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灰疫情防控跟应对新
;瘫痪型仅占0.1%。
实验室检查
最有诊断意义是粪便病毒分离 脑脊液(瘫痪前期及瘫痪的早期)
淋巴细胞增高,蛋白正常 抗脊灰病毒抗体
脑脊液或血液中检测抗脊灰病毒IgM抗体 恢复期患儿脑脊液或血液中抗体滴度较急性期
4倍以上增高 肌电图
脊髓灰质炎诊断
诊断原则: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检及 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
常规免疫:OPV疫苗免疫程序为2、3、4、4周岁各服1剂。 强化免疫:每年12月5日和6日和次年1月5日和6日为消灭脊 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日,在强化活动日里,对适龄儿童实
施OPV普服。
第二部分 流行形势
新疆脊灰野病毒疫情 全球疫情概况
疫情20发1现1年8月24日,中国CDC国家脊灰实验室报告
概述
1、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临床主要表现发热及肢体弛缓性瘫痪 3、多发生于小儿,俗称“小儿麻痹症”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性 流行特征
流行病学
人是唯一贮存宿主,显性、隐性感染者都是传染源 主要经粪-口传播 儿童 4月-5岁高发;流行时以隐性感染及无瘫痪型病 例为主(95%),瘫痪型仅占1/1000
病原学
1. 肠道病毒属微小RNA病毒科 2.单股RNA,无包膜 3.分I II III3个血清型,型间少有交叉免疫 4.耐寒冷,低温下长期存活,但对热、干燥及氧化消毒剂敏感
发病机制
病毒经口入人体,在 扁桃体及肠道淋巴组 织繁殖。
无症状型(隐性感染)
进入血液循环形成 病毒血症,出现前 驱期症状。
通过血脑屏障侵入 中枢神经系统引起 瘫痪前期症状。
顿挫型 无瘫痪型
病情进一步发展
瘫痪型
病理改变
主要病变部位:脊髓前角的灰质和桥脑及延髓的运 动神经核,中脑、小脑幕神经核以及大脑中央前回
脊髓病变以颈、腰段为主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5~14天(3 ~ 35天)。临床表现轻 重悬殊,有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瘫痪型4
型。 无症状型最多见,占90%以上;顿挫型占4% ~8%
红其拉甫 ● 伊斯兰堡 ● 信德省
● 乌鲁木齐 和田
输入的可能路径
飞机:和田与伊斯兰堡每周有数次航班,但都在乌鲁木齐转机 陆路:和田经陆路至喀什,经红其拉甫口岸,与巴基斯坦来往
全球近年脊灰疫情
2011年全球WPV病例分布(截至2-21)
非洲区部分国家
年份 本土 2010 232 2011 340
主动免疫:脊灰疫苗。
被动免疫:对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易感者,注射丙种球 蛋白,可以避免发病或减轻症状。
消灭脊灰策略
•当前WHO为全球消灭脊灰的重要策略是:免疫和监测。 免疫:提高全球脊灰疫苗免疫接种的覆盖率。 监测:提高AFP监测质量。
免疫+监测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免疫策略
免疫策略:常规免疫+强化免疫
பைடு நூலகம்
痉挛性瘫,中枢性瘫,硬瘫 弛缓性瘫,周围性瘫,软瘫
肌力
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的力量,一般按六级记录 0级:完全瘫痪 1级:可见肌肉轻微收缩而无肢体运动 2级:肢体能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 4级:能作抵抗阻力的运动 5级:正常肌力
肌张力
定义:指在骨骼肌静止时不断地不随意地保持轻微紧张,这种肌肉组织 在其静息状态下的一种持续的、微小的收缩称为肌张力。
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活动的基础。 被动活动肢体或按压肌肉时所感到的阻力。
预后
脊髓灰质炎的病死率在5% ~10%,因呼吸障碍是死 亡的主要原因。
多数病例在病例1 ~3个月内恢复步行能力,1年内 瘫痪肌肉仍不能恢复,成为后遗症。
治疗
无特效药物。 治疗重点在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
预防
维持高水平免疫覆盖率是消灭 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措施
非本土 1120 310
合计
1352
650
阿富汗 巴基斯坦
印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周边国家病例占全 球病例43%(279/650)
27
1980-2010年全球报告脊灰病例国家数
2010年11月-2011年5月 I型和III型脊灰野病毒流行或循环的地区
2002-2005年全球WPV输入传播路线图
• 在此期间,21个实现无脊灰 国家发生WPV输入,13个国家 重新建立了WPV的流行传播。
脊髓灰质炎疫情防控及应对
河南CDC 免疫规划所
我省维持无脊灰面临的问题
脊灰野病毒输入的危险 AFP监测系统仍存在薄弱环节 局部地区常规免疫薄弱,脊灰强化免疫工作不扎实
主要内容
脊髓灰质炎相关知识 脊髓灰质炎流行形势 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 病毒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第一部分
脊髓灰质炎相关知识
• 在此期间,共有5个国家 (安哥拉、刚果、苏丹、乍 得和尼日尔)重新建立了 WPV的传播流行。
症状特点 损害部位 瘫痪部位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电变性反应 同义名称
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鉴别
种类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
颅神经运动核及其纤维、脊 髓前角细胞或前根、脊神经
常较广泛
常较局限
增高
减低
亢进
减弱或消失
有
无
早期无,晚期为废用性
早期即有
(-)
(+)
据此推断Ⅰ型脊灰野病毒出现局部传播
➢此Ⅰ型野病毒既往未在国内流行过。经WHO总部和西太区协查 病毒来源,中国新疆I型野病毒和巴基斯坦 ➢2010年和2011年初流行的野毒株基因同源性高达99%, ➢WHO判定此次新疆脊灰野病毒由巴基斯坦输入。与新疆I型脊灰 野病毒同源性最近的野病毒分离于2010-2011年巴基斯坦信德省 。
• 儿基会估计,未发生持续传 播的8个国家,2003年三剂 OPV(OPV3)的平均接种率 为83%,而其余13个重新建立 流行传播的国家OPV3平均接种 率仅为52%。
2008-2009年全球WPV输入传播路线图
• 2008-2009年WPV的输入使 得实现无脊灰国家再次发生 较大规模的暴发。尼日利亚 和印度的WPV还是实现无脊 灰国家这次暴发的主要病毒 来源。
新疆自治区疾控中心8月19日送检的4例AFP病例Ⅰ型脊灰病毒阳性分离物 ,基因测序结果与疫苗株Sabin1相比差异较大,VP1区189-193个核苷酸差
异,差异率20.9%-21.3% WHO规定:与Sabin株相比,VP1区核苷酸差异率≥15%的脊灰病毒定义
为脊灰野病毒。 4例AFP病例之间的脊灰病毒同源性高达99.2%-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