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细化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单元教学难点:减法、除法的意义比较难于理解。
课时安排:建议用5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教科书2、3页内容教学目标:1.在已学过的加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对加减法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
2.通过知识的迁移理解,掌握新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深刻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教科书5页及6页例3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乘除法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在解决问题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时:课题:和0有关的四则运算教学内容:教科书6页例3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会计算和0有关的运算,并理解和0有关的运算的意义。
2.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把四则运算的相关知识系统化,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3.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0有关的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第四课时:课题:括号教学内容:教科书9页内容教学目标:1.掌握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四则运算的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不同作用,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
第五课时:课题: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P10页内容教学目标:1.利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2.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习惯。
3.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优化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优化意识。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单元教学目标:1.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
2.认识到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1.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认识到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单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时安排:建议用2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课题: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教学内容:教科书P13页内容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的前面、左面和上面,能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通过观察活动,认识到站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在探究图形变化中感受乐趣,学会欣赏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第二课时:课题:观察不同物体教学内容:教科书P14页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可能不同。
学会从相同位置可以看到相同形状的不同摆法。
2.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
3.在观察比较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体验到在相同的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教学难点:在相同位置正确观察不同的物体。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能够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单元教学难点: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会应用其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课时安排:建议用7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课题: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内容:教科书P17例1 、P18例2教学目标:1.在解决具体的问题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对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熟练应用。
第二课时: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内容:教科书P20例3教学目标:1.能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定律,正确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三课时:课题:减法的性质教学内容:教科书P21例4教学目标: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体验算法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减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会根据数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第四课时:课题: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内容:教科书P24、25页内容。
教学目标:1.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学生的自主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能进行正确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灵活运用。
第五课时:课题:乘法分配律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例7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简便计算。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第六课时:课题:乘法和连除的简便算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页例8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连除的简便算法,并能正确运用。
2.灵活使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炼成的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连乘和连除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选择合理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第七课时:课题:复习与整理教学内容:教科书P30、31页内容。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交运算定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能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5.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以及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小数。
单元教学难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和名数的相互改写。
课时安排:建议用11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课题:小数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P32、33页内容。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
2.在合作探索中,掌握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小数的计数单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迁移能力,学生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第二课时:课题: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内容:教科书34页、35页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数位顺序表,进一步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学生能正确地读写小数。
3.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数位顺序表,会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技术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第三课时:课题:小数的性质和应用教学内容:教科书P38页、39页内容。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根据小数的性质,能把小数进行化简或把整数和小数改写成指定位置的小数。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能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探索发现并概括出小数性质的过程。
第四课时:课题: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内容:教科书P40页内容。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根据要求排列几个数的大小。
2.在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并概括小数的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的大小比较同整数的大小比较的区别。
第五课时: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教学内容:教科书P43页、44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