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多,一旦抢购什么,什么就紧张。
前几年日本核泄漏,谣传碘盐能防核辐射,于是市民们抢购碘盐,有一同事把吃不了的碘盐拿到单位分送好友,成为笑谈。
我们住的小区设计得很超前,设计师预计到了有车族的增加,停车位预留得比较充足,除了各家有自己的停车位以外还有不少公共停车位。
最初的几年,业主们也不在乎是谁家的停车位,哪儿方便停哪儿,大家倒也相安无事。
今年下半年,小区的业主们忽然开始抢起了停车位,于是停车位就紧张起来了。
二十多个公共停车位仿佛一夜之间都被占满了。
既然是抢占停车位,再有钱的主也舍不得用新车、好车,于是小区里添了新的西洋景:锃亮的大奔边上停着一辆满是灰尘的夏利,宝马x6紧挨着打破玻璃的大发,一辆没有车轱辘的桑塔纳挤在奥迪跑车和路虎中间......显得不伦不类的。
我家楼下原来有两个公共停车位,被一业主抢占先机,用的方法是立起两块牌子,表明此车位已名花有主。
一个星期六的早晨,我懒懒地赖在床上不想起来,忽听见窗外嘈杂声响成一片,懒觉是睡不成了,起身来到窗前,看见一个着红衣的矮胖中年女子正在质问身边的清洁工:这是谁的车?这是谁的车?为什么占我的车位?......清洁工嗫嚅不语。
于是女子掏出电话,按了一串号码:赶快过来,我的车位让人家抢了......原来,在她们家占的停车位上停了一辆黑色小轿车。
约莫过了小半个时辰,开来两辆面包车,车上下来十几个小伙子,有的留着板寸,有的露出刺青,在大道上、草坪中三三两两的或站或蹲,有的抽着烟,有的打着响指,有的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
安静的小区马上平添了一股戾气。
红衣女子此时亢奋起来,她的脚步铿锵有力,水桶般的腰身下的肥壮的两条腿快速地挪动着,身上一绺绺的肥肉在紧绷的衣服下颤抖着,脸上呈现猪肝似的暗红色,像是荷尔蒙发挥了作用,在人群中团团转着,嘴里了里哇啦不知说些什么,声调亦有些沙哑,举止有点像戏台上的胡传魁,假模假式地指手画脚,感觉挺滑稽的。
小区内散步的、遛狗的、买菜的、路过的全都围拢过来了,小区保安躲进了值班室,楼上派出所的警察看了一眼上楼去了,人们预计着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
就在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一个穿夹克衫的男子慢慢悠悠地走到了黑色小轿车跟前,是你的车吗?是你的车吗?面对红衣女子连珠炮似地发问,夹克男没有回答。
坐进了驾驶室,打火、挂档......有事吗?夹克男摇下了车窗。
你占了我的车位!红衣女子趴在车窗上说。
哦,哦,你的车位呀?对不起,我不知道呀!车子徐徐启动了,红衣女子还趴在车窗上。
嘿,嘿,我是来串门的,这就走,这就走。
摇上车窗,车开走了。
红衣女子感到有些意外,有些失落,估计还有一种无名火。
脸上的表情有些烦躁,有些无奈,有些得意反正很复杂,说不清楚。
盯着冒着尾气的汽车,好半天才缓过神来,悻悻地说:还敢占老娘的停车位?小样!
她很夸张地挥着手,在她的指挥下,一辆面包车像螃蟹一样横着停在了两个停车位的中间。
上车,上车,看谁还敢占我的车位。
又是在她的指挥下这群人默默地上了面包车。
人群散了,一地烟头,清洁工默默地清扫着。
随着这群人的一哄而起又做鸟兽散,我的脑海里冒出四个字乌合之众,这是典型的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的成语解释:像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
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在典籍中最早的出先是管子:乌合之众,初虽有欢,后必相吐,虽善不亲也。
古人对乌合之众的描述是精准到位的,但对乌合之众的分析就远远不够了。
法国人古斯塔夫?勒庞专门写了一本书就叫乌合之众,从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一般特征、情感和道德观、推理与想象力、信仰的宗教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我看过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个人一旦融入乌合之众的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
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乌合之众的破坏性很大,一旦社会失去控制,乌合之众就极易转化为暴民。
在我国古代对乌合之众破坏性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841 年,西周都城民众暴乱,周厉王仓皇出逃,想必当时王宫同时也遭到了洗劫。
后来有白莲教杀鞑子、义和团杀洋人,想必也是喊声震天令人闻风丧胆。
我直观印象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破四旧、打砸抢烧......
乌合之众是一种客观存在,古今中外盖莫能免,约束它的是法律和秩序。
一个社会良性运行的前提是秩序,对乌合之众失去控制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因为它有无限的破坏力,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暴露在危险之中,都可能受到伤害。
目前,在社会舆论上对稳定压倒一切颇有微词,似乎强调了稳定压倒一切就忽视了改革、妨碍了改革,其实改革和稳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又有人提出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孰先孰后的问题。
其实这是一个早有结论的问题,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法治和宪制作为基础,党中央以法治建设为先导的改革绝对是正确的战略部署,因为在缺少法治和宪政传统的社会中,民主要实现自身的巩固和优良治理,几乎没有可能,民主没有法治是万万不行的。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法治与宪政传统既可以基于未成文宪法,又可以基于成文宪法。
前者的例子是英国,后者的例子是美国。
但是,无论是成文宪法还是未成文宪法,都需要奠定一种宪法高于政府、高于执政党、高于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度基石,都需要一个尊重法治精神的公民社会。
惟有如此,民主政体的实施和运转才能得到根本性的制度保障,从而有利于民主的稳定,防止民主失败。
反面的例子就是革命时期的法国社会,由于法国缺少法治传统,民主并没有导向有效的国家治理,而是滑向了多数暴政或暴民统治。
持续不断的街头暴动,政治领导人走马灯似的更迭,未经审判就把个人投入监狱,安个罪名就可以直接处决,公民的财产权可以随意侵犯,结果是一个乱糟糟的法国。
星期六小区上演的一幕,使我更坚定了对法治和秩序的敬仰。
改革一定要在法治和秩序下进行,失去秩序,改革就是乱象,就是类似红衣女子或比红衣女子更有势力的人的天下,就会军阀混战,就会民不聊生,就会人头落地,就会血流成河......
就是今天的伊拉克,今天的阿富汗,甚至比他们更糟糕。
我们宁可要一个慢些的改革,要一个不完美的改革,要一个达到全民共识的改革,也不要一个没有法治、没有秩序、乱象丛生的改革。
希望法律和秩序能够震慑住类似红衣女子这样的人物,使其统领下的乌合之众不能为所欲为,老百姓能过一个安居乐业的小日子。
加强法治建设,不但建设法治政府,政府要守法。
还要用法治精神教化民众,建成中国的公民社会。
多一些具有现代法治意识的公民,少一些像红衣女子这样既贪婪又信奉丛林法则的暴发户,更少一些被她唤来呼去的乌合之众。
这样,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才有希望。
我听过老一辈人总是念叨: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
我想这句话还是要传承下去的,不能刚刚过两天安稳的日子就瞎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