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旱灾

中国旱灾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干旱程度之深、造成损失之重都是多年少有的,重庆、四川、贵州北部、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陕西南部、甘肃中部和南部、宁夏南部等地持续高温少雨,辽宁西北地区也出现近几十年没遇到过的旱情,其中重庆、四川的干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兰州遭受的是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少有的干旱。

我国是旱灾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

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干旱灾害是发生频率最高、影响面最广的自然灾害。

但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干旱和旱灾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

一、干旱不能等同于旱灾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当蒸发和蒸腾长时期超过降水量时,即发生干早。

在我国西北内陆一般年降水量≤50mm的地区,多为干旱地区,所以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

而旱灾却不同,它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是指因水分的收与支或供与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

因为我国地处东亚,季风气候明显,年际之间季风的不稳定性容易繁发旱灾,所以在我国在我国旱灾发生频次最多的并不在我国降水量最少的西北地区,而是在我国的东部湿润地区,例如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气候变化和全社会用水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许多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旱灾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干旱既具有季节性又具有随机性,但总的来说,华南多秋冬旱或冬春旱,个别年份有秋、冬、春连旱,夏旱很少;两广北部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为伏旱,春旱极少;淮河以北地区以春旱或春夏连旱居多,夏旱次之,个别年有春、夏、秋连旱;西南地区多冬、春旱,川西北地区多春、夏旱,川东地区多伏、秋旱,西北地区一般常年干旱1.干旱灾害面积广,但分布不均匀据统计,我国每年农田受旱涝灾害的面积约占总播种面积的27%左右,而其中60%左右是旱灾,这说明全国受旱灾面积是很广的。

全国各大区都会有旱灾出现,但分布不均匀,其中黄淮海地区占了全国受旱灾面积的50%左右,长江中下游也是多旱灾的地区,这两个地区就占了全国受旱灾总面积的60%以上。

2.干旱灾害出现频繁,有时持续时间较长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受季风气候影响,在全国境内,局地性或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

例如,据研究,在1979-1991年这13年间,其中有8年是在华北、东北及华南出现干旱,另有2年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出现干旱,2年出现了全国性干旱,1年为长江流域干旱。

在华北地区,在1951年-1980年的三十年中,出现较大范围的干旱就有12年,中等范围的干旱11年,其余7年出现了范围较小干旱,而这时期长江流域也有28年出现了范围不同的干旱。

从干旱持续时间看,许多地区会出现春夏连旱或夏秋连旱,有时甚至春夏秋三季连旱。

例如,华北地区干旱的持续时间一般在1-2个月或4-5个月左右,有些年份干旱持续时间特长,如1957年、1965年、1968年、1972年和1986年,长达5-7个月,又如长江流域常会出现伏旱,但有的年份有的地区会出现连续干旱,例如1988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伏旱,而其中有些地区,如湖南、湖北、上海、江苏、安徽、贵州等省市出现了春夏连旱或夏、伏、秋连旱,持续时间一般在40天以上,部分地区达50-70天。

1994年6-8月江淮地区出现了严重伏旱,安徽、江苏、湖北等省伏旱持续时间达40-50天,长的达2个月以上,这一年在全国不少地区还出现了春旱,秋旱范围更广,主要分布在江南、华南、华北和西北东部等地。

3.干旱常伴随着高温同时出现许多干旱灾害出现的同时,往往同时出现高温,致使加重旱情,这种情况在长江流域伏旱期更明显,例如1985年出现了夏伏连旱,6-8月份久晴少雨,温度很高,天气燥热,日平均温度都在30℃以上,鄂西北、鄂东南及三峡河谷地区极端最高温度达38-40℃重庆出现38℃以上高温天气,其中涪陵、万县高达40℃-41℃。

杭州连续7天最高温度达35-37℃。

气温持续偏高,水分蒸发强烈,助长了伏旱的发展。

1965年5-10月华北地区出现了大旱,这一时期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1-2℃,高温(≥35℃)日数达10-35天,比常年偏多5-18天。

又如上面已提到的1994年江淮流域出现干旱,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高温天气,这一地区≥35℃的日数达20-40天。

干旱预警应急等级分为哪几级?干旱预警是怎样实施的呢?徐启运:鉴于国家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将我国干旱预警应急等级按照灾害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为特大干旱(Ⅰ级)、重旱(Ⅱ级)、中旱(Ⅲ级)和轻旱(Ⅳ级)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干旱预警由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抗旱防汛指挥部负责管理。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气象、农牧业、水利等部门向同级人民政府提供干旱监测、预测预警决策信息,政府部门根据干旱灾害严重程度启动预警应急预案。

各部门开展的常规干旱监测、预警评估业务信息,供内部业务使用或在授权的新闻媒体、政府办公网、公众传媒上发布,科学指导我国开展干旱预警,最大限度地减轻干旱对农业、工业生产、城市供水等影响,为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

旱灾在我国是影响面最广,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

干旱预警分四级:特大干旱(一级红色预警)——多个区县发生特大干旱,多个县级城市发生极度干旱;严重干旱(二级橙色预警)——数区县的多个乡镇发生严重干旱,或一个区县发生特大干旱等;中度干旱——(三级黄色预警)——多个区县发生较重干旱,或个别区县发生严重干旱等;轻度干旱(四级蓝色预警)——多个区县发生一般干旱,或个别区县发生较重干旱等。

重庆市今年夏季首次发布了干旱红色预警,是最严重级别的预警,在全国是首例。

今年重庆市四十个区县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旱情,十八个区县为特大干旱,旱情全国最严重。

伏旱标准:气象学上规定,6月下旬到9月上中旬,连续20-29天总雨量<30毫米,其中有5天以上高温出现,即被认为达到一般性伏旱标准;连续30-39天总雨量<40毫米,其中有7天以上高温出现,则达到重伏旱标准;连续超过(等于)40天总雨量<60毫米,其中有10天以上高温出现,则被认为达到严重伏旱标准。

现在启动的是一级红色特大干旱预警,由于特殊的自然气候特点,我国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与耕地、人口及经济布局不相匹配,尤其是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后,对水资源的需求快速增加,导致干旱缺水局面在一些地区越来越严重。

目前,旱灾不但影响农业生产,而且还影响工业、城乡供水和生态环境,给经济社会造成重大损失。

旱情分布:干旱在我国分布虽最为广泛,但各地受旱程度不一。

1951—1990 年我国有四个明显的干旱中心,即阴山与秦岭间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西部;南岭以南的广东与福建南部、云南及四川南部;其次为阴山以北的吉林省和黑龙江南部;湘赣南部。

今夏四川盆地持久高温大旱,某些地区气温达44摄氏度,成了名符其实的火炉,是当地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原因:今夏副热带高压“西深积点”普遍高于往年,整体副热带高压较往年向偏西偏北偏移,且持续时间也很长。

沿海的台风对本地持续高温起了重要作用。

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局部反映。

气候变化让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地发生,譬如出现了连续登陆我国沿海的台风。

台风抵住了副热带高压的脊背,动弹不得的副热带高压,就长期稳定地控制住川渝大部分地方。

一方面,台风阻断了从南方过来的水汽通道,另一方面副热带高压又拦截了从北方进入的冷空气,让四川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成了一个“气候孤岛”,以至无法产生大范围降水,消除干旱。

四川是一个盆地,不同地区的干旱情况也有差异。

盆地西部由于与青藏高原对接,气流上下碰撞,容易产生热雷雨以缓解旱情,而川东、川中大多是丘陵山区,没有山地抬升气流,局部地区的降水不易产生,高温干旱情况也就更加严重。

重庆遭遇了60年不遇的大旱,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长时间的伏旱,今年的干旱与1959、1966、1972、1992、2001年的相似,主要是因为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

今年重庆遭遇如此严重干旱,主要有四大原因。

一是入夏以来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异常偏强,全市受高压系统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二乌拉尔山地和东北亚区域无明显阻塞高压形势,冷空气活动比常年弱。

三是青藏高压比常年偏强,持续控制重庆大部地区。

四是今年登陆台风数多于常年,登陆台风阻挡了西太平洋副高的东退南撤。

带来灾害:(1)对农业的影响:对农业来说,事实上旱灾要比水灾更为严重,旱灾是我国农业最主要的自然灾害。

干旱不仅严重影响了春播育秧、作物灌溉,造成晚稻的严重减产。

省内各大水库蓄水量的严重不足,可能影响了春季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

造成农田缺水、水体面积减少、土壤墒情迅速下降,农田蒸散强烈,土壤水分持续散失,农田缺水范围迅速扩大,程度不断加重,部分地区达到重干旱等级。

(2)对蔬菜生产和供应的影响:高温干旱天气严重影响了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特别是居民每天需求的蔬菜基地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农作物受灾导致价格上涨,其中叶类蔬菜价格增加50%左右。

(2)对水体的影响:受上游来水持续减少的影响,长江江西段水位创34年罕见的新低,长江干流涪陵段河道大幅变窄,水位急剧下降,四川、重庆等地的嘉陵江出现枯水景象,二级河流多处断流,尤以嘉陵江最为严重;长寿湖、大洪河水库面积严重缩小。

截至8月15日,重庆已经有2/3以上的河流断流,长江重庆段水位降至10年最低;低水位造成多班轮渡停航,所有水库的配套电站均已停止发电。

沿海地区大旱,导致水库蓄水不足,江河水位低、流量小,以致海水倒灌,形成咸潮。

(4)气候干旱,火灾频发连续多日的天干地燥,导致重庆、四川两地火灾频发。

8月以来,仅重庆市就发生森林火灾72起。

14日,重庆还发生了4起森林火灾,其中铁山坪火情较为严重,灭火人员达3000多人;涪陵区的山林大火燃烧了21个小时,致使高速路紧急关闭了4个半小时。

干旱和旱灾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

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它们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二十世纪即将过去,人类马上就要步入新纪元,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干旱化趋势,探求原因,寻找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抗旱工作对策:要真正提高抗御干旱的能力,(1)必须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春播作物正常生长。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抗旱的重要性,在这次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重庆在去年汛后就积极开展水利工程病险整治、修复、加固等,同时积极开展防汛抗旱两手准备,但因水利基础设施不足,在应对特大干旱情况下,还是反映了工程抗旱能力弱,明显暴露了全市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这一事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