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教育目的——致良知摘要: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教育思想在心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致良知是王阳明一生学问的旨归,更是其教育追求的理想。
探究王阳明教育目的——致良知的教育价值与意义,以便将致良知的教育转化到当前的人文教育之中。
关键词:王阳明;心学;教育目的;致良知当前教育可以用“为学日益”来概括,信息大爆炸让人们学习永无止境的科教文化知识以应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
物质财富积淀深厚,精神家园却渐渐荒芜。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过于追求知识经验而都忽视了教育的另一目的——“为道日损”,而阳明心学的教育正是这样一门学问,无论是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对于学校教育和自我修身都有重要的意义,它时刻提醒我们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能够找回教育的另一目的并达成之。
一、王阳明心学的界定及其主要内容王阳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祖籍浙江余姚,曾修学会稽山阳明洞,因此自称阳明子。
他历经明代宪宗、孝宗、武宗和世宗四朝,是明后期颇具影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守仁是综合了包括宋明理学和心学在内的儒家思想,以它为核心思想建构了心学思想体系。
”[1]王阳明心学思想在承袭孔孟思想精华和完善陆象山心学思想的基础上,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阐述儒家思想的精华。
“心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内在修养的学问,所以对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把握不能以现在科学逻辑思维来理解研究,而应用直觉性和圆融性思维来体悟。
通常将王阳明思想定位为与唯物主义相对的唯心主义,事实上对这一概念存在误解。
王阳明心学中的“心”与“物”并不是唯物论中“心”与“物”,“唯物论所说的‘心’是指客尘在心性中落射的影子,也叫作‘反映’。
唯物论所说的‘物’是指客观的物质现象,是与‘反映’相对应着的‘客尘’。
”[2]也就是说唯物论所持的“心”是心理学所说的心理现象,而物则是指这些与心理现象相对应的客观事物,而在王阳明心学中的“心”是人人天生皆有,是无形无相的真吾,物是指包括心理学所谓的心理现象和外界的客观事物在内的一切。
所以王阳明心学思想属于唯“心”,但是这里的“心”与通常理解的唯心主义的心存在区别。
心学中“心”的内涵,王阳明有相关解释:“心者人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
故欲修身在体当自家心体。
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3]也就是说心不是生理学中的血肉心脏,而是无形无相、无时不在的人之主宰,是任何东西不能表达呈现的,只有靠亲身顿悟体征才能得到的。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心”可以成为精神的家园,回到了这个家,收获一个明白祥和的人生。
阳明心学本质并不是玄之又玄的哲学思辨,而是百姓日用的学问,其精神内核是圣人之学,教人如何做人做事。
王阳明的心学的主要思想内容是心即理、万物一体、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几大部分,同时这几部分也代表王阳明思想一步步的深化过程,其中致良知是其最终旨归处,正如他所说:“致知二字是千古圣学之秘,此是孔门正法眼藏”,“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由此可见王阳明一生的思想精华是“致良知”。
二、王阳明心学教育目的对教育目的的追问是教育的第一等事,它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和方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如何定位教育目的决定着“人将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作为教育者的王阳明也对其教育目的做了阐述,“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其讲学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能致其良知,最终随才成就。
致良知是王阳明将《大学》中的“致知”和《孟子》中的“良知”字面组合,但其内涵不仅是两者的拼合,更是对其的延伸和升华。
“良知”与“致良知”究竟如何定位,王阳明有如下论说。
“道即是良知,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还他是,非的还他非,是非只依着他,更无有不是处,这良知还是你的明师。
”(《传习录》下,《全书》三,第78页)“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答聂文蔚二》,《全书》二,第69页)“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也,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也。
”(《亲民堂记》)“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传习录下》,《全集》,第117页)“良知即是未发之中”(《与陆元静书》,《全书》二,第61页)以上是王阳明关于“良知”的阐述,良知即是非之心,良知即心之虚灵明觉,良知即天理,良知即道,良知即明德之本体,良知知善知恶,良知是未发之中。
对于良知的界定没有一个明确解释,良知的本然之态是未发之中的,是未现于外的,没有任何一个精确的词汇定义它,甚至“良知”本身这个词汇都应该是多余的,只是碍于传达出来不得已用“良知”一词,实际上所谓的“良知”是须要深刻的体悟和实证的;而良知一发用就已不是本然之态了,就变成了已发,所以未发是本体良知,而已发是良知的发用(这种发用是不被任何物所遮蔽的发用),前后两者是有区别的。
陈来在《有无之境》中总结道:“所以良知即本体即现成,即未发即已发。
”在陈来看来,良知既是未发又是已发,其实未发和已发是有区别的,但并不是将其分作两件事,两者仍是合一的,王阳明在阐述良知的时候没有严格区分此二者导致良知的界定模糊,对待良知所指内容应根据具体情境来做区分。
致良知之“致”在学界有两种解释,一是指至极,“吾良知之所知者无有亏缺障蔽,而得以极其至矣。
”就是说将良知扩充到极致;二是指实行,“良知也,是所谓天下之大本也;致是良知而行,则所谓天下之达道也。
”即有良知的同时也有外在的行。
阳明心学是以“心体”为本位的思想,是从个体的本体——“良知”出发来看待一切的,其中蕴含了无尽生命的学问,这种学问移位于教育中,可以把“被教育者”变“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真真正正地找到自己。
三、王阳明教育目的启示尼采曾感叹:“真的,我的朋友,我漫步在人中间,如同漫步在人的碎片和断肢中间……我的目光从今天望到过去,发现比比皆是:碎片、断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没有人。
”尼采是用文学化的语言描述出自己的生命感受,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把这句话放在现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似乎也不为过,媒体不断曝光各类匪人所思的新闻,无不是让人惊恐,人与人之间互相不信任、互相怀疑,甚至是亲朋好友,这不正是这句话的验证。
王阳明心学“致良知”这一教育目的犹如一剂药,对科学知识来说它不是一剂对症良药,而对人精神修养来说它当之无愧是一剂对症良药。
《十力语要》总结道:“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潜修。
品节之败,慕虚荣而不甘枯淡。
”这道出了当前教育痛处的病灶,实用主义教育、科学主义教育等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教育是对人的教育,人是复杂的,不仅仅有理性的一面,人还有感性的一面,只讲科学和实用是远远不够,心性的修养是非常重要的,甚至重于科学和实用,一方面没有厚重的心性修养,做科学与实用之事往往是事倍功半,另一方面做得非常优秀,得到了一时的欢喜,做得失败,得到的只有一时的悲伤。
世人无不追求安身立命之所,这个安身立命之所不是遮风挡雨的房屋,也不是高薪金的工作。
事实证明科学无力给无常莫测的人生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唯有自己才能给自己找个安身立命之所。
而“致良知”这一教育目的正是要提高人的心性修养,最终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真吾,只要达成这一目的,人生就可以摆脱乐与苦的轮回,从头到脚都散发出一种平静坦然的气息,做起事来融洽自然,成功与失败后都在心中留不下一点痕迹,就是所谓的雁过长空。
四、王阳明致良知教育的现代转换现代社会明显偏重于科学知识,而轻视人的精神修养,这可能不是开始于教育,但可以结束于教育。
科学知识给人类带来的物质文明,但同时也把人带进了荒芜的精神家园,如果教育发挥了其真正的作用,理应是能够避免这样的悲剧。
当前的教育是“为学日益”,而王阳明“致良知”教育是“为道日损”的教育,可以说是加的教育和减的教育。
“致良知”这一教育目的落到以科学为旗帜的现在教育中,不免陷入尴尬的局面,心学与现在的学校教育似乎不合拍,中小学教育处于一种机械化地运转状态,上课老师讲学生听,回家有做不完的家庭作业;而大学生似乎有了更多的自由,但是被压抑多年的心已疲惫不堪,大学之初放任自己,刚刚找到自由的感觉又疲奔于工作。
在这样的教育现实面前,将阳明先生“致良知”类的人文教育置于何地才算是恰当呢?教育者们对人文教育的呼声是越来越响,但是现实的发展却不尽人意,当前的教育系统是环环相扣、格调一致,“致良知类的人文教育将要如何转化到现在教育中?”这一问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最终落到了良知和致良知上,再落到现在的教育现实中,应该属人文教育类。
人文教育的实施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是贯穿整个教育体系的大工程,关系到教师、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效果检验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当然人文教育可以冠以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来实施,因为人的多样性就决定了人文教育的多样性,本文只把王阳明心学的“致良知”作为中心来讨论学校人文教育展开。
“致良知”类人文教育的实施,第一要求学校具备接纳和宣传的态度,学校如果不能接受和宣传这样一种唯“心”哲学,学生自然就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它。
第二涉及教师,什么样的教师能够胜此重任,必须是那些对心学有所体悟的教师才可能做到,如果只是读了相关的书就像传授知识一样把心学思想生硬地讲给学生,那么就等于“没有”。
第三关系教育对象,什么样的学生能够真心地愿意接受这样一种人文教育,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对文化的选择倾向也是不同,所以人文教育也不能完全固着在“致良知”这一人文教育中,愿意亲近这种文化的学生会与老师之间产生无言的亲近感,没有心理距离,不能接纳这种文化的熏陶,学校可以引导其走进其他文化。
第四是关系教育内容,“致良知”类人文教育不是知识的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心学的精神内涵,可以不拘泥于课本文字与教室课堂,更多是需要师生之间的心灵的沟通和学生亲身体悟。
最后涉及效果检验,这种教育验收也不必像知识学习一样借助于考试来完成,主要靠老师平时的观察学生的表现就可以完成效果检验,相由心生,心性修养是会渗透到人的一言一行当中。
参考文献:[1]吴乃恭.宋明理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370.[2]苏树华.大话佛家智慧[M].济南:齐鲁书社,2005:9.[3]王阳明.传习录全译[M].于维雄,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