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及其旅游发展研究姓名: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 旅游管理班级: 旅游112班学号: ********指导教师: 丁晓蕾职称:2012 年12 月5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目录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 (3)1、1农耕文化的基本含义 (3)1、2农耕文化:农业发展的历史支撑 (3)1、3农业文化与农耕文化 (4)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主要文化类型和内容 (5)2、1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主要文化类型 (5)2、1、1湘西侗族农耕文化类型 (5)2、2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内容 (5)2、2、1农耕文化在观念层次上的具体特征 (5)三、中国农耕文化旅游价值的分析 (7)3、1农耕文化对生态旅游的价值 (7)3、2农耕文化对于云南地区的价值 (8)四、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价值 (9)4、1农耕文化的开发 (9)4、1、1西部地区农耕文化的开发 (9)4、1、2特色农耕旅游开发 (11)4、2农耕文化的保护 (11)五、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 (12)5、1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12)5、1、1贵州民族村寨旅游现状 (12)5、1、2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对策 (12)5、2休闲农场 (14)5、2、1休闲农场的发展现状 (14)5、2、2农耕文化在休闲农场中的作用 (14)六、总结 (15)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及其旅游发展研究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1、1农耕文化的基本含义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
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1、2农耕文化:农业发展的历史支撑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
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
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
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
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
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
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
1、3农业文化与农耕文化在中国农业文化发展的前两个时期,即原始农业文化和传统农业文化时期,可统称为农耕文化时期,或古代农业文化时期。
在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文化是基础,因为它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的的,它决定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身。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
中原农耕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发源地,是中国农业文化的基础,又是宋代以前中国农业文化的轴心。
中原农耕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
”──这是徐光春同志在谈到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时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完全符合中国农业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发展的实际。
①①/view/690117.htm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主要文化类型和内容2、1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主要文化类型2、1、1湘西侗族农耕文化类型1、风俗习惯类:包括生产习俗、饮食习俗、服饰习俗、丧葬习俗等;2、民间艺术类:如绘画艺术、雕刻镶嵌艺术、织面艺术、建筑艺术等方面。
②2、2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内容2、2、1农耕文化在观念层次上的具体特征1.悠闲性和自满意识: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惧怕竞争和冒风险。
在长期的农耕中,农民虽然养成了勤劳、执著、忍耐、朴实、精耕细作的传统美德,但同时又形成了随遇而安、得过且过、安于现状、保守落后的历史惰性心态。
长期以来,这种悠闲的生活方式突出的表现就是生活工作节奏缓慢、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效率低下等倾向,根本谈不上生产工作上的压力感、危机感、紧迫感,更谈不上经济上的外向性和扩张性发展。
2.保守性: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经验主义,迷信盲从,拒绝接受新事物。
“以不变应万变”、“天不变道亦不变”、因循守旧、固步自②元尧青《湘西侗族农耕文化类型及其价值》《中外企业家》2011年第二十期封,这是农耕土壤滋生出来的又一文化特征。
农耕社会自然经济的特点和人们认识世界手段的局限性,决定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都是直觉式、经验型。
然而,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远非人们的感官和经验所能及,凭经验判断和直觉推理势必会产生南辕北辙。
虽然中国农耕文明曾经引领世界文明七、八百年,有过许多举世瞩目的发明,但是,这些统统只是技术层面上的发明,是基于对经验的总结,属于直觉性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所倡导的求真知精神不可同日而语。
特别是近代200多年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和极权统治,使中国失去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接轨的机会,中国这个文明古国,被排斥在近代科学文明之外。
这种因愚昧而无知,因无知而迷信,因迷信而盲从是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它使得中国人习惯于经验和模仿,不注重探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平均主义:“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孔子曾说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并倡导在中国那片自然经济的土壤上建成一个“大同世界”,研究者们把这一思路称之为中国农耕文化派生出来的理想主义。
这一主义的直解就是“均”、“等”观,这一观念不仅为中国老百姓接受,而“不患寡而患不均’’也成了封建统治者的经典说教。
农耕社会中浓厚的家族制意识,往往使人们不能平等地承认各自的机会,同时更不愿承受其结果的不均,这就是农耕社会中平均主义的文化传统。
4.封闭性:不愿流动,自给自足,排斥合作,不关注外界变化。
土地是农耕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古代的农民世世代代聚族而居,对土地的依恋感情尤为强烈,他们满足和习惯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加之生产工具的极其简陋,没有也不需要远距离的市场,人们的活动半径极为狭小,足不出户,一辈子就可以只生活在熟人圈子里,与外界的信息交换极为有限,人们对自己生活圈外的事漠不关心。
5.浓厚的血缘与地缘意识:人治与帮派文化。
农耕社会里,劳动以简单的自然关系分工,男耕女织,生产经验在上下代之间直接传递。
人际交往主要在家庭内部,以及亲戚邻里之间,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家庭及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农业经济一直深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干旱、洪涝和虫灾等自然灾害都会对农民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农耕文化中特别强调血缘和地缘关系,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朝内有人好做官”,“肥水不流外人田”成为人们当然的价值观。
6.“官本位”、等级和特权意识:行政职务胜过专业技能。
在小农经济时代,等级意识和特权观念浓厚,农耕文化对人才的认识和理解上最典型的就是用“官本位”来衡量。
在人们心目中,人的高低贵贱、品德能力、有无出息,很大程度上是以其职位职务的高低来论定。
而我国现今的户口、籍地、身份和权益及地位相结合的社会分层体制,更是强化了这种等级意识。
③三、中国农耕文化旅游价值的分析3、1农耕文化对生态旅游的价值生态旅游是一种适应市场机制的、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它还是③农耕文化与新农村建设/dfpd/2009-09/17/content_17727679.htm国家政府机构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工具。
而受历史因素的影响,生态旅游的发展存在着问题,问题有其客观存在的现实基础和深刻的历史背景。
这也就要求发展中国家对生态旅游概念应该有从适应本国特殊国情的立场来重新构建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从本土的特性出发,有针对性地走有自己特色的生态旅游发展道路。
一个民族的产业结构对该民族性格的塑造有重要作用,不同的产业结构往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性格。
我国是典型的农耕国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民思想也就为农耕思想;农耕思想有其固有的弊端,阻碍我国新阶段的发展。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耕产业为中华民族带来了辉煌的农耕文化。
农耕意识在国民的生活全方面发挥着作用。
在当前生态旅游发展中所呈现的突出特征和农耕文化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这需要对生态旅游的发展进行分析、价值进行构建,进而探索到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生态旅游发展途径,从而实现生态旅游的整体社会价值。
社区参与是生态旅游的重要标准。
尤其是对于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我国的偏远地区,如何实现社区参与,将决定了生态旅游能否真的实现。
社区参与离不开当地文化和社会制度,在分析我国文化的基础上,尝试探讨我国社区参与的机制,构建不同区域的各方利益主体的博弈关系。
④3、2农耕文化对于云南地区的价值重民、富民、稳国、强国而王天下是中国农本思想的核心, 对农④刘佳峰《我国农耕文化背景下生态旅游的价值探讨与发展模式构建》业生产的重视强化了农耕文化稳定和谐的价值取向, 促进了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历史是不能被割断的, 厚重的中国农耕文化对当今我国国民修身养性, 传承中华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 走生态文明之路依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在于对个人修养和品德的培养, 对勤俭至上的推崇; 云南农耕文化在传承云南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过程中, 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秩序与和谐仍然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智慧, 云南农耕文明给我们的启示在于: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能够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使人类获得更多的利益, 但资源和自然规律的约束在任何时候都是人类活动所无法忽视的。
⑤四、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价值4、1农耕文化的开发4、1、1西部地区农耕文化的开发在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诸多观念中,农耕文化是总病根。
在历史上,农耕文化创造了农业文明。
通过几千年的积淀,农耕文化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部地区地处内陆,是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中的第二、三级,山地、高原、盆地等复杂地形更加强化了农耕文化的内陆、封闭意识,如果说,东西部的差距,最根本的是观念的差距的话,那么,在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诸多观念⑤张海翔《云南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10月第五期中,农耕文化就是总病根。
“养牛为耕田,种粮为吃饭”的生产动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发展意识等等,以及由此演变出来的一系列落后观念,不仅在西部广大农村,即便是在西部城市也都是普遍存在的。
怎样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超越农耕文化呢?破除传统劣势论,树立全新优势论。
这里所说的传统劣势论,就是认为在发展的基础条件上,西部地区的区位、交通、资金、技术、人才等均不如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