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美学研究中“审美类型”与“美的类型”的分类方法

谈谈美学研究中“审美类型”与“美的类型”的分类方法

谈谈美学研究中“审美类型”与“美的类型”的分类方法
------从张法《美学导论》第2版第四章谈起
陈昌茂
(青岛滨海学院商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内容导读:美学研究从哪里开始?毫无疑问,应该从美感经验开始。

所以,如何描述美感经验,就成了美学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正是术语的不统一,导致美学家没有共同语言,使美学处于常识和玄学两个对立的状况。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来重读张法先生的《美学导论》第2版,认为张法的分类是当前美学界比较成熟的,可以作为美学的专业词汇来推广使用。

一、什么是“美的审美类型”?
在张法以前,这个主题是美的范畴问题,是哲学思辨的范围。

在《美学导论》中,“美的基本审美类型”成了审美现象学的范畴------美感如何分类?,从这里出发,我们终于可以为美感经验进行分类了。

首先,我们把我们感性的面对的事件统一称为“美的对象”。

其次,根据主体与“美的对象”的关系,可以把“美的对象”分为三类:
第一类,主体与对象同构。

主体的美感经验就表现为“美”,这是大多数没有学过美学的人靠先天的经验体验到的美。

受对象的影响,这种美感又可以在分为三类:优美;壮美;典雅。

讲到这里,大家知道,“美是相遇”。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就是这种状况。

我们在日常生活所以经常感到乏味,就是被功利所压抑,审美现象很难发生。

所以,“审美疲劳”一词是最不懂美学的人说出来的。

那么,真正的审美从哪里开始呢?也就是说,按生活的常识,这些对象都不是“美”的,它是人的因为人的心灵把它作为美来审视,于是,它成为审美对象。

第二类,主体小于对象。

主体的美感经验就表现为“悲”。

每个人都有对悲的心理体验,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习惯把它视为“美感经验”。

在艺术领域,悲剧成为人们热衷的艺术形式,其美感经验得到体验。

对悲的体验是无法逃避的,那么,让我们用审美的态度来对待。

悲,可以分为四类:悲态;悲剧;崇高;荒诞。

从人生来说,能自觉体验生活中的悲,并能走出“悲”,是美丽人生的重要结构。

就拿“荒诞”来说,它是不悲的悲,当人体验到事件的荒诞时,他(她)可以包容一切,-----对悲的体验也是人的心智健全的需要。

第三类,主体大于对象。

这时美感经验表现为“笑”。

主体感觉对象“不完善”、“乖讹”,于是笑了。

这类美感经验统称为“喜”,又可以把喜分为:怪;丑;滑稽。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有自然表现出来的“喜”,但人们并不满足,于是,马戏团、相声、电视小品等形式出现了。

那么,总结起来,美感经验可以分为三个大类-----美;悲;喜。

然后,又可以分为十个小类:优美;壮美;典雅;悲态;悲剧;崇高;荒诞;怪;丑;滑稽。

用这十个范畴,概括
为现象学的10种类型,从此,我们可以用美学的专业词汇来谈美了:“这个沙漠太崇高了”,“这片草坪实在太优美了”,“这种事为什么如此荒诞啊”。

审美类型分类是美学的奠基工程。

唐末司空图把诗分为24品,这就是《诗品》对中国古典美学的贡献。

张法把美感经验概括为10种,我认为基本上能满足当代人对美感经验的描述的需要。

也就是说,当人们在审美体验中,能把这种体验归属这10种中的某一种,就可以说美学入门了。

二、什么是“美的类型”?
这个问题,张法也没有明明白白明-地说,但他强调“美是虚体”,只能在具体的感性实体上呈现出来------直觉形象离不开具体的实体。

美学,只能体现为部门美学------以人的活动的性质来界定“是什么美”,人的所有活动领域,都可以产生美感,这是人的心灵的关照。

人的活动可以分为“劳动”和“休闲”两大类-----那么,人类的美学就可以分为“劳动美学”和“休闲美学”两个大类。

在劳动这个大类中,以四种产业的分类为基础,至少可以分为“农业美学”、“工业美学”、“服务美学”“创意美学”四种,-------如此下去,就出现了“环境美学”、技术美学“、“服装美学”--------在劳动中能产生美感妈?经验告诉我们是可以的。

有人以此来否定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非功利”“合目的而不带目的”的观点。

这是一种误解。

其实,人在劳动中,心灵的主要功能肯定是达到目的,但是,在通往目标的过程中,心灵不可能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它必须有张有弛,张弛有度。

所以,劳动创生美并没有否定康德,恰恰是对康德理论的丰富:美发生于心灵的非功利、超功利状态。

“休闲美学”探讨人们的休闲状态下的审美经验,。

正象劳动一样,休闲对人类的意义也很重要。

现代人更是把休闲看成为一种人生意义。

休闲美学就为人们提高休闲生生活质量,提供理论的依据和实践的指导。

例如,旅游美学是休闲美学的一个部分,它就要弄清楚旅游美的发生机制,然后,用这些理论来指导旅游活动,提高人们的旅游生活质量,又好又快地发展旅游业。

维特根斯坦说,“美是一个开放的家族”,那么,随着人类心灵的强大,会有更多的美纳入人类的审美活动,也就会有更多的“美的类型”。

所以,今天我们最好在部门美学中去研究美学,避免空话大话废话,而且,首先是要成为部门的行家里手,在你的心灵不满足实用的时候,使部门的成果上升到审美层面。

当年王国维主张除“历史学”外,所有学科都要开设《美学》课程,是太有眼光了。

三、在部门美学研究中,要能够使用“审美类型”的专业术语
在中国美学界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语言不通”------没有共同的专业术语。

讲自然美的,开口就是雄奇险峻,一点也不专业;讲艺术美的,开口就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成为文艺理论,也不专业。

不能使用美学的范畴,就谈不上专业。

所谓专业,无论你谈艺术美、自然美、技术美、旅游美,要谈清楚美感经验,就应该使用“优美;壮美;典雅;悲态;悲剧;崇高;荒诞;怪;丑;滑稽”等专业词汇来谈,如果这样,也只能这样,在各个部门的美学家才有了“共同语言”。

也许有同志说,“我根本不同意张法的分类”,这不要紧,你同意谁的分类就可以采用嘛,但学术研究是需要学术范畴的,总不能永远停留在常识层面和玄学层面-------2015-2-20青岛滨海学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