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16-01
俗话说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

针对目前在校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生活的安逸,助长了学生奢侈浪费、盲目攀比、拈轻怕重等不良习气,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学会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感恩自然,奏响和谐社会从学生抓起的生动乐章。

1.感恩祖国——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教育主题。

不论是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都强调”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

在教学中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活动:
1.1维护国家统一。

围绕这一主题可以进行的专题活动有:”香港昨天、今天和明天”、”宝岛台湾”、”新疆是祖国的神圣西北疆”、”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等等。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形成认识: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统一不仅使中华民族历史前后相接.而且使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延续性是世界文明史上独有的。

对于历史上的分裂应持全面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

既要看到其危害,又不能忽视分裂时期客观上存在的有利于统一的积极因素。

形成正确的认识,自觉
拥护党的有关方针、政策,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一切分裂势力和行为。

1.2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正确态度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反对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

例如:对待儒学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具体而言:”德治”有它的合理性,”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

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需要有良好的社会规范来维系。

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积极内容,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天下统一的思想等等。

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对有些内容可以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的有用的思想要素。

如古代”民本”思想可以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

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对儒学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

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
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等。

2.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做个全面发展的好教师
2.1在课后每天都看新闻联播了解时事新闻,多看课外书。

学生喜欢知识渊博老师,上课时要幽默风趣、语言流利,只有当你博览群书时你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找到相关的趣事,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2.2上课时要有激情,让自身的语言发出真情,感人肺腑。

为此,我在备课时深刻领会教材的思想内容,对历史事件中正义的行为大加赞扬,对丑恶的现象给予无情地抨击,表明自己爱憎分明的态度,在课堂上,讲到快乐时要面带微笑,愤怒时情绪要激昂,悲伤时,声音低沉、只有发自内心的深处的真实情感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投入情感,开拓创新
情感教育、创新教育是历史教学的必然选择。

历史教学要从格式化的”朝代更迭”的记忆中得到升华,让学生从”读死书、死读书”中解脱出来,让学生”读史明智”。

笔者以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启发他们的内在潜力。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总希望自己的学生有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爱好,总是千方百计去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

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有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状态、渊博的史学知识外,更重要的还要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打破砂锅探到底,主动去探究问题。

比如我在讲宋元文化时,通过给
学生讲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资治通鉴》,让学生感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人民的聪明才智。

讲商鞅变法、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时,要善于树立改革创新的形象,让学生明白”变则通,通则达”,自觉树立起改革之志。

讲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让学生树立起”精忠报国”的远大理想,使历史教学真正触动学生的情感。

4.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历史教材跨越时空之宽,信息量之大是众所周知的,教材中绝大部分内容对中学生来说并没有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

而且教科书所选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望。

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

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能够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

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

知识面得以拓宽,新信息及时获取。

利用网络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去思考、去寻找答案。

通过网络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使历史课更富有吸引力,学生们也乐在其中。

能够利用或经常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其结果是明显的、高效的。

但并不是课程资源现代化了就是教学现代化了,多媒体网络资源只能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

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
的课程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为了追求课程资源的丰富、新奇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