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39(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3,分数:46.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根据文献记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设置——序、校。
其中关于“序”的说法错误的是(分数:2.00)A.孔子认为“序者,射也”√B.序是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的场所C.非独立的教育机构D.教育是序的重要职能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夏代学校“序”的功能。
“序”最初是教射的场所。
《孟子.滕文公上》中有“序者,射也”的说法。
后来,序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如议政、祭祀、养老的场所,也是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
所以,“序”非独立的教育机构,但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职能。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3.下列选项中与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不相关的是(分数:2.00)A.“听其言,观其行”B.“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C.“闻斯行诸“案例D.举一反三√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学思想体系中的“因材施教”的思想。
在四个选项中,“举一反三”思想反映的是启发诱导这一教学思想。
因此,本题的答案是D。
4.“禁私学”“禁诗书”的思想主张属于(分数:2.00)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法家的教育思想。
“禁私学”“禁诗书”一向是法家的主张。
商鞅、韩非都有类似的主张,并最终发展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并进而成为法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5.认为人性决定人性的因素有三等:正性、随性、遭性,人性也有三等:性善、性恶以及难分善恶的中间状态的人物是(分数:2.00)A.孟子B.荀子C.董仲舒D.王充√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王充的思想。
王充认为决定人性的因素有三等:正性、随性、遭性。
第一,正性。
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正者,禀五常之性也。
”但“五常之性”不等于“五常”,而是“五常之气”。
第二,随性。
“随者,随父母之性也。
”第三,遭性。
“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
”人性也有三等:性善、性恶以及难分善恶的中间状态。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6.科举考试分为文科、武科的朝代是(分数:2.00)隋A.B.唐C.宋√D.明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科举制度。
宋代科举考试有文科、武科之分。
武科设于1030年,考试内容先骑射后策问。
其中策问决定去留,骑射区分高低。
1078年,规定武科的考试内容有:步射、马射、马上武艺、孙吴兵法、时务边防策、律令等。
1169年,颁布武科之法。
使得武科取得了与文科同等待遇。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
7.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分数:2.00)A.史籀篇√B.凡将篇C.急救篇D.千字文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蒙学教材。
早在西周时有人就编写了小学文字教学用书——《史籀篇》,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8.提出“举人材,正大经,兴礼乐”“九字安天下”的方针的思想家是(分数:2.00)A.朱熹B.王守仁C.王夫之D.颜元√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颜元“实德实才”的思想。
颜元认为“人才者,政事之本也”“无人才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平,无民命。
”即人才是治国之本。
故颜元提出了“九字安天下”的方针,即“举人材,正大经,兴礼乐。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9.标志着“中体西用”思想成熟的著作是(分数:2.00)A.《劝学篇》√B.《大同书》C.《变法通议》D.《新学伪经考》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劝学篇》。
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主旨,进行集中阐述,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10.“著即自丙午科(1906年)为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这句话标志着(分数:2.00)A.设立经济特科B.罢经济特科C.施行新学制D.科举制的终结√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末新政。
1898年,戊戌变法,提倡设立经济特科,取消八股考试。
戊戌政变后,罢经济特科,恢复八股考试。
1901年,新政后,又承认这两项改革措施。
并于1901年6月,开设经济特科。
但废科举,却经历了几年的时间,直到1905年9月2日,光绪帝上谕“著即自丙午科(1906年)为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这宣告了1300年的科举制的终结。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11.具有革命倾向的平民教育运动,坚持这一思想的人主要是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这一思想成为后来的工农教育的源头。
这一批人物中不包括(分数:2.00)A.陈独秀B.李大钊毛泽东C.D.周恩来√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平民教育运动。
平民教育运动具有两种倾向:第一种是倾向改良主义的平民教育思想,第二种是倾向革命的平民教育思想。
坚持这种思想的人主要是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具体有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毛泽东等人。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12.在壬成学制的改革中,改革的核心和改革的最精彩的地方是(分数:2.00)A.初等教育B.中等教育√C.高等教育D.师范教育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壬戌学制的特点。
在壬戌学制中,中等教育是改革的核心,也是改革最精彩的地方。
精彩之处在于:其一,修业年限从4年增加到6年,提高了中学的程度;其二,中学分成初、高两级,增加了灵活性;其三,中学阶段实行选课制,在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兼顾到了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13.1927年国民政府试行大学区制度。
随后,国民政府任命大学院院长。
这位院长是(分数:2.00)A.蔡元培√B.黄炎培C.蒋梦麟D.梅贻琦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大学院和大学区制。
1927年6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根据蔡元培等人的建议,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主管全国教育,地方试行大学区。
随后,国民政府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1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群众教育的形式的是(分数:2.00)A.冬学B.民众学校C.识字班D.中华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群众教育的形式。
群众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冬学、民众学校(民校)夜校、半日校、识字班(组)、读报组、剧团、俱乐部、救亡室等。
其中冬学和民校是最主要的形式。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15.下列选项中,标志着全国影响的“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活教育”运动的开始的是(分数:2.00)A.《活教育》杂志的创办√B.《儿童心理之研究》的出版C.《家庭教育》的出版D.《陈鹤琴教育文集》的出版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陈鹤琴的活教育运动。
陈鹤琴于1941年创办《活教育》杂志,它标志着有全国影响的“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活教育”运动的开始。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16.希望儿童先学习希腊语,然后学拉丁语,再后,两种语言的学习同时并进,即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分数:2.00)A.西塞罗B.昆体良√C.柏拉图普罗泰戈拉D.解析:解析:昆体良十分重视学前教育。
昆体良主张教儿童认识字母、书写和阅读。
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问题,希望儿童先学希腊语,然后学拉丁语,再后,两种语言的学习同时并进。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17.在中世纪,强调国民教育的是(分数:2.00)A.阿尔弗雷德大帝√B.查理曼大帝C.本尼迪克D.奥古斯丁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封建主贵族的教育中的宫廷学校。
在欧洲,最出名的宫廷学校有查理曼大帝的宫廷学校和阿尔弗雷德大帝的宫廷学校。
阿尔弗雷德大帝希望通过重建学校、振兴教育来改变文化普遍低落的现象,责令“凡是具有自由身份的英格兰青年,如果他们有足够的努力从事学习,则应令其入学,在他们的学业尚未臻于适合各种职务的程度时,不能中止学习,直到能比较顺利地阅读英文著作;对于那些还愿意进一步深造的青年,则要教以拉丁文,促进他们达到较高的水平。
”鉴于此,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组织人力把有影响的书籍翻译成英文供臣民阅读。
其次,礼聘学者,重振学术。
最后,建立宫廷学校,强化国民教育。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18.下列表述中不是爱尔维修的主张是(分数:2.00)A.无神论者B.教育万能论C.国家创办世俗教育D.主张推行免费、普及教育√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爱尔维修的教育思想。
爱尔维修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爱尔维修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的自然属性,否定天赋观念和神的启示。
爱尔维修完全否认人和人之间的个体差异,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差异仅仅是教育和环境造成的,进而提出了“教育万能”的口号,主张从教士手中把学校没收过来交给国家管理,由国家创办世俗教育。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19.1872年日本制定并颁布的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是(分数:2.00)A.《学制令》√B.《教育令》C.《中学校令》D.《帝国大学令》解析:解析:日本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始于明治维新初期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教育法令。
为实现“破从来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的改革目标,日本政府加强了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与管理工作。
1871年明治政府在中央设立文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并兼管宗教事务。
1872年颁布的《学制令》更具体地确立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和学校制度。
日本仿效法国学制的模式,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
每区设立大学一所,大学区中又分为32个中学区,每区设中学1所。
中学区又分为210个小学区。
这是日本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20.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的是(分数:2.00)A.福禄贝尔√B.赫尔巴特C.马克思D.裴斯泰洛齐解析:解析:福禄贝尔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他把人性看成一种不断发展和成长的东西。
人的发展过程也和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一样,经历了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和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序列。
“每一个后继的阶段以一切和个别先行的生命阶段的强有力的、完全的和特有的发展为基础……因为,只有每一个先行的发展阶段上的人的充分发展,。
A才能推动和引起每一个后继阶段上的充分和完满的发展”。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21.英国教育史上第一次从国家的角度阐明了中等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儿童的思想,并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初等教育后教育分流的主张,以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需要的教育法案是(分数:2.00)A.《巴尔福法》B.《费舍教育法》C.《哈多报告》√D.《斯宾斯报告》解析:解析:1926年,以哈多为主席的英国调查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于英国中等教育的报告,该报告称为《哈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