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9月份考试试卷各题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谱也称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题的家族世系繁衍的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家谱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属珍贵的人文资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是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现今可以知道的最早的家谱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现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乃武丁时期所刻,是某一王室之外的显贵家族之记录。
另外,商周两代,还有刻录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家谱。
周代的《世本》,曾对创作《史记》有过参考作用,目前学术界公认它是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
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名之先河。
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
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制度,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
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
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
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
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主要依据。
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
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
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
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
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
直到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为私家修谱。
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
明清以来,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的家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
“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
”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
同时家谱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1. 下列有关“家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家谱,亦称族谱,是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繁衍的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B. 家谱的最早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和商周两代刻录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家谱。
C. 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
目前学术界公认周朝的《世本》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
D. 家谱至今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三大历史文献之一,目前存世的家谱大多是清以后撰修的。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周代的家谱《世本》,是属于以周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是为了推行宗法分封制度,此制度到春秋战国趋于瓦解。
B. 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家谱成了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
C.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初年,家谱的编纂都为官府垄断,直到宋代,家谱的主要编纂方式才发生改变。
D. 宋代时,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出仕、联姻等政治功能而由官修变为私修,此时家谱更多是发挥其社会功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唐朝、五代、宋代、明清几个阶段,家谱随着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B. 魏晋南北朝时,因为家谱对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等有重大的作用,于是出现了造假的现象,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这是利益驱动所致。
C.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它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的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修家谱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D. 国家有史,家族有谱,家谱与国史处于同等地位。
一本家谱就是一个家庭的生命史,它记录了一个家族的根脉与成长,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象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救命恩人江岸正是下班高峰。
侯一凡挺起胸膛,绷紧双腿,笔直地站在工厂门口。
他目送着下班的人群潮水一般陆续涌出工厂大门,后来,只有零星的工人一个个往外走的时候,他才稍微放松下来。
虽说只是一名工厂的保安,但是,侯一凡毕竟刚从武警部队退役半年,他站岗的姿势还是完全保留了真正的军人风范。
他晃晃微微发酸的脖子,扭动了一下腰肢,准备回值班室的时候,突然想起,怎么没看见吕晓红大姐走出来呢?侯一凡楞了一下,勾头往厂区方向看去。
他拥有一双视力在2.0以上的眼睛,一眼看去,能看得很远。
他发现,正在往外走的工人,包括厂区纵深处三三两两的人影,都不是吕晓红。
吕晓红平时上下班都很准时,今天怎么了?侯一凡决定在门口再站一会儿,等等吕晓红。
侯一凡在这个肉联厂虽然已经工作了半年时间,但是,认识的工人并不多,多数人只是在上下班的时候进出工厂,在他值班的时候,才在他面前晃一下。
他一个从山区农村黄泥湾出来到城市打工的小保安,没有几个工人主动跟他搭讪,并告知他自己的名字。
吕晓红这个名字也是他听别人喊的,可能听的次数稍微多了一些,他便牢牢记住了。
大概等了十多分钟,厂里没有一个人往厂门口走了,当然,吕晓红依然没有出来。
侯一凡感觉有些不对劲,到底哪里不对劲,他一下子也想不起来。
他只好给保卫科长打电话。
科长,你认识吕晓红吗?她是哪个车间的?我不太清楚,怎么啦?我没看见她下班出来,有些不放心。
下班的时候,工人一窝蜂地出来,你一个个都看清楚了?你点名了?你怎么知道她没有出来?吕晓红和别人不一样,我知道的。
你别管闲事了,你又不是人事部的,考勤不归你管。
看好你的门吧。
科长没好气地挂了电话。
科长说到人事部,提醒了侯一凡。
他查了一下人事部的电话,把电话打了过去。
请帮忙查一下,吕晓红是哪个车间的?冷冻车间。
还没有等侯一凡再说点什么,人事部那个人已经火急火燎地挂了电话。
他把电话打到冷冻车间,可是,没有人接电话。
他只好硬着头皮把电话打到厂办公室。
冷冻车间的吕晓红,到现在没有出来。
怎么了?我怀疑她会不会被关在冷库里了。
不会吧?厂办公室的那个人漫不经心地挂了电话。
该打的电话都打了,侯一凡没辙了。
他在值班室坐了两分钟,椅子上好象放着一盆火,烧得他坐不住。
终于,他站了起来,咬咬牙,拨通了厂长的电话。
厂长您好。
我是保卫科小侯,向您报告一件事。
哦?说吧。
冷冻车间的吕晓红到现在还没有出来,我怀疑她被关进了冷库里。
请您赶紧派人到冷库去看看吧。
有这样的事?我马上让冷冻车间主任去看看。
放下了电话,侯一凡惴惴不安地站在值班室门口,眼睛盯着大街。
大约二十分钟左右,冷冻车间赵主任骑着摩托车,箭一般射过来。
到了厂门口,他猛地刹车,停了下来。
赵主任指着侯一凡的鼻子,喝道,就是你打电话给厂长,说冷库里面有人?是我。
侯一凡挺了挺身子。
老子喝个酒都喝不安生。
如果我去看了,冷库里没有人,出来我揭了你的皮……说着,赵主任一加油门,摩托车嘶吼着冲进了大门。
后面的事情就不必细说了。
医院救护车开进厂区的时候,几滴泪水猛地涌出了侯一凡的眼眶,挂在了他的睫毛上。
吕晓红出院以后,买了一大兜水果,到厂门卫值班室感谢侯一凡。
她紧紧握住侯一凡的手,说,大兄弟,如果不是你救了我,大姐就冻成死猪了。
大姐,其实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
为什么这样说?侯一凡说,每天你上班,总是问候一声:你好;每天你下班,总是说一声:再见。
我那天没有听到你说再见,所以知道你没有出来。
否则,全厂五六百个工人,我怎么可能单单记得你呢?(选自《洛神》2020年第6期)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写侯一凡值班站岗的情景,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一个严肃认真,而又拘谨刻板的工厂保安形象,这种形象与下文他救人的执着是一脉相承的。
B.侯一凡在目送下班的人群陆续涌出工厂大门,准备回值班室的时候,想起没看见吕晓红走出来,然后觉得不大对劲,这说明他是一个细心留意的人。
C.多数职工只是在上下班的时候进出工厂,门卫侯一凡值班的时候只见他们一晃而过,这导致他不认识大多数中,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人际关系的单薄。
D.小说明写侯一凡疑心吕晓红留在冷库里,求人救出她,暗写吕晓红被关在冷库里,被救出,两条线索在救护车进厂时交会,这是小说构思的精巧之处。
5. 小说详细地叙述侯一凡打电话救人的过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 “其实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这句话,对理解小说情节、主人公和主旨都很重要,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梨园中人”谭元寿:江河不择细流2020年12月20日,纪念叶盛兰诞生100周年演唱会,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三代谭派传人同台演绎经典剧目《定军山》。
那应该是谭元寿最近一次登台,那一年他已经86岁,孙子谭正岩35岁。
直到2020年春节,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角儿来了之百年谭派》节目中,更多的谭迷才再一次见到谭元寿,听到他的声音。
“父亲总想把最好的形象留在观众心里。
"谭元寿的儿子谭立曾悄悄对我们说。
真正的艺术家难免爱惜羽毛。
尽管谭元寿是当之无愧的当代京剧大师,但他一辈子都反对别人称呼他为“艺术家”。
他常挂在嘴边的是,“我只是一名普通演员”。
二十多年前,谭元寿在上海电视台录制节目,现场有青年演员问他,何时成的名?他的回答是,“我一辈子也没有成名”。
那是先生的谦虚,却有着“梨园世家”的自信与旷达。
作为京剧创始人之一谭鑫培的玄孙、“四大须生”之一谭富英的儿子,谭元寿的降生给这个家族带来一份重重的期待。
谭元寿在幼年时就经常看京剧大师杨小楼的表演。
每次见面,杨小楼都会把他高高举起,放在肩上,逗着说,快长大,把戏唱,成好角,名天下。
“杨小楼是我一生中第一个崇拜者。
”谭元寿说。
童年时,谭元寿就常随父亲去余叔岩家里学戏,看余叔岩先生向他父亲传授余派唱腔。
听着听着,他就在余老夫人的怀抱里睡着了,睡梦里都是余派唱腔。
所以,“直到现在,我最喜欢的还是余派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