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结构化面试例题(附答案) 2014年12月8日来源:233网校评论分享到腾讯微博新浪微博qq空间朋友网人人网开心网我的做题记录结构化面试例题 1.你的座右铭是什么?(自我认知与职位匹配类题目。
)参考答案:我的座右铭是:只要有足够的动力和热忱,即使再平凡的工作,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展开阐述略。
2.“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综合分析类题目。
)参考答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折射的是一种教育哲理。
“学高为师”说的是教师必须业务精炼、知识面广、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
“身正为范”指的是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
因此,教师就要为人师表,即身正方能为范。
身正就要诚实正直,言行一致,语言文明,仪表大方,态度和蔼可亲,教态高雅洒脱。
因此,如果我能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成为一名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注重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已,从思想作风到生活作风,从言行到举止,从外表到心灵,都应体现教师应有的文明风度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做一个“学高”“身正”的人民教师。
3.你如何处理班上的所谓“问题学生”?(人际沟通类题目。
)参考答案:所谓的“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关爱,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问题学生”。
由于未成年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
孩子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纯真的,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能轻易或者盲目地定性为道德品质问题。
教师应该帮他们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正确的引导教育他们。
4.作为一个班主任,你认为应该如何组织与培养班集体?(组织管理类题目。
)参考答案:班主任对组织和培养集体负有主要责任,应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建设班集体上。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 第一,提出共同的奋斗目标。
第二,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第三,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第四,加强对班集体纪律的管理。
第五,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在实际工作中,还可以灵活采用一些别的方法。
5.假如学生当面指责你,你会如何处理?(应急应变类题目。
)参考答案:首先,要保持冷静。
其次,搞清晰为什么学生会有这种态度。
最后,自我反思。
考生可适当拓展。
考生面试流程:1:抽签确定面试顺序2:按面试序号由工作人员引导抽取试讲及答辩题目3:在备课室进行考前准备(备课时间为30分钟)4:依据教案面对评委无学生讲课、答辩(15分钟)5:测试完毕在休息室等待6:全场测试结束后,公布面试成绩抽签答辩题的特点:一般来说,每个题签内含1-3道题,考官依据面试前准备好的试题答案,综合考生回答这一问题时的整体表现为考生打分。
这种面试方式的优点是较易操作,评分的客观公正性好掌握,不足之处是涉及面较窄,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不利于考生发挥其特长。
教师结构化面试——教育名言题快速答题技巧2013-10-23 11:12:08| 中公教师考试网推荐:教师招聘考试网一般来说,教师结构化面试的测评要素包括:综合分析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和举止仪表。
从测评要素来看跟公务员考试中的测评要素大致一致,但教师考试当中的结构化面试绝对不同于公务员考试中的结构化面试。
教师结构化面试考察的往往是与教师这个职业有关的一些事件,这样突出来考察应聘者的能力和专业性。
在测评要素对应的题型中,教师的结构化面试会呈现出其独有的特点,下面就综合分析题中的哲理题部分,中公讲师李婷婷跟大家分享一下经验:教师结构化面试中,综合分析哲理题类经常以古代和现代一些著名的教学言论为出题的载体,例如:《论语》,《荀子·劝学》等等。
对这样的题目我们的答题思路是:首先,要能知道这句话的出处是最好的,这是答题的最高境界;其次,要清晰明了的解析一下所给出名言的意思,解释的时候要注意不仅解释出字面的原意,还要注意联系当下,为所给出的话注入时代元素。
最后,就是既然这句话我们非常认同,又给了我们那么多的教育意义,所以我们就该谈谈如何就践行名言所带来的实际意义,即联系工作,联系自身谈如何做,怎样做。
中公讲师李婷婷为大家附上三个例题,帮助大家领会。
例1.你是如何理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句话的。
【关键词汇】启、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审题关键】本题中关键是对"愤、启;悱、发"四个实词的认识和理解,"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联系成语"举一反三"则较容易解释。
【参考答案】语出《论语•述而》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
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地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
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
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所以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可以从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开始。
比如:提问或做游戏。
这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要用"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原则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不忘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充分应用好启发式教学。
例2.你是如何理解:"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这句话的。
【关键词汇】古、为己;今、为人【审题关键】本题重点考察名言理解,通过题目内容可知考生在回答中要看到从古至今学者的目的转变,通过对比来揭示学习的真正意义。
【参考答案】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意思是孔子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其实也就是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孔子在这里通过比较古今学人对待学习的不同态度,委婉地批评了那种学习目的不正确的学习,同时亦明确阐述了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学习的真正目的在于提高自己,而不是为了通过"学习秀"来为自己贴金。
遗憾的是在现实中此类"给别人看的学习"现象普遍存在,为自家功名读书,为美女香车读书,为父母期待读书,或者为祖国富强而读书,都有点令人担忧,都会使读书变成一件悲壮的事情。
而真正尊崇学问的人,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是学会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学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又内心忠诚的公民,再让自己在这个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就是为了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孔子肯定古代人的学习,所谓"为己"是说学习的终极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做一个真正的人,为了自己德行的提升。
所谓"为人"是指学习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取悦于人或追名逐利。
而今天,孔子这句话又有很强的时代意义,这一语道尽当今许多学习的人身心俱疲的根源。
应该为读书而读书,不迎合不功利,读书是为了自我提升,自我娱乐,自我建筑心灵的自由长堤。
例3.你是如何理解:"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句话,根据这句话谈谈你认为教师的责任有哪些?【关键词汇】师、父、责任【审题关键】本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透过题目中这句话的原意看到教师应当如何当好这个"父亲",所以考生可围绕父母这个角色特点重点强调教师的责任。
【参考答案】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出自《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
原意是学生对待老师,应当像对侍父亲一样恭敬,哪怕是只当了一天的老师,也要终身把老师当作父亲那样敬重。
我认为这句话既代表学生对老师的一种尊重,同时也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深远影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
既然做"父亲",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
师爱,是教师之灵魂。
这种爱要求是一种崇高的爱,即"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教师就是那一个"爱别人孩子"的神。
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也就不能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但是,这种爱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父母的爱:我们不能孩子抱在怀里,而是要把学生装在心里,对他们倾注着全部的心血,关注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生病时嘘寒问暖,困惑时解疑答惑,颓丧时鼓舞激励,迷茫时指点方向。
在我看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告诫教师应当履行教师的责任:那就是师德和师爱。
即使只当了一天的教师,对学生也要负责任。
既然为"父",就应主动承担起"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责任。
爱与责任,相得益彰。
"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
"爱"与"责任"也是辨证的统一。
"爱"是责任的体现,而"责任"是爱的化身。
"爱与责任"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需要全体教师不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续写篇章,教师的指导、鼓励、赞美、欣赏和支持,永远是学生最好的礼物。
透过爱的鼓励和安慰,让他们祛除心中的不安,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担负起我们肩上的责任。
所以依据这样的考试特点,中公讲师李婷婷希望考生答题时要紧扣题目来做答,以问题为中心,注意题目中的个性化要素,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创新。
另外,也应该值得注意的是回答问题应该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有理有据,引经据典,言近旨远,对于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新课程理念、教育名人名言等,都需有一定的理论功底,注重积累。
教师资格证面试之结构化面试实例讲解各位考生,在教师资格证面试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结构化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