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整个过程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整个过程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以李大钊、毛泽东、冯契为例摘要: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迎来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结合历程。

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宣传马克思主义,其中对唯物史观的宣传是他根据中国的实际接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通过他的一系列的哲学著作,在思维方式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冯契用中国哲学的提问和传统来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李大钊毛泽东冯契论文大纲:第一部分:导言第二部分:正文一、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宣传,如何接引马克思主义(需要解决的问题:1、李大钊的哲学思想;2、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宣传;3、如何接引)二、毛泽东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需要解决的问题:1、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2、毛泽东哲学著作的基本情况;3、怎么在著作中融会贯通)三、冯契怎么由中国哲学的提问和传统来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解决的问题:1、冯契的哲学思想;2、冯契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情况;3、如何在著作中体现发展)第三部分:小结一、综合的概括一下结合的过程二、简单论述一下三个人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提出现实思考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以李大钊、毛泽东、冯契为例摘要: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迎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个较长的结合、发展历程。

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宣传马克思主义,其中对唯物史观的宣传是他根据中国的实际接引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通过他的一系列的哲学著作,在思维方式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冯契用中国哲学的提问和传统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李大钊毛泽东冯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它在中国的传播、普及,以及被应用来研究中国革命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等实际问题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又是一个逐步的过程。

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需要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普及、运用,以及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许多先进分子做出了重大共享,最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并起了巨大的革命作用。

在这些先进分子中,李大钊、毛泽东、冯契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在这篇文章中,笔者主要是以这三个人为例,来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

一、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阐释和应用李大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十月革命胜利前,李大钊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当时他的哲学思想最主要的是信奉、宣传进化论。

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了李大钊一级大的教育、鼓舞、启发,使他扩大了眼界,看到了人类的新希望。

他认真研究了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等问题,同时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在担任北大图书馆馆长和经济系教授期间,他更有机会、条件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从事革命活动,他终于在1919年夏秋从急进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从进化论转向唯物史观、宣传唯物史观,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者。

1、对唯物史观的阐释考察了李大钊关于唯物史观概念运用上的差异后,对于我们进一步弄清李大钊关于唯物史观理论内涵的规范,很有帮助。

通过梳理,李大钊所理解的唯物史观,有以下涵义:其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社会结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李大钊认为社会是一个结构形态的东西,它由表层构造与基础构造组成,而生产力同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构造。

他说,“马克思一派唯物史观的要旨,就是说:人类社会一切精神的构造都是表层构造,只有物质的经济构造是这些表层构造的基础。

’,0他认为基础构造的变化发展决定表层构造的形态:“马氏认为社会的构造是个整个的东西,有其基址,亦有其上层:经济关系是其基址,观念的形态是其上层;上层与基址相合而成此构造。

马氏虽认上层的变动随着基址的变动而变动,但绝不是把社会构造的整个全体,裂为零碎的东西,而以基址概全构造,以经济史概全文化史,概全历史学。

’,⑩李大钊把社会基本矛盾规律视为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这就一下子抓住了唯物史观的精义,他说,“马克思一派,则以物质的生产关系为社会构造的基础,决定一切社会构造的上层.故社会的生产方法一有变动,则那个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学艺等等,悉随之变化,以求适应于此新经变动的经济生活。

故法律、伦理等不能决定经济,而经济能决定法律、伦理等。

这就是马克思等找出来的历史的根本理法。

’,。

其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一切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因应当到经济生活中去寻找。

观察历史应当首先以经济活动为视角点。

李大钊从对社会生活的考察出发,理解到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这一根本观点,他说,“人类的社会生活,是种种互有关联、互有影响的活动,是故人类的历史,应该是包括一切社会生活现象。

……于此所发生的问题,就是在这互有关联、互与影响的社会生活里,那社会进展的根本原因究竟何在?人类思想上和人类生活上大变动的理由究竟为何?唯物史观解答这个问题,则谓人的生存,全靠他维持自己的能力,所以经济的生活,是一切生活的根本条件。

因为人类的生活,是人在社会的生活,故个人的生存总在社会的构造组织以内运动而受他的限制,维持生存之于个人,与生产和消费之于社会是同类的关系。

在社会构造内限制社会阶级和社会生活各种表现的变化,最后的原因,实是经济的。

”。

在史学要论中,他说得更直接,更明白,更深透,“从来的史学家,欲单从社会的上层说明社会的变革(历史),而不顾社会的基址;那样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历史.社会上层,全随经济的基址的变动而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

这是马克思历史观的大体。

”因此,他认为要“以经济为中心纵着考察社会变革网,观察社会历史必须以经济生活为切入点。

其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思想、社会精神生产总是同一定时代的经济生活相关联的。

李大钊是从社会存在的角度讨论社会意识的,他说:“物质既常有变动,精神的构造也就随着变动。

所以思想、主义、哲学、宗教、道德、法制等等不能限制经济变化、物质变化,而物质和经济可以决定思想、主义、哲学、宗教、道德、法制等等。

’,。

通过对宗教、哲学、社会风俗与习惯的历史考察,他认为它们都是随着物质的变动而不断地改变着自己历史形态的,它们与那个社会、那个历史时代的物质生产与经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气李大钊还重点考察和分析了道德变动与物质变动的关系,重点考察和分析了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先后写成了《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通过这两篇文章,李大钊阐述了他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有巨大的反作用这一原理的深刻理解。

在《社会变动与道德变动》中,李大钊阐述道:“就物质论,只有开新,断无复旧;就道德与物质的关系论,只有适应,断无背驰。

道德是精神现象一种,精神现象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既不复旧,道德断无单独复旧的道理,物质既须急于开新,道德亦必跟着开新,因为物质与精神是一体的,因为道德的要求是适应物质上社会的要求而成的。

,’@道德从属于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变化,必然地突破既存道德的界线:“道德既是社会的本能,那就适应生活的变动,随着社会的需要,因时因地而有变动,一代圣贤的经训格言,断断不是万世不变的法则。

什么圣道,什么王法,什么纲常,什么名教,都可以随着生活的变动,社会的要求,而有所变革,且是必须的变革。

因为社会生活状态,社会要求既经变动,人类社会的本能自然也要变动。

……物质若是开新,道德亦必跟着开新,物质若是复旧,道德亦必跟着复旧。

因为物质与精神自是一体,断无自相矛盾、自相背驰的道德。

’,。

关于社会存在与道德的变动关系,李大钊的论述是深刻的。

如果说李大钊关于社会变化与道德变迁的关系的论说,是理论性的、那么,他关于经济生活与思想变动之关系的论述,则是理论与实证性相结合的。

他运用这条基本原理,个案地分析了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经济原因.他说:“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

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现在只把中国现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由经济上解释解释。

’嗯他精辟地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孔子学说的产生及其居于社会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深刻原因,这是他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思想原理的有力佐证:“孔子的学说所以能支配中国人心有二千余年的原故,不是他的学说本身具有绝大的权威,永久不变的真理,配作中国人的‘万世师表’,因他是适应中国二千余年来未曾变动的农业经济组织反映出来的产物,因他是中国大家族制度上的表层构造,因为经济上有他的基础。

这样相沿下来,中国的学术思想,都与那静沉沉的农村生活相照映,停滞在停止的状态中,呈出一种死寂的现象。

”。

李大钊的上述论说,极具理论的魅力,是十分精彩的。

其四,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阶级斗争与社会经济关系密切联系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李大钊根据他对唯物史观的研习,从中抽象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和直接动力见解,映现出他独特的理论慧识.他说,“盖马氏一方既确认历史—马氏主张无变化即无历史—的原动力生产力;一方又说从来的历史都是阶级竞争的历史,就是说阶级竞争是历史的终极法则,造成历史的就是阶级竞争。

”0李大钊理解阶级斗争学说,总是把它放置在马克思所说的阶级及其阶级斗争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同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思想之内。

李大钊介绍说,“这个阶级竞争说,是KarlMarx倡的,和他那经济的历史观很有关系。

他说人类的生产方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人类的精神文化更随着人类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社会组织固然可以说是随着生产力的变动而变动,但是社会组织的改造,必须假乎于其社会内的多数人。

而为改造运动的基础势力,又必发源于在现在的社会组织下立于不利地位的阶级。

那些居于有利地位的阶级,除去少数有志的人,必都反对改造。

一阶级运动改造,一阶级反对改造,遂以造成阶级竞争的形势.略据此,他评述道:“他并不是承认人类的全历史,通过去、未来都是阶级竞争的历史。

他的阶级竞争说,不过是把他的经济史观应用于人类历史的前史一段,不是通用于人类历史的全体。

他是确信人类真历史的第一页,当与互助的经济组织同时肇启。

他是确信继人类历史的前史,应该辟一个真历史的新纪元。

’心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理解,是比较完整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