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30张

人教版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30张

——《朱文公文集》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
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
程颢
程颐 朋友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
什么是“理”或者“天理 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知者 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 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民族精神?
四、 千秋功罪 ——寻理学之果
学生体验:以理杀人?
科 举 教 科 书 贞牌坊背后的血泪 禁锢了思想,压抑了人性
“美丽”的三寸金莲
四、 千秋功罪 ——寻理学之果
学生体验: 民族精神?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二、 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1.程朱理学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 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 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朱子语类》
程颢
程颐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理”或“天理”是宇宙万物的 本原
朱熹
二、 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 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 为五常。
引申、解释和比附。 (比如秦“亡秦者,胡也”) 目的:虚构神权,抬高君权,巩固统治。 影响:儒学对百姓的关怀降低,统治者的腐朽,共同打击了儒 家在民间的影响力。
? 4.儒家的自救
? ①隋代:王通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 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 理论。
? ②唐代 :提出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 崇儒
——《二程遗书语录》
程颢
程颐
如何得“理”?
“格物致知”
朱熹
二、 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 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去其气 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
——《朱子语类》
程颢
程颐
当天理和欲望产生矛盾时该如何选择?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
朝代 北宋 南宋
代表人物 程颢 程颐
二、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2.陆王心学
阳 明 格 竹 图
二、 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陆九渊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 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天理”或“理”在何处?
理在心中,心即是理
王阳明
二、 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陆九渊
王阳明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 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 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如何得“理”?
发明本心、致良知、知行合一
朝代 南宋
代表人物 陆九渊
基本主张
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天 地万物都在心中。 ②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 到天理。
明朝 王阳明
心学集大成者
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 题。 ②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知行 合一”学说。
2、哲学范畴 主观唯心主义
三、殊途同归
——析理学之异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学派 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
内容 继承儒学仁、礼思想;世界的本原是“理”
同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
——析理学之异 四、千秋功罪
——寻理学之果
一、儒学困境
——探理学之源
? 1、佛教盛行。
? 过程:两汉传入;南北朝传播;隋唐中国化
? 思想:精神不灭 因果报应 转世轮回 2 、道教 在民间传播。
思想: :葛洪《抱朴子》长生不老、成仙得道。
寇谦之(北魏):《戒经》“不得叛逆君王, 谋立国家。”“于君不可不忠”
实质 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扼杀人们的欲求 ,有助于专制统治 ,对塑造 影响 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认识“理”
理是外在的,独 立于人存在的;
理是内在的“心”
异 实现“理”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三、 殊途同归 ——析理学之异
“理学”的含义
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
基本主张
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万物只有一个天 理,先有理而后有物。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提出“人 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 定理”。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通过探 究万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 理的认识。
①理之源在于天理。 ②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 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由于佛教和道教当中愚昧百姓的思想比儒学更具欺 骗性和合理性。百姓幻想有超越人间的力量拯救自 己,于是佛、道两教在民间广泛传播。统治者也借 助佛、道维护统治 。
3,儒家自身的问题和缺陷: 儒学的神化与儒学民心的丧失 .
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儒学神化的开始 西汉后期: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儒学进一步神化、宗教化。 表现:儒家经典与宗教迷信结合——谶纬学说盛行。 谶:预决吉凶的宗教预言。纬:用预言的观点对儒家经典进行
“新” 儒学体系 ——理学
1、道教-本原论
解释儒家的
2、佛教-禁欲思想、“禅学” “伦理道德”。
四、千秋功罪
——寻理学之果
四、 千秋功罪 ——寻理学之果
戴震和温家宝总理对理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清.戴震
以理杀人?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引 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 ③韩愈提出“复兴儒学”,以应对佛教和道教对 儒学正统地位的挑战。
? 什么时间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到恢复和巩固,又是 哪些人的思想在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 部分:走理学之路。
二、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二、 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唯心主义
周敦颐
程颢
程颐
唯物主义
张载
朱熹 (客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 (主观唯心主义)王阳明
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三课 宋明理学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明时期?
一、儒学困境
——探理学之源 二、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三、殊途同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