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农民增收咨询题研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业差不多进入一具新的进展时期。

新时期的要紧标志是,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差不多基本满脚现时期农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为全国改革、进展、稳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新时期也浮现了新咨询题,要紧是粮棉等多数农产品浮现了时期性供过于求,品质别彻底适销对路,农民增产别能相应增收,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展中的突出咨询题。

所以,研究和探讨怎么促进农民增收咨询题已成为国家和专业人士当前的一项要紧工作内容。

下面,笔者试从我国农民增收现状、存在咨询题及原因和促进农民增收对策三个方面做以论述。

一、农民增收的现状(一)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的时期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在传统农业资源开辟及农业产业组织方式下,由于其中的粮食生产等基本产业的产业利润率明显偏低,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等产业改造缓慢,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农业相关产业发育滞后,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具体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时期性,大体可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1979年到1984年,这是建国以来农民收入增幅最快的阶段。

在这六年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5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增长1.3倍,年均实际增长14.8%。

第二时期,从1985年到1988年,我国经济进展的重心由农村转向都市,农业生产延续三年徘徊别前,但由于乡镇企业的迅猛进展,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仍以5%的速度保持增长,但增长势头较前一阶段有所减缓。

第三时期,从1989年到1991年,农业生产走出低谷,粮棉油等要紧产品浮现恢复性增长,但在并且浮现了农民增产别增收甚至减收的局面。

这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0.7%,其中1989年还浮现了负增长。

农民收入都是处于停滞状态,退到了农村改革往常的增长水平。

第四时期,从1992年到1996年,农民收入增长形势逐渐好转。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这5年间农民收入实际年增长5.6%,但其间波幅较大。

第五时期,从1997年到2002年,农民增收面临新的形势,农民收入增长再度缓慢,增幅回降。

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6%,较1996年下落了4.4个百分点。

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62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97年实际增长4%,增幅比1997年回降0.6个百分点。

1998年农民收入增长要紧是来自工资性劳动酬劳收入的增加,而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却浮现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199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217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3.84%,直至2002年,增幅仍在回降。

但2003年,中央加大了解决“三农”咨询题的力度,实现了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农村经济稳步进展,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了4.3%。

(二)农民收入低速增长对国民经济进展的别利妨碍农民收入低速增长,别仅直接妨碍农民日子水平的提高和农户生产投入的增加,而且对城乡农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了别利妨碍。

其一是,农民收入增长滞缓,迫使农民紧缩消费。

农民日子消费支出增加额在2002年只相当于2000年17%的基础上,全年日子消费支出低于上年,虽然2002年由于农村日子消费指数的负指现象,拉动了农村居民日子消费的实际支出与2001年基本持平,但其直接导致的农民消费能力弱化是显见的,以至2002年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下落了4个百分点①。

农民消费支出的停滞和下落,导致目前农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仍然较低,日子消费仍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

其二是,农民收入增速减缓,直接妨碍和制约农户的投入积极性。

2002年农民人均生产费用支出比上年减少7元,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实际投入量比上年下落约1个百分点。

这既反映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妨碍,又反映农民现金收入别多。

其三是,农民收入低速增长,使一度缩小的城乡差距再度扩大,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全面进展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应。

一方面,一部分都市居民由于对日常工业用品,尤其是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基本饱和,而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浮现了消费疲软现象;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民则因为收入水平的限制,导致购买能力别脚而仍然停留在低水平的消费状态,因而无法进入更高层次。

据测算,农民增加消费支出1亿元,将对国民经济新增2亿元的消费需求。

由此可见,农民增加收入,是农村经济进展的基础,是提高农民积极性的基石,是整个国民经济进展和社会稳定的保障。

(三)辩证认识现时期农民收入增长滞缓咨询题怎么看待现时期农民收入增长滞缓的咨询题,直接妨碍到解决农民增收的对策思路。

笔者认为,对现时期农民收入增长滞缓的认识,既要看到它对农业、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负面妨碍,认识到它是当前农村经济改革与进展过程中必须引起重视和必须着手解决的重大咨询题,但并且又必须看到,这是在我国农业、农村和整个国家经济进展到一具新的历史时期难以幸免的现实经济现象,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必定性。

这算是说,对现时期农民收入咨询题的认识,必须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改革与进展的时期性变化,必须从当前我国经济改革与进展的时代背景动身,而别能单纯地局限于农业内部简单地看待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咨询题。

我国农村和社会经济进展进入了一具新的历史时期,其要紧标志:一是社会总产品包括产品供给由长期全面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供求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二是经济进展别仅受资源约束,而且对资本和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的依靠程度越来越强,市场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三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日益触及工农之间、城乡之间深层次的利益结构,别仅要求农业微观制度创新与宏观的体制改革配套,而且还要求城乡改革协调联动。

在如此一具新的背景下,农民收入增速滞缓是农业、农村、社会经济进展过程中浮现的矛盾和困难的一具集中反应,应该用历史的、辩证的、全面的观点来认识。

从总体上看,现时期农民收入咨询题与以往农产品短缺的条件下农民收入咨询题的性质彻底别同,如今是进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咨询题。

当前农产品供应丰富,价格下落,当然对农民增收别利,但对都市消费者有利,对扩大农产品出口有利,对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具有力支持。

从将来进展来看,农民收入增速滞缓必将给农村经济工作造成一定的压力,从而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促进农业增效制造新的动力和机遇,这对农村改革与进展又是一具较大的推动,促进政府对农村进展战略进行适时调整,在解决矛盾与咨询题中别断开创新的局面。

二、农民增收存在的咨询题及农民增收放缓的深层原因透视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咨询题,是在农村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进展,社会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都发生很大变化,农业生产增长较快,农产品浮现相对过剩,摆脱了长期供给别脚的困境等条件下浮现的。

第一,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缓慢。

由于我国农业结构尚别合理,乡镇企业面临着第二次创业的环境并别轻松,农产品价格普遍下落,农业投入别脚,农业效益明显下落。

如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农村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为51.1%,低于2000年的53.1%。

第二,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放慢。

笔者在第一部分差不多分析了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的时期性变化,就有力说明了这一点。

事实表明,近几年来农民增产别能相应增收,农民增长速度放缓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进展的突出咨询题。

第三,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别脚。

近几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浮现了时期性供过于求的态势,农产品价格有了一定回降,农民收入减少。

加之,国有企业改革、机关事业单位改革迈向深入,下岗职工增多,各项改革措施将使居民的一些福利享受变为市场付费,子女抚育费用较高,这些都使城镇居民对以后的收入缺乏稳定的预期,因而别敢大胆消费,从而导致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别旺。

如此就浮现了农民“丰产别增收”的现象,农民损失较大。

第四,城乡差别拉大。

近几年来,耐用消费品基本饱和,且都市职工工资别断提高,而农民收入却相应减少,更促进了城乡差别再度扩大。

第五,农村儿童失学率别断提高。

据教育部门分析,当前农村儿童失学事情严峻,其要紧原因是农村家庭入别敷出,温饱咨询题尚未解决,无力供子女上学。

上述咨询题的浮现,别是普通层次上的咨询题,它有着更深层的原因。

那算是我国农民收入增幅减缓别仅是由于农产品供给充裕,价格下跌,更要紧的则是经济规律与宏观经济环境进展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农民增收日益受市场约束。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持续进展,我国农产品的供给总量差不多可以满脚需求,绝大多数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全国要紧农产品的供求矛盾,已由总量矛盾为主转向以结构矛盾为主。

在农业增长面临日益强化的市场约束形势下,农产品总量扩张差不多别能为农民在农业中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对多样化、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低质农产品市场日益萎缩,由过去靠增加产量增加农民收入逐渐转变为靠提高质量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农民收入。

由此可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现时期农产品供求结构矛盾突出、市场需求约束力增强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二)农外产业进展速度放慢与城镇化进程滞后,农民非农业收入锐减。

农外就业是农民进入买方市场后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相关政策调整的妨碍,农民农外就业空间大为压缩:一方面都市下岗职工增加,许多原为农村劳动力占领的就业岗位逐渐为下岗职工代替,一些大中都市还清退了农民工。

另一方面,乡镇企业进展困难,农产品加工业降后,农产品运销体系建设远远别能习惯农业市场化的要求,农民受益的产业链条太短。

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家庭经营规模狭小,劳动生产率低,农民只靠从事农业生产和出售初级产品是很难富起来的。

从发达国家的事情看,构建和完善发达的农产品加工、运输、包装、销售络体系,着力进展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农业经营者收入的有效手段。

我国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空间没有随着农业市场经济的进展得到相应地拓展。

此外,按照经济进展的内在规律,在农村市场化、工业化推进的并且,农村的城镇化应当及时跟进,以使劳动力资源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得到更合理的利用。

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至少降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6-8个百分点。

城镇化水平的滞后又反过来阻碍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进展,从而极大地削弱了我国农村产业在其结构转换过程中汲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制约着农业形成适度的经营规模和持续快速地增加农民收入。

(三)个别地区农民负担仍在高位运行,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税收、集体积存及一些乡村的公共开支支出由农村集体组织转移到农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