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一年级数学故事(五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故事(五篇)


两排小动物们摊开手掌一看,可不是,黑熊老师猜得完全正确。
小动物们惊奇极了,忍不住纷纷问道: “老师,您是怎么知道的? ”
黑熊老师于是分析道: “
奇数 ×2=偶数
奇数 ×3=奇数
偶数 ×2=偶数
偶数 ×3=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左手是奇数时,奇数 ×3 是奇数,奇数+偶数(右手中的偶数 ×2),结果是奇数。而如右 手是奇数时,奇数 ×2 成偶数,偶数+偶数(左手中的偶数 ×3),结果是偶数。
“你……”“ 1顿”了顿,随机应变道, “不管怎么说,你 ‘0就’是表示什么也没有! ”
“这就是你见识少了。 ”“不0”慌不忙地说, “你看,日常生活中,气温 0 度,难道是没有温 度吗?再比如,直尺上没有我作为起点,哪有你 ‘1呢’? ”
“再怎么比,你也只能做中间数或尾数,如 1037、 1307,永远不能领头。 ”“信1”心十足地 说。听了这话, “0更”显得理直气壮地说: “这可说不定了,如 0。 1,没有我这个 ‘0来’占位, 你可怎么办? ”
胖子 “0”不服气了: “你也甭在我面前耍威风,想想看,要是没有我,你上哪找其它数来 组成 100 呢? ”
“哟! ”“不1”甘示弱, “你再神气也不过是表示什么也没有,看! 你哪点儿派得上用场啦? ”
‘1+0还’不等于我本身,
“去! ‘1×结0’果也还不是我,你 ‘1不’也同样没用! ”“针0”锋相对。
小学一年级数学故事篇三
加减号 “+”、 “-”—五百年前德国人最先使用的。据说,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曾用横线标
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条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于是就出现用
以表示减少的 “-”和用来表示增加的 “+”148年9 ,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 “+”、
“-”这两个符号表示剩余和不足,后来又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的宣传和提倡,开始普及,直到
这就是最后结果与左手中数字奇偶相同的原因,也即我这个猜法的根据。

小动物们恍然大悟。
小学一年级数学故事篇五
1、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年轻时与几个学友进京考试。他们到达试院时为时已晚。考官说: "我出一联,你们若对得上,我就让你们进考场。 " 考官的上联是: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学 子,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眼看着胖子 “0与”瘦子 “1”争得脸红耳赤,谁也不让谁,一旁观战的其他数字们都十分着 急。这时, “9”灵机一动,上前做了个暂停的手势: “你俩都别争了,瞧你们, ‘1、’‘0有’哪个 数比我大? ”“这 ……”胖子 “0”、瘦子 “1”哑口无言。这时, “9才”心平气和地说: “‘、1’‘0,’其 实,只要你们站在一块,不就比我大了吗? ”“、1”“0面”面相觑,半晌才搔搔头笑了。 “这才对 嘛!团结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 ”“语9”重心长地说。
苏东坡对出的下联是: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 了三番两次,今日一定要中。
考官与苏东坡都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嵌入对联中,将读书人的艰辛与刻苦情况描写得淋 漓尽致。
2、点错的小数点
学习数学不仅解题思路要正确,具体解题过程也不能出错,差之毫厘,往往失之千里。
黑熊老师环视一下全班同学,说: “请你们在两张小纸条上分别写一个奇数和一个偶数,
写好后,两手各握一张。不要给我也不要给你身边的同学看。

小动物们不久前刚学过关于奇数和偶数的知识,不一会儿,大家都完成了黑熊老师提出 的要求。 “听着, ”黑熊老师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 “你们各位都请将右手中的数乘 2,左手中 的数乘 3,再把乘积相加。不要算出声音来。 ”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 加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 …… +96+97+98+99+100+100+99+98+97+96+ …… +4+3+2+1=101+101+101+ …… +101 +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 101 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 10100 除以 2 便得到答案等 于 5050。
小学一年级数学故事(五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故事篇一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 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 +97+98+99+100=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 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 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小学一年级数学故事篇二
在神秘的数学王国里,胖子 “0”与瘦子 “1”这两个 “小有名气 ”的数字,常常为了谁重要而争 执不休。瞧!今天,这两个小冤家狭路相逢,彼此之间又展开了一场舌战。
瘦子 “1”抢先发言: “哼!胖胖的 ‘0,’你有什么了不起?就像 100,如果没有我这个瘦子 ‘ 1,’你这两个胖 ‘ 0有’什么用? ”
结合起来就变成了 “÷,”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 “÷作”为除号。
小学一年级数学故事篇四
活动课上,黑熊老师笑着对大家说: “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
பைடு நூலகம்
“好! ”小动物们齐声回答。 “请你们每位准备两张小纸条。 ”黑熊老师清了清嗓子说。小 动物们不知道黑熊老师要他们做什么游戏,一个个兴奋的眼睛发亮,很快都把小纸条准备好 了。
等小动物们一个个都算好了,黑熊老师又叫算出得数是奇数的小动物们排成一队;得数 是偶数的排成一队。小动物们都站好了,一个个感兴趣地看着黑熊老师,猜测着它下以步要 它们做什么。
“好了! ”黑熊老师指着得数是奇数的那排小动物说: “你们左手握的都是奇数。 ”
它又指着另一排小动物说: “你们左手握的都是偶数。 ”
1630 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认。乘号 “×”三—百多年前英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他认为乘 法是加法的一种特殊形式,于是他便把前人所发明的 “×转”动 45°角,这样乘号 “×也”就面世了。
“×既”表示了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又表示了相乘的方法。除号
“÷”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
在欧洲大陆流行,最早人们用 “:”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 “-”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