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类型、特点与开发长阳渔峡口镇中心学校覃章成校本课程,作为国家三级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为农村中小学兴办特色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了一个超越性发展的机遇。
我们知道,课程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成功与否。
而在我们县,校本课程资源就其总量而言是充足的,且有大量的优质资源,具有独特的优势。
我在分析了本县校本课程资源类型与特点的基础上,对其开发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类型校本课程资源是指形成校本课程的要素来源,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校本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校本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校本课程资源仅指校本课程的直接来源。
本文所指的是相对广义的校本课程资源概念,是指形成校本课程的因素来源与相关的实施条件。
根据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分布与存在状况,我将其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和网上资源三类。
1.校内资源校内资源是校本课程内在的物质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开发、利用校外资源和网上资源的媒介作用。
包括:(1)学校教育哲学。
学校的办学方向、理念和所追求的特色化目标构成学校教育哲学,发挥着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思想的作用。
(2)教师。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处于极为关键的地位。
”教师的课程专业能力、课程专业自主权、个性特长等综合体现教师资源的价值。
(3)学生。
作为校本课程的消费者,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需求、个性特征等因素,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4)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实力。
学校的图书馆(室)、网络设备、体育设施、音乐器材、实践实习基地……,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和对校本课程的经济投入能力,对校本课程开发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5)校长。
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责任人,校长的办学理念、对课程专业知识的熟悉程度、对教育科研的熟悉程度、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水平等因素,决定着一所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
(6)学校管理文化。
学校组织结构、管理理念、制度条文等形成的学校管理文化,对教师的责任感、事业心等产生重要影响,关系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自愿程度、价值追求。
2.校外资源校外资源是校本课程外在的物质基础。
包括:(1)自然环境。
气候、海拔、地形、地貌等因素及其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产生的重要影响。
(2)人文景观。
(3)本土文化。
一定区域内的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等形成了本土文化。
继承和发扬本土文化是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使命。
(4)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居民富裕程度、社会文明程度等因素综合反映了一个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并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形成了一个校本课程开发的大环境。
(5)社区成员结构。
社区成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状况、就业状况、教育期望、教育热情等因素,影响社区成员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和参与程度。
3.网上资源网上资源是校本课程弹性化的物质基础,能对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起辅助、补充、拓展甚至是品质提升的作用。
网上资源种类齐全、数量充足、优质化程度高。
二、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特点就我县而言,校本课程资源具有多方面的特点。
在这里,我想就校本课程三类资源的特点谈一些认识。
(一)校内资源的特点1、较多的学校走上了特色化发展的道路创建特色学校,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发展的时代需求。
在我们县,每一所学校都身处特异的自然环境、地方文化之中,教师群体也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征,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需求也或多或少的具有地域特征。
这些,都为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使较多的学校走上了特色化发展道路。
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而言,学校的“特色”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各具特色的学校发展道路,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教师素质越来越高,特别是较多的教师有突出的个性、特长课程只有通过教师才能走向学生,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而言,教师是最为关键的课程资源。
所以,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专业素质、个性特长等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这样说,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期阶段,一个有个性特长的教师使一门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可能;一个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能使校本课程开发及早步入正轨并顺利发展;一个富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的教师能加快一门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
事实上,在我们的学校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越来越壮大;一大批教师在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有突出的特长,这些都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最为宝贵的财富。
需要特别指出也是高主任反复强调的是,在我们的中小学,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这既需要教师自身进行开发,也需要学校领导从管理的角度进行开发。
3、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层次性、多样性的特征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优生”、“差生”是教育的无奈与矛盾,“因材施教”在片追的旗帜下事实上仅仅是一句华丽的口号。
新课程改革,特别是校本课程的设置,让所谓的“优生”、“差生”成为宝贵的课程资源,使“因村施教”得到了落实。
此外,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学生的绘画爱好、音乐爱好、文学爱好、养殖爱好……在主科中心的环境下,是难以得到满足的。
进入新课程改革,校本课程为上述学生的多样性学习需求搭建了平台。
4、“普九”达标、“创建”活动使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观目前,我们县基本完成了“普九”达标任务,并正在迎接复查;较多的学校在进行“市级”、“县级”示范学校创建活动。
乘着“普九”达标、“创建”活动的东风,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根本的改观——图书室得了扩充、实验室条件越来越优越、微机室从无到有并不断升级……越来越富余的办学“硬件”,为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校外资源的特点1.分布广泛,领域众多,总量充足在我县各地,大都有丰富的、地方性的校本课程资源。
如火烧坪的蔬菜、高山草场,乐园的山歌,榔坪的木瓜,渔峡口的椪柑、香炉石文化,枝柘坪的劳务输出型经济,资丘南曲,清江沿岸的柑桔种植、淡水渔业、旅游景观,大堰的脱毒马铃薯,高家堰的盆景,等等。
丰富的、地方性的校本课程资源为各地开发特色性的校本课程奠定了物质基础。
我县的校本课程资源,不仅分布广泛,而且领域众多。
文化方面,有享有“东方迪斯科”美誉的巴山舞、乐园山歌、资丘南曲。
经济方面,有以枝柘坪为代表的劳务输出型经济、以高家堰为代表的根雕盆景、以火烧坪为代表的蔬菜经济;有清江沿岸的旅游经济、淡水渔业、柑桔产业;有以榔坪木瓜为代表的药材种植;有以大堰脱毒马铃薯为代表的优质农业;等等。
宗教方面,我县有部分地区信仰道教、基督教。
就全县而言,校本课程资源分布领域众多的特点,为我县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我县的校本课程资源,不仅分布广泛、领域众多,而且在总量上也是充足的,这就使得我县的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
2.优质资源丰富在我县的校本课程资源中,较多的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属于优质资源。
例如,享誉全国的“巴山舞”、畅销省内外的火烧坪蔬菜、蓬勃发展的高家堰根雕盆景和清江旅游、渊源流长的香炉石文化、资丘南曲。
这些优质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基本上可以直接利用,有利于彰显校本课程的教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资源可深度开发的潜力巨大在我县的校本课程资源中,部分资源本身具有广阔地“市场”前景,可深度开发的潜力巨大。
例如,巴山舞,如何让它根植于学校文化,得到全面、深入地传播,并向广大的农村地区辐射?清江柑桔,如何让新品种、新技术全面推广?如何进一步提高品质,突破反季节难题,扩大市场?清江旅游,如何在当地居民中形成一种旅游文化,形成合力提升资源品质,创建旅游品牌?应该说,对校本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属性。
(三)网上资源的特点当前,“网络”基本上进驻到了所有的初中和中心小学。
实事求是地说,在一些学校,对于电脑的应用,基本只局限于让学生练练打字,使教师玩玩游戏。
网络的价值仅仅如此吗?在这里,我想与大家重温两句口号:“让我们步入信息高速公路”、“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此外,我还想谈一点对网上资源的认识,这就是: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是博大而精深的。
三、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1.因地制宜的校本课程资源筛选机制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是丰富的。
但是,并非所有的课程资源都适合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只有通过筛选机制过滤之后才能最终融入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之中。
吴刚平教授提出的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是:“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
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
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应因地制宜,遵循三个原则:一是适合学校发展;二是适应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三是适应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促进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化发展。
2、校内资源的开发第一,学校特色及其创建。
在这里,我想谈三点想法:一是每一所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综合条件,对本校的发展做一个中长期的规划,描绘一幅本校的发展蓝图,使学校的发展步入规划性发展的康庄大道。
二是学校的特色可侧重以“校本课程”为舞台进行落实。
三是学校特色的创建及其校本课程的开发,可通过学校组织更新主要是发展民主性的、学习性的、研究性的组织及其形成宽松的、激励性的、专业性的组织文化予以发展。
第二,教师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施展拳脚。
对此,我想就我个人的实践谈一些感受:一是充分显示自己的特长。
例如,我在大学学习的是农学专业,我就在校本课程中开设了《花卉栽培与农业技术基础》。
二是加强学习。
我们可以突破校园内的、学科性的知识局限,学一点校园外的当地社会的知识——被称为“本土知识”的知识,做一个“本土知识”的继承者、传播者,例如,乐园山歌、资丘南曲、香炉石文化等;我们可学一点经济学的、社会学的知识,因为,我们的教育事实上是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部分,是丰富的生活世界的一个成员;我们可以学习一点教育学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
三是养成反思的习惯。
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反思并不断调整我们的开发活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
对于校本课程而言,真正的主人是学生。
因为我们的课程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对此,我们需要认真做好学生学习的需求调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校本课程;我们要持续性地进行课程反馈,敏锐地捕捉反馈信息,适时地调整我们的校本课程,使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发挥更大的学习效益。
第四,让学校的硬件设施融入校本课程开发,为其服务。
3.校外资源的开发第一,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对校本课程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立足于全面、深入地社会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