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主动发展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主动发展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主动发展
华蓥市双河小学谭永泉
《课标》中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由此可见,《课标》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佳发展,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营造激发情感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的兴趣。

”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把金钥匙。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激发情感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入境动情,将情感和乐趣融为一体,主动参与学习,自觉地去获取知识。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了使学生的情感与亿万人民沉痛哀悼总理,无限怀念总理的深情产生共鸣,上课伊始,首先播放哀乐,在哀乐声中教师用低沉、缓慢的声调导入新课:“1976年1月8日,在中华大地的上空一颗巨星陨落了,一位伟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江河为止呜咽,山川为止哭泣。

全国亿万人民更是悲痛欲绝。

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然后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把学生“送”到当时的长安街上,让他们与长安街上送总理的人们站在一起,让他们“身临其境”。

通过以上三步,把学生的心拉回到文中所描写的那一特定的历史场面中,学生悲从心中来,泪光闪闪。

这样,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人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二、师生合作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把师生交往看作是师生对知识共同探索的过程,知识再发展、再创造的过程,努力创造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宽松、和谐、鼓励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纵向、横向的多方位交流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开发学生潜能,扩大个体学习和小组学习空间。

如,板书设计历来被认为是教师的事,学生无权参与。

学习《跳水》、《蛇与庄稼》、《一夜的工作》等课文时,教师精心设计了以赛引趣,师生一起围绕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板书设计比赛。

教师的介入和参与,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创造性思维,学生既感兴趣又投入,有的同桌一起设计,有的自由组合几个人一起讨论,设计。

最后师生都把设计的结果展示出来,师生一起评价。

教师欣喜地发现,许多学生的板书设计不但能围绕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设计,而且颇有新意,有的用简笔画配上文字说明,有的用表格式来体现,有的……这样,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参与比赛,不仅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平等合作关系,使课堂教学变成多向互动,而且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在相互的启发中,互帮互学,尝到成功的喜悦,并获得认知和探究、创造的乐趣,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挖掘创新资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语文学科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想象空间,其性质决定语文学科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特殊功能。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

如学习了《宇宙生命之谜》一课后,正值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中国首位叩访太空的航天飞行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14圈后安全着陆的特大喜讯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教师充分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佳时机,引导学生收看电视新闻,并组织学生学
着从电视里看到的记者采访的场面,模拟当小记者,先在小组内联系,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小记者,对“杨利伟”进行采访,然后推选最佳小记者在班上采访。

最后进行评价、总结。

在此基础上,阅读一些有探究价值的课外书籍。

然后根据《课标》在习作教学中提出的全新要求: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作文,注重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自信心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命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学生自拟的题目有《揭开宇宙生命之谜》、《未来的科学家》、《20年后的我》……由于教师把命题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一篇篇充满童趣,多姿多彩,富有想象力的作文,有的想象自己是未来的科学家,要向杨利伟那样乘坐自己发明的光速飞船遨游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揭开宇宙生命之谜;有的想象到21世纪,人类能和外星人交上朋友……真是各显神能,各展其能,多么美好的理想,多么可贵的创新精神啊!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主动探究精神
《课标》指出: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立足于课堂上,还要把学生学习语文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让课内语文向课外拓展,使学生能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去探究社会,认识生活,提高认识,增长才干,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以及时性合作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使课堂的知识教学和课外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如,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到社区清除公共设施上的“牛皮癣”;到污水处理厂参观等。

然后让学生自由命题,自由表达,一篇篇富有新意、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诞生了,如《绿地的哭泣》、,《环境与生活》、《保护地球母亲》、《节约用水共护水资源》等。

这样,通过一系列活动,拓宽了语文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精神、人文精神、人文素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营造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但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而且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开发、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