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揠苗助长 宋家佳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揠苗助长 宋家佳

教师:宋家佳班级:三(5)班人数:49人课题:《揠苗助长》课时:第一课时日期:2016.06.12课时内容分析:本文是《寓言两则》的其中一篇,《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学情分析:寓言这种题材孩子们以前是接触过的,所以小故事中包含着大道理他们是知道的。

但是是否能够从小故事中去发现这个大道理,并且能够学会解读寓言的方法,会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阅读中,我是没有把握的。

所以本节课就想培养孩子解读寓言文本的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够将这则寓言故事表演出来。

2、学会本课的生字,通过上下文以及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词语。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同时掌握解读寓言文本的方法。

2、了解《揠苗助长》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制作PPT。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谈话导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而且其中往往寄寓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叫这样的故事为——寓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寓言故事是孔子的学生孟子写的,故事的名字是——揠苗助长!在与老师的谈话中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释题会念了,会写吗?伸出右手指,咱们一起来写这个“揠”字(板书:揠)会念,会写,懂它的意思吗?(请生回答)“揠”真的是“拔”的意思吗?你平时都在哪些词中见过“拔”呢?(拔草、拔牙、拔河)通过“拔”的组词,我们可以发现,“拔”字,那是必须要过这条线,出这个土,那才叫“拔”。

今天咱们课文中“揠”的是什么啊?(板书:苗)他为什么要揠苗啊?他想帮助他们长高。

那么你想想这个“揠”字和“拔”字一样么?对了,这个“揠”,它只是轻轻地往上——提。

学习就是要这样用心比较、思考。

这节课咱们就来用心学学这则语言故事,好吗?三、初读课文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了,那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请生读第一小节(这是故事的起因),请你读第二节,请你读第三节(这是故事的经过),那结果怎样呢?请你读第四节。

(相机纠正读不准确的音。

)故事读完了,故事讲了什么,我们用一句话就能概括。

(出示:因为宋国的农夫__________,就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

)自己先练习说一说。

瞧,我们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故事的主要内容就说清楚了。

四、精读课文读懂故事大概内容还不行,我们还要把故事读得有滋有味,那么就从故事的起因读起吧。

(请生读第一节)从你的话中我听出了一个焦急的农夫。

这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焦急)我们来看看这个“焦”字,咱们中国的汉字可有趣了,他们都十分形象,看看这个字的自行,你有没有产生什么联想呢?(看这个“焦”字,古人看到长嘴短尾巴的鸟,就创造了“隹”这个字,下面四点代表火,鸟被放在火上烤,马上就要烤焦了,它的心里急不急?)这就是焦急。

再读一读这个词。

请同学们也来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圈画,你们是从哪儿看出他急着想让禾苗长大的?(学生认真地读书,圈画。

)小朋友们真会读书。

读到“巴望”这个词,你好象看到了农夫什么样儿?(我好像看到他在田边转来转去呢。

我也好像看到他弯下腰在一棵禾苗前面眼巴巴的看着。

)我们读书就要这样读。

读着读着好像看到了书中的人的样儿,这就叫读进书里去了。

我们朗读这一段时,就要边读边想像他着急的样儿。

(指导朗读第一句。

)自己再读读这一段,读到哪儿你又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方法:读书读进书里去】农夫太焦急了,他总觉得禾苗是一点儿也没长大。

于是他开始想办法了。

他想啊想啊,好不容易想出了一个办法,是什么?他是怎么拔的?如果你能加上动作那就真的是绘声绘色了。

那对于这个办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呢?和同桌说说你的看法吧。

(如果你是他的邻居你会说什么,你是一个有经验的农夫,你会给他出什么主意)大家都已经明白啦。

可农夫不明白呀,他以为这是个好办法呢。

所以一想出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一忙就是一下午,得有八九个小时啦。

天啊,他累不累呀?课文中哪个词语告诉我们的?(筋疲力尽)联想01: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农夫他累成什么样了?(他累得骨头都散了架了。

他累得腰都酸了。

累得连回家的力气都没有了。

)再来看这个“疲”字,是不是很容易记住了?(老师范写“疲”字。

用彩笔标出“病字头”)辨析01:那同学们知道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吗?我们请一个同学用表情和动作告诉我你读懂了这个词语,好吗?师读: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筋疲力尽。

生做动作和表情。

就是这种感觉,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来读这一句。

有一个词,和筋疲力尽的意思相近,精疲力尽,你知道什么意思吗?老师告诉你,精疲力尽指精神和身体都很疲倦。

在这里,筋疲力尽能不能换成筋疲力尽呢?(农夫虽然很累,但是他还很高兴。

)是呀,虽然身体很累,但心里很高兴,书上哪个词告诉我们的?(兴致勃勃)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奖励你把农夫说的话兴致勃勃地读一读。

是啊,这样的语气,这样的神态就是兴致勃勃。

他说话时一定还在用手比划着,请你也兴致勃勃地读一读。

其实,不光从语言文字中能感受到,从课文的插图上也能看出来他虽然很累,但是心里很高兴。

看看插图,你发现了什么?(农夫的脸上笑开了花。

)是呀,同学们,咱们学习课文,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字,也要关注插图,插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

不过,禾苗真的长高了一大截吗?农夫的儿子很——纳闷。

是啊,联想02:你猜他的儿子心中会想什么呢?(真的吗?一天功夫就会长高一大截吗?)可是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联想03:如果你就是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全枯死了,心里一定有许多想法,回去会怎么开导你爸爸呢?农夫看到禾苗都枯死了,会伤心地说什么呢?听了儿子的话后,又会怎么说呢?同桌想像一下,演一演,看谁最能让爸爸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刚才同学们读得真好!演得也好!同学们,这个寓言故事已经讲了几千年了,讲到我们今天,还要再讲下去吗?为什么呢?是啊,因为其中的道理我们世世代代都可以受用。

那么这则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是什么呢?是呀,禾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在土壤中慢慢长大,这是禾苗生长的规律。

这个农夫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所以坏了事儿。

急于求成,只能失败,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欲速则不达”!(出示)五、拓展与作业孟子当时写《揠苗助长》时只用了短短41个字,可有意思了。

听老师吟诵古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今天学的寓言就是根据这篇古文来的。

自己对照我们今天学的课文读一读,再看看下面的解释。

一定能读懂许多。

(学生练读古文。

)你读懂了哪些呢?(我读懂了“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就是我们课文中的第一第二自然段。

我读懂了茫茫然归,就是很疲劳地回家了。

)同学们,从远古时代起,许多国家,许多民族中就有了寓言,像我国的古代寓言,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俄国伟大作家克雷洛夫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写的《拉封丹寓言》等等,充满智慧的人民又创造了许多现代寓言故事。

(展示书籍)这些优秀的作品充满了智慧的故事和话语。

有兴趣的,课后可以多找一些来读。

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回家以后你们可以绘声绘色地把这个故事说给你身边的人听。

教学反思:对于三年级的同学来说,读懂这个故事的意思还是比较容易的。

但要弄懂寓意就有点困难了。

所以,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几步做法:一、以多种形式读,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的读课文,最后到分解色读文。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让学生反复地朗读,文章的意思就不言而喻,在总结寓意时也就得心应手。

二、古文与白话文对照读。

正好我们班部分同学参加了小古文社团活动,学过这篇小古文,让他们朗读给全班同学听,一方面增加了他们的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通过对照学习,学生更好理解了文本的意思。

三、为了弄懂寓意,在讲完课文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碰到过类似于急于求成而办坏事的情况吗?”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已的见解,道出了自己身上发生的有趣的事。

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老师再引导:“如果你就是种田人的亲人或朋友,你会对他说一什么?”学生会根据事物的生长过程去分析。

而续编故事环节,又使学生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

第二年,这位农夫有去种禾苗,他会怎样做呢?让学生通过续说故事,明白禾苗的生长过程。

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做什么事都不能急于求成,要遵照事物发展的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