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分层的方法和标准(一)分层的方法社会学的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
(1)主观法。
又称自我评分法。
调查人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项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哪一层。
主观法的主要用途在于发现人们的分层意识,因为人们的分层意识对他们的心理反应(对某种事件的态度、价值评价)以及行为表现有很大影响。
人们的分层意识同他们所处的客观位置可能并不一致,这是因为,人们的意识受他们个人的生活经历、生活范围、与大众传媒的接触和周围参照群体等多种变数的影响。
(2)声誉法。
调查员从一个社区中选出一些熟悉该社区情况的人作为评判员,让他们按照事先规定的高低层次给本社区成员分层归类。
调查员可以对各层成员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人们进行声誉分层的标准。
声誉法要求评判人员必须熟悉那些评判对象。
此外,为了防止评判员主观偏见的影响,应当把那些与评判员相类似的人以及同属一个群体的人排除在他们的评判范围之外。
通过声誉法可以了解各种因素对声誉的影响,可以发现一种公认的声誉分层体系。
声誉法不仅可以用来对具体的人排定名次,还可以推广到评价各种正式社会地位的相对声誉。
例如,可以用来进行职业声誉的研究。
(3)客观法。
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如收入、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
由于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除了上述三种基本分层方法外,社会分层实证研究使用的具体方法还有五等分法、基尼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法、不平等指数法、库兹涅茨比率法、社会经济地位(SES)测量法等。
(二)分层标准分层的标准有两类:第一,以外显地位为划分标准。
例如,以人们所从事的正式职业为标准。
第二,以潜在地位为标准。
例如,收入、教育程度、技术水平等。
前一种划分主要是为了描述人口在社会垂直分层中的分布状况以及人们活动的时空范围。
后一种划分则是为了了解人口内在素质的垂直分布状况以及对人们的影响。
确定分层标准首先要考虑到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状况,并非任何可以对人们进行等级划分的因素都可以作为分层标准,只有那些对人们的心理和社会表现产生较大或持续影响的因素,才能作为分层标准,例如教育程度等。
此外,确定分层标准时还应注意结合具体的研究目的,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
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有以下几种。
(1)收入。
收入与人们的消费方式、生活习惯、安全感和积极性有着密切关系,收入差距对社会安定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2)职业。
职业地位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主要社会地位,是个人进行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
职业环境、职业声望、职业活动的范围和性质等等不仅影响着在职人员的社会表现,同时影响着社会流动的方向。
(3)教育程度。
教育程度直接影响着人的能力、知识、技术、趣味、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婚姻生育意愿、人格修养等等。
教育程度全面地、持续地影响人的一生;同时,对于整体社会的运行来说,教育程度分层结构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在划分层级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4)权力。
权力意味着一个人在群体和社会中向别人施加影响的能力,因而权力的大小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态度和行动意向。
处于同一权力层的人,对社会政策的评价,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具有较多的共同之处。
此外,像家庭背景、居住区位等等都可以作为分层的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需要,选择适用的标准。
二、层内关系和层间关系分析(一)社会分层对人们社会交往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倾向于和那些与自己同质因素较多的人交往,而社会差别所造成的人们之间的异质性则构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分层是根据同质标准而划分的,同一层次的人很容易在某一方面产生共同兴趣、共同爱好、共同的价值评判标准。
分层差异给人们的交往带来隔阂,各层次间距离越大,这种隔阂就越大,他们之间也就越是缺乏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观,他们在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方面的社会表现也就越不相同。
对于分层与交往的上述关系,可以用交换理论加以解释。
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交往实际上是一种资源交换过程,每个人在交往中总会有意无意地考虑自己的报偿能力和对方的回报能力。
而社会地位恰恰是交往各方用以识别各自资源交换量的象征。
这意味着,社会地位相近的人所拥有的交换资源大体相等,因此他们之间的交换过程也更加合乎公平原则和对等原则。
而社会地位差距悬殊的人则在资源交换量上差距显著,因而,层间交换的频率远远低于层内交换。
(二)社会层次之间关系的性质层间关系的性质是分层研究的重要方面,这方面的研究包括:第一,各层次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是和谐、相互依赖、功能互补,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分歧?矛盾和分歧的性质、范围和发展趋势如何?第二,各层次之间的沟通方式、交往状况和频率,相互之间的基本态度。
是把对方作为仿效、参照的群体还是敌视对象?如何评价对方?等等。
第三,各层次之间的冲突状况。
如果发生冲突,是以个人形式还是以群体形式出现?是局部性的还是全局性的?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冲突各方的目的何在?有无妥协的可能性?其妥协又将如何达到?等等。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为研究阶级之间关系性质提供了范例,它观察问题的角度,提问方式,使用的概念、范畴、方法等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继承,用以指导我们的研究。
三、多元分层结构分析(一)社会多元分层结构的含义社会多元分层结构指的是由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空间中的具体分布确定的各分层地位之间的关联状态,可以由统计学的相关系数对其加以测定和描述。
要把握一个社会的多元分层结构,先要具体地把握这个社会中最重要的分层属性,即那些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并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的社会地位。
一个社会的主要分层属性构成了这一社会的分层空间构建性维度,换句话说,社会分层空间是以该社会的主要分层地位为坐标轴而确立的。
比如,韦伯的收入、声誉、权力三种分层地位就构成了三维社会分层空间。
社会越发达,社会分化水平越高,则社会分层空问的维度就越多。
比如,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分层属性——教育程度~一在原始社会中根本构不成一个分层维度。
在这里应注意分层结构与分层空间的区别。
两个社会可能在分层空问上是相似的,但社会成员在各自社会空间中的具体分布状态却极不相同,即这两个社会的分层结构具有很大差异性,如图l3—2所示。
图13_一2分层空间与分层结构关系比较在图13—2中,甲、乙社会的分层空间相同,但分层结构却不同:甲社会收入与教育程度是正相关,即同向变化;而乙社会这两者却是负相关,反向变化。
(二)结构弹性分析在统计学意义上,可以把结构弹性定义为社会成员的一种分布状态,在这种分布中各分层地位之问的相关系数为零。
这就是说,分层属性之问的相关性越强,则结构弹性越低;反之,相关性越弱,结构弹性越高。
根据结构弹性的高低可以区分出两个极端类型的分层结构:刚性结构与弹性结构。
1.刚性结构刚性结构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具有很强的地位相关性,或者形象地说,社会成员在多元分层空间的分布呈现集束状态。
一个刚性结构的社会,其社会不平等被称为累积性不平等。
刚性社会分层结构具有下述特点。
(1)如果各个分层地位高度相关,而且它们之间又具有某种时间顺序,则暗示着它们之间很可能存在着某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因果关系。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分层属性是该社会的分层中轴,像封建社会中的门第、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占有量都可视为各自社会结构中的分层中轴。
(2)刚性结构同时意味着多元分层标准高度重合,亦即用其中任何一个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分层,其结果同运用其他标准大体上是一致的。
(3)刚性结构还意味着各分层地位之间具有相互加强、相互转化的极大可能性。
如在封建社会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就是权力与金钱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相互加强关系。
(4)刚性结构在无形中极大地限制着人们的层间交往。
人们通常依据自己具备的某一属性选择同质性交往对象,在刚性结构中,主动选择某一属性意味着同时被动地选择了其他属性,由于各种分层属性的高度相关,人们的交往圈子被限定在特定的具有封闭性的社会层次内部,因而他们的交往不具有层问交往的性质。
(5)刚性结构极有可能形成社会断裂带,并引发强烈的社会冲突。
刚性结构的社会通常包含着几个具有高度内聚力的社会集团板块,但各个集团之间却界线分明,相对封闭,缺乏沟通、了解和信任,容易产生怀疑、猜忌以至仇恨,由此而在集团之间造成深刻的裂痕,很容易引发冲突。
同时在刚性结构中,某一社会层面上的冲突极易蔓延,引起其他层面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全面冲突。
当冲突爆发时,所有社会冲突能量都被引向社会集团之间的断裂带加以释放,很容易酿成社会革命。
总之,刚性结构是一种极具脆性的冲突性结构,各层次之间的社会整合度较低。
刚性结构的社会必然经常处于不稳定的运行状态。
2.弹性结构弹性结构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状态中各地位之问的相关性很弱,形象地说,社会成员在多元分层空间的分布呈现弥漫状态。
一个弹性结构社会,其社会不平等被称为扩散性不平等。
弹性社会分层结构具有不同于刚性结构的下述特点。
(1)各个分层地位之间的低度相关,意味着它们是各自独立的。
即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决定关系。
因此弹性结构的社会通常不存在明显的分层中轴。
(2)在弹性结构中,由于各分层属性处于不相关状态,因此用不同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分层,所得到的结果是各不相同的。
(3)在弹性结构中,缺少某种社会资源的人可以通过获取其他资源而得到补偿,即社会成员在某种地位层面上所处的劣势可以由其他层面的优势加以弥补,因而只能算做相对劣势。
如声誉地位较低的个体经营者可以通过较高收入获得某种补偿,从而维持心理平衡。
(4)弹性结构对社会成员的层间交往起着促进作用。
在弹性结构中,尽管人们倾向于同那些地位相同的人打交道,但是在某一社会地位上相同的交往群体,很可能在其他社会地位上分属不同层次,因此在一个分层层面上的层次内部交往,在其他分层层面看又是一种层间交往,即弹性结构赋予各种社会交往以广泛的层间交往性质。
(5)弹性结构社会具有高于刚性结构社会的整合度。
首先,在弹性结构中,各分层地位间没有必然联系,某一分层地位的利益不会转化为其他地位的利益,因而不大可能形成各方面利益高度一致的社会集团板块。
其次,存在着利益补偿的可能,这就大大缓解和分散了社会冲突的能量和方向,使利益冲突多以个人性的、片面的、局部的形式出现。
最后,从交往角度看,由于各层面之间的关系是交错式的,层内交往同时具有层间交往性质,从而加强了各层之间的接触和了解,缓解了相互敌视、互不信任的心理,从而降低了社会冲突的发生频率。
应该说明的是,刚性结构和弹性结构是同一连续谱系中的两个端点,是为进行理论分析而设置的理想类型,现实社会中找不到这种纯粹形态的理想类型,具体社会的结构总是处于这两个端点连成的谱系中的某个具体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