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送别诗边塞诗

送别诗边塞诗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上曲二首·其二
唐·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二首
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幽州夜饮
唐·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书愤五首·其一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
您能不能回来呢?
表达了盼望与朋友再次相见的心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与朋友分别后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失落的情怀。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前两句写景,写出了苍凉之感和思乡的惆怅。

后两句写士兵们不畏艰苦英勇戍边的豪情壮志,也体现出边关将士的无奈和决绝。

塞上曲二首·其二
唐·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译文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
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
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表达了作者以死信念战胜胡兵决心誓死,报效祖国至死不悔的爱国情怀。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这首诗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的情怀。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作者的豁达广阔胸怀。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译文
年年岁岁戍守金河保卫玉关,
日日夜夜挥舞马鞭手握刀环。

时届暮春白雪飘飞归来塞外,
万里奔波渡过黄河绕过黑山。

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第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专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

以怨为题,却无一“怨”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这首诗围绕怨字展开,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荡气回肠,怨情自生。

幽州夜饮
唐·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译文
幽州地处北方,晚上凉风吹起细雨绵绵,寒冷之气袭来,使树林萧瑟。

军中的高堂之上,正在举行宴会,怎能使我暂时忘掉了自己的迟暮之心?
军中的娱乐是仗剑而舞,边塞的音乐是胡笳的演奏声。

如果我不做这边城的将领,怎么知道皇上对我恩遇之深呢。

全诗全诗以景起,以情结,以“夜饮”二字为中心紧扣题目,在豪壮中寓悲凉,在跌宕起伏中展现出诗人难以平息的滚滚思潮,表现了作者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的痛苦,寄寓着诗人悲愤的感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