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评课稿主评:王福元这节课是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如果单纯的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以来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漆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下面我做一个简单的点评,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明确,合理,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

同时,漆老师还准确地抓住分数和出发这个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进行了()次有效的强化,关键的知识得到落实。

漆老师对教学素材做了个性化处理。

这节课的开始从把8个蛋糕、4个蛋糕、到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最后到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蛋糕的多少?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动手分圆片。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不仅体现了“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的主题,而且学生个性在小组活动中得到表现,张扬思维个性化。

郭长有评: 老师要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

把分月饼换成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的开展学习活动。

同时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这样的演示更能让学生明白分蛋糕的过程,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既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也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孙志忠评:对于本节课也有一些看法,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在主动方面: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还可以把更多主动权下放。

例如:在后面总结规律的时候,教师大可不必一步步带着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总结,老师适时的点拨即可。

分数与除法”重难点强化的次数不够,后进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不是都理解了呢,学生的个性是不是都得到了体现,是不是还有泡沫?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团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增加一次小组活动讨论,多一次“做”数学的机会:是提出问题:对于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你有什么问题?让学生提出,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

在此活动中,学习的主动权再次下放,即达到了强化重难点的目的,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再次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

篇二:《分数与除法》评课稿这节课是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如果单纯的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以来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张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下面我代表我们团队尝试用经典性评价的形式做一个简单的点评,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我将从三性、三动提出张老师这节课的几个亮点: 1、知识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明确,合理,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

同时,张老师还准确地抓住分数和出发这个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进行了()次有效的强化,关键的知识得到落实。

2、个性张老师对教学素材做了个性化处理。

这节课的开始从把8个蛋糕、4个蛋糕、到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最后到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蛋糕的多少?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动手分圆片。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不仅体现了“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的主题,而且学生个性在小组活动中得到表现,张扬思维个性化。

3、创造性张老师团队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

把分月饼换成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的开展学习活动。

同时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这样的演示更能让学生明白分蛋糕的过程,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既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也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4、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况较好。

小组活动分工合理,井然有序。

张老师这节课在动静转化设计得比较合理,小动()次,大动1次,使重点知识强化的次数攀升。

让老师、学生在学习中融为一体,大家共同学习。

5、主动整节课张老师较关注学生这一主体,适时放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代表上台汇报等形式较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6、能动学生能主动地回答问题,老师及时给予表扬,老师可以看到某些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时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也强烈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机。

我们团队对于本节课也有一些看法,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1、在主动方面: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还可以把更多主动权下放。

例如:在后面总结规律的时候,教师大可不必一步步带着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总结,老师适时的点拨即可。

2、“分数与除法”重难点强化的次数不够,后进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不是都理解了呢,学生的个性是不是都得到了体现,是不是还有泡沫?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团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增加一次小组活动讨论,多一次“做”数学的机会:是提出问题:对于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你有什么问题?让学生提出,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

在此活动中,学习的主动权再次下放,即达到了强化重难点的目的,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再次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

篇三:评课稿《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探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并能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单位换算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到知识分享的乐趣。

教学重点:归纳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并解决“每份是几分之几?每份是多少?”这一类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每个小组准备4个完全相同的圆和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谈话引入:“分”是什么意思?在数学中有一种分法,要求分的公平合理,这种分法叫什么?和平均分有关的运算叫什么?和平均分有关的数叫什么数?既然除法和分数都与平均分有关,那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师:你能不能举出一个分数的例子,并说明它表示什么意义?二、讲授新课:1、情境导入:(1)讲故事故事开始了:话说唐僧师徒4人前往西天取经,一路上风餐露宿,很是辛苦。

一日,他们又赶了大半天的路,又累又饿。

于是,唐僧命悟空和八戒去找些吃的。

不一会儿,他们回来了,还真找着食物了。

看:(出示课件)有8个桃子,4个梨,1个大西瓜,还有3张饼。

看到这么多食物,这可乐坏了沙和尚,刚想伸手去拿,唐僧“慢——”,沙和尚只好把手缩了回去。

唐僧这时还没有想好怎么分呢。

(2)出主意同学们,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一样一样地分。

)a、先分桃子:师:这个主意不错。

谁能列式?生:8÷4=2(个)师:你为什么选择用除法?生:平均分的问题,一般用除法。

师:说的真好。

接着?b、分梨:生:4÷4=1(个)师:很好,谁还能帮他们接着分?c、分西瓜:生:1÷4= 师:谁会求出商?(生:0.25;1/4)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每个小组都有一张白色的圆片,它就代表那个大西瓜,小组内的四名成员就代表师徒四人,在小组内分分看。

(生操作)师:分好了吗?哪个小组想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分法?组1:我们把这个圆片对折,再对折,然后(按折痕)展开。

师:真聪明。

计算除法,在得不到整数商时,除了可以用小数外,还可以用分数表示。

d、分饼:师:饼呢?你能列出算式吗?生:3÷4=师:为什么用3除以4?生:因为师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

师提问: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能分到1张吗?商用什么数表示?(生有的喊分数,有的喊3/4)师:究竟每人分得多少张,是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呢?2、动手操作,验证答案。

师:每个小组都有三张彩色圆片,就代表这三张饼。

小组四人先商量商量怎样分才公平,然后确定出一种方案,一起动手分分看。

(小组操作)师:哪个小组先来展示?展示自我的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

(交流)组1:我们组把这3张饼,每个都平均分成4块,一共分成12块,每人得3块。

师:请你们小组的成员将自己得到的饼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请一生将自己所得的饼拿到黑板上拼一拼。

)这是多少呢?生:3/4张。

师:真不错。

你们同意他们组的分法吗?生:同意。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组2:一个饼一个饼地分。

先将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将第二个饼也平均分成4份,每人也分得其中的一份;将第三个饼同样平均分成4份,每人又分得其中的一份。

将每个人得到的饼拼在一起,也是3/4张饼。

师概括:每人分得3个1/4张,就是3/4张饼。

是这样吗?生:是的。

师:真不错,真会动脑筋。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组3:三个饼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将每人得到的饼,分别拼在一起看看各是多少?生:也是3/4张饼。

师概括:每人分得3张饼的1/4,也是3/4张饼。

同学们太棒了,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

3、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试想:如果正准备分饼时,遇到了一个饥饿的老奶奶,把3张饼平均分给5个人,想象一下怎么分?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列算式解答。

一生交流想法和算式。

(教师板书:3÷5=3/5张)4、概括提升: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这几道算式(指黑板上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1:两个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分数表示;生2: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分子和分母;师:同学们说的很到位。

除法里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母。

那么,除号相当于分数里的什么呢?生:分数线。

师:是呀,它们都象征着平均分。

那么商呢?生:分数。

师:真聪明。

因此,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表示成下面的形式:板书: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师: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板书:a÷b=a/b 启发学生说出在整数除法里,除数不能是零,在分数中分母也不能是零,所以这里b≠0。

板书:(b≠0)再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师:你真善于思考。

是呀,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分数是一个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

除法是一种运算。

篇四:《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汉川市垌冢镇八一小学李林波上课人:杨杰评课人:李林波这节课,杨老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数学语言表述准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