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报告范文中国茶文化报告范文1中国茶文化专题研究报告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
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
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
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 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
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
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
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中国茶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而同样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
中国茶文化报告范文2中国茶文化调研报告茶的起源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
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饮茶的发源时间神农说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西周说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秦汉说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
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六朝说中国饮茶起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系王肃茗饮而始,日本、印度则流传饮茶系起于达摩禅定的说法。
然而秦汉说具有史料证据确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说的正确性。
饮茶的起因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
但是人类最早为什么要饮茶呢?是怎样形成饮茶习惯的呢?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
《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
茶树的发源地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
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
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
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
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
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
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茶的文字及其演化传播⑴茶字的由来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
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⑵茶的各种称呼、字形及其传播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如:荈诧、瓜芦木、荈、皋芦、檟、荼、茗、茶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方言的原因,同样的茶字,在发音上也有差异。
如:福州发音为ta厦门、汕头发音为:de长江流域及华北各地发音为chai、zhou、cha等。
少数民族的发音差别较大,如:傣族发音为:a贵州苗族发音为chu、a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大多是由中国茶叶输出地区人民的语音直译过去的。
如日语的チセ和印度语对茶的读音都与茶的原音很接近。
俄语的чай与我国北方茶叶的发音相近似。
英文的ea 、法文的he 、德文的thee 、拉丁文的hea 都是照我国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发音转译的。
此外,如奥利亚语、印地语、乌尔都语等的茶字发音,也都是我国汉语茶字的音译。
从茶字的演变与确立,到世界各地的有关茶的读音,无不说明,茶出自中国,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中国茶道茶道发源于中国。
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
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
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 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 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 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
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
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
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古代没有茶道专著,有关茶道的内容散见于各种茶书及茶诗文绘画中。
下面是从古代茶书及茶诗文的东鳞西爪中,笔者所披寻出的中国茶道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一、唐宋时期──煎茶道中国茶道形成于八世中叶的中唐时期,陆羽为中国茶道的奠基人和煎茶道的创始人。
煎茶道的代表人物有陆羽、常伯熊、皎然、卢仝、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齐已等。
[唐代]茶人对茶道的主要贡献在于完善了煎茶茶艺,确立了饮茶修道的思想。
煎茶道鼎盛于中晚唐,历[五代]、[北宋]、[南宋]末而亡,历时约五百年。
煎茶道茶艺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二、宋明时期──点茶道点茶道形成于十一世纪中叶的[北宋]中后期,代表人物是蔡襄、赵佶、梅尧臣、苏轼、黄庭坚、陆游、审安老人、朱权、钱椿年、顾元庆、屠隆、张谦德等。
[宋代]茶人承先启后,创立了点茶茶艺,发展了饮茶修道的思想。
点茶道鼎盛于[北宋]中后期至[明代]初期,至[明代]末期而亡,历时约六百年。
点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三、明清时期──泡茶道泡茶道形成于十六世纪末的[明代]后期,代表人物有张源、许次纾、程用宾、罗廪、冯可宾、冒襄、陈继儒、徐渭、田艺衡、徐献忠、张大复、张岱、袁枚等人。
[明清]茶人对茶道的贡献其一在于创立了泡茶茶艺,且有撮泡、壶泡和工夫茶三种形式;其二在于为茶道设计了专用的茶室──茶寮。
泡茶道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代]前中期,衰于近代,复兴于二十世纪后期。
泡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四总说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盛于明。
中国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
煎茶道、点茶道在中国本土早已消亡,唯有泡茶道尚存一线生机。
[唐宋]元[明清],中国的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先后传入日本,经日本茶人的重新改易,发扬光大,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煎茶道。
茶道发源于中国,光大于日本。
敬茶之礼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义之邦,无论贫富,大凡家有客至,以茶待客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待客用茶应做到:茶叶质量好,沏茶水质好,茶具质地好,泡茶调制好,待客礼貌好。
如在华北、东北,老年人来访,宜沏上一杯浓醇芬芳的优质茉莉花茶,并选用加盖瓷杯;如来客是南方的年轻妇女,宜冲一杯茶叶淡雅的绿茶,如龙井、毛尖、碧螺春等,并选用透明玻璃茶杯,不加杯盖;如来访者嗜好喝浓茶,不妨适当加大茶量,并拼以少量茶末,可做到茶汤味浓,经久耐泡,饮之过瘾;如来客喜啜乌龙茶,则用小壶小杯,选用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岩茶招待贵客;如家中只有低级粗茶或茶末,那最好用茶壶泡茶,只闻茶香,只品茶味,不见茶形。
以上就是所谓细茶粗吃,粗茶细吃的道理。
我国有浅茶满酒的讲究,一般倒茶或冲茶至茶具的2/3到3/4左右,如冲满茶杯,不但烫嘴,还寓有逐客之意。
泡茶水温也要因茶而异,乌龙茶需用沸水冲泡,并用沸水预先烫杯;其他茶叶冲泡水温为80~900C,细嫩的茶末冲泡水温还可再低点。
敬茶要礼貌,一定要洗净茶具,切忌用手抓茶,茶汤上不能飘浮一层泡沫和焦黑黄绿的茶末或粗枝大叶横于杯中,茶杯无论有无柄,端茶一定要在下面加托盘,敬茶时温文尔雅、笑容可掬、和蔼可亲,双手托盘,至客人面前,躬腰低声说请用茶,客人即应起立说声谢谢,并用双手接过茶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