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的提出1.新课标对学生口语表达的要求《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2.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充满竞争的未来社会需要现代公民善于和别人交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
3.课题研究实施前班中学生口语表达的现状通过对班中学生口语现状的观察及调查发现,学生课堂上口语表达的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妙语连珠,有很强的口语表达能力。
这样的学生约占本班学生人数的10%左右;有的学生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能用适当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乐于表达。
这样的学生占班中学生总数的40%左右;有的学生虽然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但要么辞不达意,要么三言两语,要么表达不够流畅。
这样的学生约占班中学生总数的30%左右;还有的学生则正襟危坐,想在心里,锁在嘴里,茶壶里煮饺子——有话说不出来。
久而久之口语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这样的学生约占班中学生总数的20%左右。
二、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欲望,使学生想说。
2.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会说。
3.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习惯,使学生乐说。
三、研究步骤1.2006年9月调查了解学生口语表达的现状。
2.2006年10月~2007年6月开展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研究。
3.2007年9月总结研究情况,撰写研究报告。
四、研究方法1.观察法2.行为研究法3.个案研究法五、研究策略1.激情,让思维跳跃起来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的兴奋点,语言之流就有了源头。
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逐渐深入下去读书,就会与作者心灵碰撞,与人物的情感交融。
透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打开情感的闸门,与其同喜同悲,想作者所想,思作者所思,道作者所未道尽的,任语言肆意流淌。
文本是抽象的语言,要将它转化成具体的形象需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
而教师的口语表达却形象得多,它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所以要让学生入情入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师,应该善于表情达意,善于披情入文,用自己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感染学生,将学生尽快地带入文本。
教学《厄运大不垮的信念》一课,我第一次读罢课文时,便被文中的史学家谈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所震撼了。
家境贫寒的他,经过20多年的努力,几百次修改,历尽千辛万苦完成明史巨著《国榷》。
而付印前一夜,小偷因他家中无物可偷误盗《国榷》。
二十载成巨著,一夕之间化云烟。
可体弱多病的他很快振作起来,又花了好几年的工夫重编《国榷》,并且比原来的那一部更详实,更精彩。
震撼人心的文字同样也震撼了孩子们的心。
文中谈道“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宏篇巨著,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
”为了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便问学生:“谈迁心中的喜悦你能想象得到吗?他会怎么想?”学生淡淡地说:“我终于完成自己的心愿了。
”很明显学生已经入境但还未动情。
我便引导他:“听你这么一说,谈迁并不高兴,你能不能将他的内心感受通过这句话表达出来?”学生停了停,又说了一遍,这时脸上带上了满足的表情。
接下来同学们渐入佳境,有的说“20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啊!”;有的说“有这么一本史书留给后人,我死而无憾了。
”有的说“我终于写成啦!”……2.对话,让语言生动起来文本,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师要善于扣住文本的典型语言信息,如:语言表达的点睛之笔,具有丰富内涵的概括性描述,给学生提供释放情怀的平台。
组织对话,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厄运大不垮的信念》这课的教学中,当读到《国榷》被盗时,我这样与孩子对话。
“《国榷》被盗对谈迁来说意味着什么?”学生说:“《国榷》被盗对谈迁来说是晴天霹雳。
”“《国榷》被盗对谈迁来说是厄运。
”“《国榷》被盗对谈迁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这是文中的字眼。
我便追问:“为什么这么说?”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马上抓住文中的点睛之笔侃侃而谈。
“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原句)“《国榷》是耗费了他的青春年华写成的,现在没了,打击太大了。
”“谈迁家徒四壁,连小偷来的时候都觉得无物可偷,这才把锁在箱子里的《国榷》偷走了,可见谈迁视《国榷》为珍宝,可现却说没就没了,他怎么受得了呢?“《国榷》对于谈迁来说就是生命,现在下落不明,谁都受不了。
”“20年的心血一夜间白费了,谁受得了啊!”“何况他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根本受不了这样的打击。
” ……同学们对这个历经磨难的史学家表达了深深的同情,言辞恳切,句句发自内心。
正是真情的涌动让他们的语言汩汩涌流。
3.想象,让语言丰厚起来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着许多“不确定”和“空白”。
即文本语言的空白点。
这些空白点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完结或无奈,恰恰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布局谋篇的匠心独具。
作为教者我们就应引领学生发挥想象走进文本,与作者相遇,与主人公相遇,感受生命,倾吐性情。
如课文《二泉映月》“坎坷经历”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了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阿炳在三十六时双目失明,从此生活在黑暗中,靠卖艺维持生活。
文中并没有具体描述阿炳举步为艰的生活情景,这就是文本的空白点。
教学中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结合生活中所见所闻想象阿炳街头拉琴卖艺的日子。
有的学生说“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街上几乎没有行人。
为了生活,阿炳坐在冰天雪地里拉起了它唯一的伙伴——二胡。
雪花飘落在他的身上,慢慢地越积越多。
他又冷又饿,不禁放下手中的琴裹了裹单薄的衣衫。
很长时间过去了,身前的盒子里却没有一个子儿……”有的说“这天阿炳拖着沉重的步子又来到大街上,他已经病了好几天了。
惨白的脸上更添了几分苦难,他拉起他的二胡,但继而一阵剧烈的咳嗽割断了他的琴声……”“寒风吹起他破旧的长衫,他不禁又打了个寒战,也许是太冷了,他想挪个地方,摸索着想拿他的手杖却不知到哪儿去了……”孩子们心中升起的一个个清晰的画面正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语言文字中透射出对阿炳悲惨生活的深深同情,同时又是语言文字的深层历练。
4.倾听,让语言规范起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强有力的引导作用。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仔细聆听学生的发言。
鼓励学生把话说完整说清楚。
学生不能把话说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小学生表现欲很强,课堂上把手举得老高,生怕被别人抢走了说话的机会。
所以急于表达,又说不清楚。
教师要鼓励孩子别急,慢慢说,耐心地让孩子把话说明白。
再鼓励孩子打打腹稿,想好了再说。
(2)有时学生因为词语贫乏,找不出合适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教师应该给予帮助,送上及时雨,让学生把自己的意思表述清楚。
(3)有语病的句子,教师给予指导,再给与重新表达的机会。
受港台语言习惯的影响,学生往往有“然后,就是”之类的口头禅,教师要及时指出。
改掉这样的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但只要在平时的实践中有意识地加以注意,纠正这样不良的语言习惯也不是难事。
我们班里就有这样一个孩子,说话时有一串的“就是”。
我及时指出了他的不足,之后他每次努力地克服了这一缺点,有时还是忍不住要说“就是”,他便调皮地捂一捂自己的嘴。
久而久之,终于改掉了这个口头禅。
课堂上根据教材特点,有机地设置语言训练点,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句式训练,也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
5.积累,让语感丰富起来丰富的语言积累能够增强语感,提供语言素材。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不仅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投,也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个连文章都读不下来的学生,就不可能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因此,我首先指导学生多读。
具体做法:(1)语文课堂上注重多种方法读;(2)面向全体学生,激发读书情趣,让全体学生都参加阅读;(3)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要求学生读书时要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或三用:用眼、用口、用心)(4)引导学生多背诵名篇佳作。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教材中提供的文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名篇佳作。
背诵自己喜欢的语言片段。
几十个字或百字左右的片断背一点是非常有好处的。
今天背明天忘也是可以的。
虽然学生把刚背诵的内容忘记了,可是,那一番语言的感受却实实在在地渗入学生的心里了。
实践证明,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多读多背,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另外,运用书本上的语言材料,进行加工重组,如复述课文,写景的文章介绍景点等,也是丰富自己语言的有效途径。
六、研究成果通过一年的小课题研究,我深深地感受到课题研究的重要。
它不仅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促进了教师的个人成长。
在课题研究告一段落的时候,我又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情况进行了专门的观察了解。
发现75%的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还有25%的学生也有表达的愿望,但在语言表达的逻辑性、连贯性方面还要加强。
特别是我对班中的陈雪婷同学进行了个案研究。
发现这位同学原来虽然有很强的表现欲,但每次站起来说话总是疙疙瘩瘩,有的时候就愣在那里,不知用哪个词来表达,而且在组织一段话的时候常常重复自己的某一个意思。
经过一年的专题训练,现在该生能够通顺流畅地组织一段话,还能用上精彩的词语。
老师在课题研究中也受益匪浅。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注重锤炼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形象,以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
老师及时把研究中的心得写下来,入编学校校刊《教学中的问题研究》,并对语文教师进行了专题讲座,多次在学校上专题研讨课,受到了其他老师的好评。
要重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从小养成说话有条理,讲述事情要明白,平时让孩子多读书,这样为以后写话打下基础.1、阅读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天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日积月累,长时间的训练。
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培养学生有每天阅读的习惯。
每天阅读,关键在于坚持,使孩子的阅读习惯自觉的养成。
这一习惯我们在孩子刚刚入学时就已经要求各位家长积极配合了,我们要求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阅读,有不认识的字也没关系,可以家长念,孩子听,也可以连蒙带猜得过,逐渐形成家庭的生活惯例,从而每天都有一段读书时间,一到时间,开始阅读。
或者,每天临睡前留出一刻钟时间,指导孩子进行读报,天天如此,最后形成孩子的自觉行为,哪一天不读书,不读报,就寝食难安。
你的孩子是这样的吗?当然,这个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的孩子,从现在开始做也不困难,但是,再晚就不一定来的及,人的年龄特点就是这样,哪一个年龄段都有他比较擅长的一面,他们现在这个年龄段接受阅读的最佳时期,因为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