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诉讼试题及答案(一)民事诉讼的模式、目的、证明标准,审级制度

民事诉讼试题及答案(一)民事诉讼的模式、目的、证明标准,审级制度

民事诉讼试题及参考答案(一)一、论述中国民事诉讼的模式二、论民事诉讼的目的三、论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四、论简易程序适用中诉讼效率和司法公正之平衡五、论完善我国审级制度的路径一、论述中国民事诉讼的模式民事诉讼模式是对民事诉讼结构的构成要素几个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民事诉讼原则、制度和程序结构的概括和抽象的形式。

诉讼模式种类主要有两种:一是当事人模式,英美法系国家模式,是指在民事纠纷中,诉讼请求的确定,诉讼资料和证据的收集和证明主要由当事人负责,法院只负责审判。

原告提出事实主张,被告征对其答辩,在普通法上,这种交替性事实可以继续下去,当事人履行主张责任,被认为是当事人负担证明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双方通过交替性的事实的主张与答辩,达到形成争议的焦点,没有争议的焦点,诉讼程序就不再进行,既当事人是推进诉讼程序进行的主要因素和力量。

当事人在诉讼处于主导地位。

二是职权主义模式,根据职权主义中职权在诉讼的强弱,可分为职权主义模式与超职权主义模式。

职权主义模式是大陆法系国家模式,他强调法院在民事诉讼程序中拥有主导权。

由法院主持下进行诉讼程序的启动的进行、终结。

当事人对此只能提出请求,能不能进行,还得看法院是否受理,支持,甚至很多时候,诉讼资料,证据的收集等都有法院为之,;而超职权主义模式,是前苏联及东欧国家曾今实行过的,是对职权主义模式中职权的进一步加强,更加限制了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还有很强的行政色彩。

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受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较大,采用过超职权主义模式,过分强调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的作用,具有很严重的职权主义色彩。

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经济社会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同时法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特别是1991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削弱了国家的职权,提高了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及权限,表现在当事人举证责任上,强调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只在因为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证据的情况下,可以请求法院调查收集证据;法院调解以当事人自愿为前提;财产保全措施、先行给予、强制执行依当事人申请进行而不是依职权进行,从这几个方面,强化了诉讼当事人的地位及诉讼权限,相应的也就削弱了法院职权。

当然,我国现在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对当事人的权利保障的不够充分,但是也有相应的好处,由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下,运用国家资源集中办事,所以很有利于实现实体公正,同时也能更充分保障法官发挥的裁判作用,保障法院裁判、裁决的迅速做出。

当然,从长远发展,我认为,根据我国国情,我国应逐步提高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地位,最终使当事人处于主导地位,人民法院积极配合当事人意志,两者和谐共存,形成以当事人主义为主,职权主义为辅的民事诉讼模式。

二、论民事诉讼的目的1、民事诉讼的目的内涵民事诉讼的目的是指民事诉讼制度是为了什么而存在或设立的。

这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当事人方面来说,是指当事人为了什么而进行民事诉讼,即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的目的;从国家方面来说,是指国家设立民事诉讼制度一方面遵从当事人的诉讼目的,另一方面国家可能还有其他的目的,比如维护或实现私法秩序或法律秩序等。

民事诉讼的目的主要从主观意志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事诉讼的目的不同于民事诉讼的功能。

后者是民事诉讼本身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

民事诉讼的目的是其功能的主观反映,如果背离了民事诉讼的功能而确立民事诉讼的目的,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则不能实现。

2、关于民事诉讼目的论的学说概述从历史上看,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目的理论大体上经过了“保护私权”“、维护私法秩序”和“纠纷解决”三个阶段。

前两种学说为德国学者提倡,后一种学说由日本现代著名民事诉讼法学兼学者兼子一所倡。

另外还有程序保障说、权利保障说、搁臵说、多元说。

私权保护说认为既然国家禁止自力救济,哪么当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或发生争议时,国家就有义务来保护这种私权。

维护私法秩序说认为,民事诉讼制度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整体的需要而设立的,是为了从整体上维护国家的私法秩序。

纠纷解决说认为民事诉讼的出发点和目的并不是从既有的实体权利出发确认当事人之间原有的权利义务关系,而是要解决当事人间的纠纷。

3.我国民事诉讼的目的应是保护私权和维护社会秩序如同一项游戏需要有组织者和玩家的互动一样,国家设立民事诉讼制度也少不了当事人的参与,自然,民事诉讼的目的应该包括国家设定诉讼的目的和诉讼参与者的目的。

在此,我的立场是,我国民事诉讼的目的应是保护私权和维护社会秩序。

结合以上对各学说的概说及评述,我们认为这样的一个“二元论”是比较实际的,而且这种思考方法是可取的。

从当事人的角度来看,在实践中,一个理性的当事人在提起民事诉讼之时,其首要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就是诉权。

从国家的着眼点看,国家具有保护国民之责,所以国家设立民事诉讼制度应当遵从当事人的诉讼目的。

三、论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证明标准是指司法工作人员查明案件事实、当事人证明案件事实需要达到的程度。

证明标准是主观的,应当是确定的,我们在确定证明标准时,必须正确处理证明标准的确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客观真实是指依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使认识与对象的实际情况相符。

所谓法律真实,是指裁判人员运用证据认定的案件事实达到了法律所规定的视为真实的标准,在诉讼证明的过程中,法官运用证据、逻辑推理和经验法则,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即符合法律真实的要求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达到从法律的角度认为是真实的程度。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一直把客观真实作为诉讼证明的目的,认为法院所确定的案件事实必须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近来,不少学者对此提出了批评,认为法院裁判中认定的事实只能是“深深打上法律烙印的”,与客观真实并不一定完全吻合。

法院在判决中认定的事实应当符合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规定,应当达到从法律的角度可认为是真实的程度。

我国民事诉讼司法解释确立了法律真实的证明观念,也确立了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63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依法作出裁判。

”也就是说,本案所能运用的所有证据所证明的案件事实是什么,裁判就怎么定。

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根据举证责任下裁判。

这一规定明确了“法律真实”的证明要求。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三条规定了,"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情况,判断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是否明显大于另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并对证明力较大的证据予以确认"的规定。

该司法解释足以表明"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已被我国立法所否定。

而转向了盖然性占优势标准,即民事诉讼中负有举证责任一方只需将其主张的"真"证明到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即可,而不是一定要达到"必然"的状态。

法律真实取代客观真实,并不是摈弃客观真实,重新陷入主观真实的泥潭,而是真正落实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原则,是在实事求是地认识诉讼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客观真实作为诉讼制度的最高理想与追求,但不是作为唯一的价值目标。

诉讼证据的价值取向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元化的。

民事诉讼证明标准是高度盖然性,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一般要求为证明需要达到一种使法官确信的状态或者能够排除一切合理怀疑,两者有所不同。

一般认为,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要高于民事诉讼,这是由两种诉讼不同性质决定的。

四、论简易程序适用中诉讼效率和司法公正之平衡随着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不断扩张,对其使用过程中诉讼效率和司法公正的关系研究,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

(一)兼顾程序的简易化与正当化这一命题有两层含义。

在简易程序环节,提高诉讼效率的同时,简易程序也应符合正当程序的某些基本原则,比如当事人的程序主体性原则、法官中立的原则、程序理性原则、程序公开原则等均应得到保障。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

之所以设臵简易程序,是因为对某些案件而言,即便适用简化了的程序也一样能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

诉讼的公正仍是追求的目标,而不是被抛弃了。

强调这一点对于我国简易程序的创建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人们谈到简易程序,通常就会想到程序的“削繁就简”。

但在我国,创建简易程序,同时还要遵循另一个标准,那就是程序的正当化标准。

所谓程序的正当化,即是按照正当程序的一般要求来设计和建构诉讼程序。

(二)协调法官诉讼指挥权与当事人程序基本权根据国外的经验,简易程序在缩短有关诉讼期间,减少某些诉讼环节的同时,会赋予法官更多的管理诉讼的权力,以便于其推动诉讼活动的运转。

这是无可厚非的。

那么,这是否与完善当事人程序保障冲突呢?1971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的国际法律科学协会学术研讨会中,与会专家对此作出了否定的回答,即法官职权与当事人获得公正审理权并无冲突。

只是,这一结论需要有一定的限制条件,比如,“法官在诉讼的提起、诉讼标的的确定或当事人和解问题上,不应越俎代庖,以法院的意愿取代当事人的意思。

”笔者认为,上述的结论在简易程序中同样是适用的。

虽然在简易程序中,程序的快捷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这不应成为否定当事人接受公正审理权的借口。

也就是说,在简易程序中,法官职权主义应同样受到上述的限制。

那些根据处分权原则和辩论原则应由当事人行使的权利、应由当事人决定或主导的事务,在简易程序中依然如此;法官的中立地位在简易程序中同样应予坚持。

(三)平衡强制性程序规则与选择性程序规则各国简易程序,一般都是通过缩短某些诉讼期间以及减少某些诉讼环节的强制性规定,来达到加快诉讼进程的目的。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途径。

基于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处分权原则,也可以设臵一些选择性规范,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比如,本应适用普通程序的案件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当事人的程序自主性,达到了提高诉讼效率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使程序的简化具有了正当性。

虽然使用了不同于通常程序的简易程序,但这是当事人自己的决定,因此即便是败诉,他也不应有什么怨言。

通过这类选择性规范的采用,简易程序中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的矛盾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协调。

五、论完善我国审级制度的路径多年来,我国诉讼终审制度一直实行两审终审制,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两审终审制出现不少的弊端,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这不仅降低了结案效率,而且影响了法院判决的权威性。

纵观我国当前的两审终审制,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民事诉讼对当事人上诉的条件相当宽松,导致了诉讼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2)案件请示制度使上下级法院联系紧密,侵害了当事人的上诉权。

(3)终审法院的级别过低影响了法律的统一适用,危及法律权威。

(4)再审程序无限扩张,审判监督程序的频繁启动,导致“终审不终”,已经影响了正常的审级制度。

由此可见,进行适度的改革是必要的,完善我国审级制度的路径有:1.建立上诉许可制度来实现一审案件的分流,对部分民事案件实行有条件的一审终审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