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与参考答案:一、填空1、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教育2、学记班级授课夸美纽斯大教学论3、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师书本课堂4、杜威活动教学现代教育5、教育实践流6、本源7、《学记》《雄辩术原理》培根独立8、夸美纽斯 1632 《大教学论》 9、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0、杜威实用主义 11、教师书本课堂12、日本赫尔巴特 13、马列主义教育原理14、贤江《新教育大纲》 15、凯洛夫 16、源流17、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注意教育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二、选择题1、C2、A3、B4、AB5、C6、B7、C三、判断题1、×2、∨3、×4、∨5、∨6、∨7、×8、×9、∨ 10、×11、∨ 12、∨ 13、∨ 14、∨四、问答题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在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基础学科和必修学科之一。
学了教育学能使师生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能使师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能使师生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2、学习教育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三是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四是注意教育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
3、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至今在教师和学生中仍然有某些影响。
因为,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和掌握教育的技能和技巧,是教师和师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曾然,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师德是灵魂;但要具备全面的完整的师德修养,掌握较渊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就教育理论的学习来说,不仅可以提高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而且能增强识别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是非的鉴别力。
特别在今天,各种教育思想纷至沓来,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作指导,就可能坠入云里雾中,不知所从。
为此,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好教育学这们课程。
一、名词解释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
二、填空1、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2、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3、社会发展功能人的发展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社会功能4、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创新性科教兴国三个面向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开拓思想实践能力崇高理想5、基础地位启蒙作用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6、身体素质学习知识思想品德三、选择题1、⑴2、⑵3、⑶4、⑵5、⑴6、⑴7、⑶ 8、⑵四、判断 1、× 2、√ 3、× 4、√ 5、× 6、√ 7、√ 8、√五、问答1、答:历史上有三种教育起源观。
⑴生物起源观。
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勒图尔诺和英国沛西·能,认为教育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即已存在,教育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
此种观点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⑵心理起源说。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尚有独立的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
曾然,模仿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不单是模仿,人类的模仿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区别还在于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⑶劳动起源说。
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教育为人类社会特有,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等。
2、教育的本质特点是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亦即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
也就是说,教育能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等等。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
从狭义而言,也就是教育学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亦即学校教育。
因此,对教育概念的理解,就学校教育而言,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3、答:现代教育是资本主义革命时代大工业生产方式出现之后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与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更新其容和形式。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如下:⑴生产性。
主要体现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
①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使现代科技与现代生产相结合,以促进生产与科技双向发展。
②从个体发展来说,使劳动者把学习现代科技理论与从事现代化生产劳动实践结合起来,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从社会发展来说,就是使教育事业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生产加速发展,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⑵民族性。
体现在世俗化、普及性及平等性上。
①教育走向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享受和利用。
②教育逐渐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
③更多的人能够参与教育管理。
⑶科学性。
从容到手段都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越来越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①科学的教育容和方法。
②拥有现代科技手段,教育信息网络化。
③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互相结合。
⑷创新性。
①为了使教育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现代教育改革特别探索新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在世界各国掀起高潮。
②教育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教育不断逼近理想目标。
③对现代人的素质结构设计,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4、答:小学教育属于普通基础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从个人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其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条件。
从一个国家来看,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逐级普及和提高。
总之,小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为培养各级人才奠定基础,为儿童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教育是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
在这个阶段,儿童将发生三个方面的转化:一是由随意游戏活动向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转化;二是由个体和松散的群体活动向有组织、有规律的集体活动转化;三是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转化。
这些转化可以使儿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认识围,从而对于促进全面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由此可见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能力的发展和身体素质的增强,都在小学教育阶段正式起步。
因此,小学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重要的启蒙作用。
六、实例分析答:他们的做法是错误的。
因为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带有法律规定性和强制性,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无权自愿放弃;家长、老师有责任帮助其接受义务教育,而不能采取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尤其是教师,怕孩子影响升学率而同意其退学,更是错误的。
因为小学是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强制性,故应从“应试教育”向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转轨。
一、解释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级别和横向的学校类型构成。
学校文化:是指有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二、填空1、设施活动合格人才2、学制双轨学制单轨学制3、1902 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4、设置目的调节手段与政府关系产出5、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学生教师人或人际关系学校物质环境学校中的规6、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7、思想品德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三、选择1、②2、③3、①4、①5、③6、③四、判断1、√2、√3、╳4、√5、╳五、问答1、一所学校应具备怎样的基本条件?怎样理解学校的公益性?答: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学校公益性具体表现为: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②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③还涉及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2、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答: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
一所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该学校特色的鲜明表现。
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定的规和制约作用。
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3、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包括哪些方面?答: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包括:①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②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
③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④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4、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①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
②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
③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④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5、为什么说全社会都要关心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如何互相配合?答:可从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来说明这一问题。
①如果儿童的社会交往是在不健康的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则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由于儿童身心各方面都尚未成熟,同什么人来往,参加何种群体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同时这种交往由于彼此年龄相仿,又有共同的语言和兴趣,感情纽带较牢固,一般不易摆脱,对其成长产生较大影响。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小学生的社会交往,既不应一概否定,又不能任其自由存在和发展,而应当有意识地指导儿童正确择友和发展朋友交往。
②由于社会环境本身的复杂性,一个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会受到先进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有可能受到没落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侵蚀。
因此,为了保护儿童的健康发展,就应当在大力宣传先进道德的同时优化社会环境,消除一切没落道德的残余,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
③社会文化对儿童的影响是双重的,它既能改变、净化、和鼓舞人的灵魂,也能损害、压抑和毒化人的灵魂,对成长中的小学生尤其如此。
因此,在发挥社会文化的教育作用的同时,社会应当干预儿童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引导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