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必须掌握的25个核心考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2.人口问题的空间差异
(1)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
①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②带来的问题:可能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如果过度开发利用资源,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可能造成粮食、生活用品等短缺,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条件改善困难等社会经济问题。
③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增长模式向现代型转变。
(2)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①人口老龄化的含义:一般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数超过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数超过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
②产生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晚婚晚育,甚至不愿生育,使出生率不断降低,少年儿童的比重也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相应地上升。
③带来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用于养老的费用增加,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等。
④解决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
3.我国目前面临的人口问题
(1)人口过多,增长量大: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但人口基数大,增长的绝对量仍然很大,且整体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2)人口性别比偏高:人口性别比通常用每100名女性人口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来表示,正常情况下为105左右。
从1980年到2014年,我国出生人口的平均性别比为114.7,男女比例已严重失调。
(3)人口老龄化: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4)人口质量下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在严格控制生育的情况下,人口素质高的城市生育率下降,人口素质低的农村超生,从长期来看可能会降低我国的人口素质;二是把人口政策的目的主要归结为控制人口数量,没有把教育列入人口政策。
(5)流动人口和剩余劳动力问题: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庞大,产生了许多问题,如城市管理困难,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增加等。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剩余劳动力问题也日益突出。
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5.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6.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城市区位因素
8.城市的功能分区
【技巧点拨】
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一般原则
分析城市功能区布局方式及其合理性,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协调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和交通用地关系时,既要保证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内部的交通联系,又要在两者之间布置便利的交通,以方便两者之间的联系。
(2)合理布局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可减少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住宅用地要布局在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地带、河流的上游。
易造成污染的企业要布局在城市外围,并且要注意其与盛行风向和水源地的关系。
例如,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要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若在季风区则应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对水源有污染的企业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3)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要有卫生防护带,防护带内可植树造林。
这样既可对住宅区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
(4)各功能区之间要留有发展的余地,以应对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
9.城市化的标志及动力机制
10.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
1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模拟考失利并非坏事,它能让你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面貌,比如改变原先的地貌、水文、
植被等,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②城市人口和产业活动高度密集,高强度和持续的经济社会活动,不仅强烈改变了原有下垫面的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③城市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染物,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城市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④城市能够带动区域开发,加速经济发展,从而对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
(2)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逐步演变为非农业用地,比如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和交通用地。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②改变了居民的就业方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演变为现代化工业社会。
③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原先的乡野景观为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所取代。
它既是一个把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综合作用的过程。
④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在此过程中人们的信息交流和产业活动的强度得到大幅度的加强。
13.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4.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等。
在这些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拓展延伸】
在分析农业区位时一定要兼顾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实际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科技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强。
15.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项
(3)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技巧点拨】
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社会经济条件,如交通、市场等,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面积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结合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16.工业区位类型
【技巧点拨】
工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
(1)原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增强,这是因为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更广、可替代原料增多、交通运输条件改善。
例如钢铁工业早期的主导区位因素是煤炭,后来是铁矿,现在一般是市场。
(2)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对工业布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因为工业原料的运入、产品的运出,都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例如,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三湾一海地带(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以及濑户内海)。
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是这些国家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3)通信网络的通达性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例如,很多企业在网站上发布信息
以方便原料的购入和产品的销售。
(4)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增强。
17.工业联系、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
18.工业区位及其发展条件
(1)传统工业区及其发展条件
(2)新工业区及其发展条件
世界上典型的新工业区有以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我国温州地区为代表的发展传统工业的新工业区以及以美国“硅谷”、日本硅岛(九州岛)、德国慕尼黑、英国苏格兰、印度班加罗尔等为代表的发展高技术工业的新工业区。
意大利新工业区形成的有利条件:大批廉价的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
美国“硅谷”发展微电子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④全世界的人才高地;⑤市场稳定(有稳定的军事订货,这是美国特有的条件);
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拓展延伸】
如何理解新工业区的“新”
(1)时间新:大多在20世纪50年代后(新技术革命开始后)开始形成。
(2)地区新:一般形成于乡村地区,没有传统工业区的区位优势。
(3)组织形式新:企业规模小,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
19.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20.交通运输建设的区位分析
一般来说,社会经济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科技因素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