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河景观分析
3.乡土物种构成的景观基底
当地的乡土茅草作为景观材料, 成为颇受欢迎的自然游憩地
4.水杉方阵——平凡的纪念
水杉是一种非常普遍而不被当地人关注的树种。 在一个自然背景的乡土植被景观之上,将水杉排成 树阵种在一个方台上,给他们一个纪念性的场所, 彰显其高贵典雅。
4.水杉方阵——平凡的纪念
公园中的水杉阵
浙江黄岩永宁公园
2.营建一个内河湿地
平行于江面,水位高于江面——旱季补水,雨季蓄水
为乡土物种提供了栖息地,创造了丰富的生物景观, 为休闲活动提供场所。
2.营建一个内河湿地
恢复后的堤外生态湿地
2.营建一个内河湿地
内河湿地,具有防洪功能, 同时是乡土物种的栖息地 和优美的游憩地。
2.营建一个内河湿地
内河湿地上的栈桥
1997年回国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 计学研究院
1998年创办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 规划设计研究院 促成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 认定的职业,并推动了景观设计 学科在中国的确立
设计理念
城市与景观设计 ——“生存的艺术”
倡导白话景观
“反规划”理论
大脚革命和大脚美学
“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
设计核心思想
5.景观盒——最少量的设计
乡土植物的基底上,8个5m见方的景观盒 8个主题——山水间;路之容;稻之孚; 橘之方;渔之纲;道之羽; 武之林;金之坊
5.景观盒——最少量的设计
方格点阵体系,自然中的城市肌理。
由墙、网或柱子构成,以最简单的方式, 给人以三维空间的体验。
不同于古典园林中的“小中见大”,景 观盒的设计体现了“大中见小”“粗中 见细”的设计思想,用对比手法来营造 小空间&精致感。
用现代生态设计理念,来形成一个自然的、 “野”趣的基底 在此基础上体现人文的“图” 基底是大量的、粗犷的,它因为自然过程而 存在 “图”是少量的、精致的,它因为人的体验& 对自然服务的接受而存在
设计战略
1.保护&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
2. 营建一个内河湿地
3.由大量乡土物种构成的景观基底
4.水杉方阵——平凡的纪念 5.景观盒——最少量的设计
5.景观盒——最少量的设计
漂浮于湿地之上, 与洪水相适应的景观盒
5.景观盒——最少量的设计
景观盒内景
6.延续城市道路肌理
路网设计是城市道路的延续。
直线式的便捷通道穿过密林成为甬道; 越过湿地成为栈桥; 穿越水杉树阵成为虚门; 穿越盒子成为实门,并一直延伸到永宁江边。 无论是游玩者还是行路者, 都能获得穿越空间的畅快&丰富的景观体验。
6.延续城市的道路肌理,最便捷地实现公园服务功能
1.恢复自然形态
硬化江段&生态恢复江段的对比
洪水泛滥安全格局分析, 作为公园生态防洪设计的依据
1.恢复自然形态
三种方式改造已经硬化的防洪堤 A. 退后防洪堤顶路面,垂直堤岸护 坡改造成种植池,堤脚面一侧铺 设木板亲水平台。 B. 堤脚铺设卵石,形成亲水界面。 C. 恢复土堤,进行种植。
滨河水岸景观分析
• ——浙江黄岩永宁公园
浙江黄岩永宁公园
一个以防洪为单一目的的硬化河道
最经济的途径
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文化的栖息地
作者 俞孔坚
设计时间 2002年
建设规模 21.3公顷 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设计荣誉奖 获中国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俞孔坚
1995年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
6.延续城市道路肌理Leabharlann 公园中的柱阵&竹径
6.延续城市道路肌理
公园中的美术馆,引借远山风景
6.延续城市道路肌理
湿地地上的广场,具有滞洪功能,同时是乡土物种的栖息地和优美的游憩地
河流
再生设计
恢复了河流的自然形态,形成了内河湿地系统。 保留了大量乡土物种,促进了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提供了特色休闲环境,改善&促进了自然系统了生态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