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奖孩子的四种禁忌【导读】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认可,然而,对孩子的赞美或表扬,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则,极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本文中就列举四种表扬孩子时反而会伤害孩子的元素,家长可要格外当心哦!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认可,然而,对孩子的赞美或表扬,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则,极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本文中就列举四种表扬孩子时反而会伤害孩子的元素,家长可要格外当心哦!禁忌一:好话坏说,明褒暗贬禁忌二:无的放矢,盲目比较禁忌三:沉溺历史,苛刻要求禁忌四:以偏概全,浮夸”无度禁忌一:好话坏说,明褒暗贬父母口头禅:你今天终于没有做错,了不起!”全部做好了,很好。
从明天开始不要再做错了!”伤害指数:★★★★★情景回放:您把照顾金鱼和给盆栽小西红柿浇水的任务交给了孩子,可他不是一天喂两次金鱼就是3天忘了喂食,更想不起要给小西红柿喝水”了。
但是最近3天,他却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您心里虽然满意,嘴里却说:你这几天终于记住了自己该做的事,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明天可别再忘了!”孩子伤”情:这样的表扬很勉强,而且隐含着批评,无形中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让他觉得好事做了也白做,爸爸妈妈的眼睛总是盯在自己的薄弱环节上,不得翻身。
纠错处方:孩子有了进步,本来是好事。
如果给表扬加上阴影,就是家长的不是了。
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不如将他的点滴成绩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突出他的长处,让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所以,对孩子责任心的提升,妈妈要一项一项地肯定:嗯,给鱼喂食不多不少正合适,水也换好了,还刷了鱼缸;给西红柿早晚浇了两次水,看它的叶子都笑了,它们肯定会越长越壮!孩子虽小,但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夸奖,希望家长看到自己所有的付出,一点一滴都不忽略。
禁忌二:无的放矢,盲目比较父母口头禅:你做得真棒,比%>强多了。
”伤害指数:★★★★情景回放:孩子兴高采烈地拿着他在幼儿园画的画给您看,是《小白兔拔萝卜》的填色图,他的眼神期待着您,您煞有介事地说道:画得真棒,你一定是你们班上画得最好的!”孩子伤”情:班上的孩子自身条件不一样,起点也不同,拿孩子与别人做比较,显然有失公平,况且今天你表扬了孩子是班里最棒的,而明天他没能达到今天的水平,内心会很沮丧,这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压力。
这样大而空的夸奖并不能给孩子面目清晰的感觉,反而可能造成他空中楼阁般的自信一一也就是自负。
他盲目地认为自己好,而不清楚好在哪里,进而难以形成对事物恰当的判断和分辨能力。
纠错处方:表扬孩子做事的过程比表扬他获得的结果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便于他明白您更重视他是否努力,关注他的点滴进步,慢慢地帮助他建立起自信。
通过细化过程,强化他所取得的每一个小小的成功,找出对付弱点的办法,可以使孩子克服每一个挫折,平和地面对困难,避免被小小的不顺击得一败涂地。
所以,这时您不如说:你这幅画画得很仔细,颜色一点也没涂到线的外面;颜色也好看,能跟妈妈讲讲为什么选这几种颜色吗?为什么把云彩涂成了橙色?”从而引发孩子讲一讲他是怎么想的,再看看他是如何用画笔表现的,最后不妨再提一点建议。
您对作品的评论和指点能引发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因为您给予他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好”与不好”的判断,而是对过程的关注,使他明确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满足感油然而生。
禁忌三:沉溺历史,苛刻要求父母口头禅:你居然得奖了,真是妈妈的骄傲!你以后一定还能得到更多的奖!”伤害指数:★★★★情景回放:辉辉在一次全校的作文竞赛得了第一”,辉辉妈满心欢喜,不论时间,不论场合,经常在客人面前表扬辉辉,把辉辉的光辉历史”挂在了嘴上,并常对辉辉说:我们家辉辉在全校的比赛上能得第一,以后一定可以在全市的比赛上得奖。
”孩子伤”情:辉辉妈这样做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二是用一次好成绩为孩子确立一个高标准”,要求孩子每次都必须达到,否则就是骄傲、退步”。
此时的表扬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孩子身上的包袱”,成为了孩子的紧箍咒”,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纠错处方:家长应该注意,我们表扬孩子已经取得”的成就,是为了激励他获得更多的还没有得到的”成就。
表扬,是为孩子树立一个前进的”奋斗目标,而不是为孩子确立一个不能退下来”的标准:家长在孩子取得好成绩之后,不要用你必须保持现有状态”来要求孩子。
面对孩子已有的成绩,家长应该向孩子说:你干得真不错,能不能再来一个。
”你已经得到了班里的第三十名,能不能继续努力,进一步克服不足,进一步超越自己,得到第二十五名。
”夸奖之后,紧接着帮助孩子制定一个高半步' 的新目标,使他不会停顿下来,也不会失去信心。
禁忌四:以偏概全,浮夸”无度父母口头禅:这件事你也能做好,真是个好孩子。
”你居然考了第一,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伤害指数:★★★情景回放:在劳动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回家帮家长做一件家务。
于是强强回家悄悄地整理起爸爸杂乱的书桌。
妈妈看到了孩子伤”情:这样的表扬,是做父母最常说的,表面上看,对孩子有一定的鼓励作用,可是这样随意的话说多了,会使孩子顺着家长的思路进行推理:我做了一件好事,因此我是好孩子;我考了一个高分,因此我是聪明孩子。
但是,孩子按照家长的思路,还可能进一步做出相反”的推理:我如果做错了一件事情,那我就是一个坏孩子;我在一次考试中得了低分,就是一个笨孩子。
这种以偏概全”式的奖励,会使孩子错误地把一件事情成败的评价,当成了对自己整体的评价。
而且过度的表扬,会造成孩子错误地认为自己十分完美”,在日常生活中经不起外界的批评,在竞争中经不起挫折与失败,对孩子造成所谓的捧杀”纠错处方:一些被评价为好孩子、聪明孩子”的家长要特别注意对孩子不要过度表扬”:家长在表扬孩子的时候要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只是对孩子所做的某一件事情进行评价,不要以某一件事情的结果作为对整个人”的评价。
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讲讲量变到质变的关系”比如,孩子考试得了高分,家长应该说:一次得高分固然可喜,但不能骄傲,只有一次次地不断获得好成绩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为家里作一次好事固然值得表扬,只有一次次地不断地为家里贡献自己的力量才是做到了对家庭负责’。
”中国家教三大“悲哀”【导读】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
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
这样不但能培养独立能力,而且孩子还会为了自己的兴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须做”的事。
总结一下家长的家庭教育经验,成功之处无外乎这四点:建立了融洽的亲子关系;既关心孩子的聪明,也关心孩子的善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但同时,指出几个我观察到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即由于父母自负导致的悲哀。
•悲哀一:为何教孩子学乖”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一一教孩子学乖”。
评价孩子时,动不动就说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具体就是听话,按师长和家长要求做事。
但值得一提的是,乖”在英语当中并没有相应的词语。
而在塑造这样一批批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理念。
现在的学校评选三好学生,为什么十之七八是女孩?在所谓的优秀生”里,为何永远没有调皮孩子的身影?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比起男孩子的好动,女孩子更容易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不吵不闹、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认可的乖”孩子标准。
这样的三好学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认为,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孩子也有可取之处。
比如那些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虽然常会被老师教训,但每次挨批后,都能立刻抖擞精神继续调皮。
所以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学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调节心态的承受挫折也是一种能力,能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今后的人生,这对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专家视点:不听话"并非绝对坏事情其实,孩子有时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听从父母的指令,这正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某些心理学家认为,3岁幼儿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
即使五六岁的幼儿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
何况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许多信息,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儿童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儿童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
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能力。
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这一研究说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悲哀二:为何孩子心胸狭小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传统围墙式”的家庭教育,校园也不是传统物理意义上的校园,孩子们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师资以及硬件设备。
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孩子的心胸却变得狭小了?只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事,过去那种煮酒论英雄”式的气魄,为国家前途、为人类理想奋斗的抱负,在今天的年轻一代身上已难觅踪迹。
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识的增长上,已经无暇将英雄式的理想灌输给孩子。
在国际上,中国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得到公认的,可这种对知识的高度注意,也是孩子的心胸变得狭小 的一个重要原因。
•悲哀三:为何孩子不愿回家儿童”的概念缩小为 学生”。
孩子的生命就是这样被压缩到一个方面, 以此来换取成功, 儿童”的概念内涵远大于 学生”,儿童除了在学校要当好一个学生外,在家里、在社会 因此,家庭不止是给孩子创设的 学习家园”,还应该是他们的 精神家园”。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放假不愿意回 家?就是因为在他眼里,家里是一所文明监狱”,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学习。
现在有的家长总爱陪着孩子做作业,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总之,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可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大多 数家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关系变为单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围着学校转,结果却牺牲掉很多培养孩子品质的机会。
其 实学校也可以协助家庭教育,优秀的家长应该把握随机的教育机会。
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
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自己有一片发挥的天地。
如果你有顾虑,用 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不要说 不准玩”,告诉他,如果你的成绩够好了,或是功课 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两个小时。
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
这样不但能培养独立能力,而且孩子还会为了自己的兴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须做”的事。
谁是扼杀孩子天性的刽子手?【导读】家长强制性的教育从根本上忽视了儿童的生理及心理发育特点,剥夺了他们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