接受了传自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作为国教,使得罗斯人告别了多神教的信仰。

这一年就是罗斯受洗元年。

罗斯受洗对基辅罗斯公国及现代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自罗斯受洗以来,俄罗斯人确定了自己一千余年的思想根基,并因此实现了自己民族的超常发展。

钦察汗国(Qipchaq ulisi),(1242年--1502年),又称金帐汗国、克普恰克汗国、术赤兀鲁思,大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以突厥民族为主,13世纪上半叶蒙古人建立的封建国家,因占统治地位的蒙古人人数很少,所以不久当地蒙古完全突厥化。

由1242年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第二子拔都结束西征建立了东起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西到斡罗思,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到北极圈附近的辽阔广大的钦察汗国。

钦察汗国境内居民成分复杂,社会发展水平不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