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县级机构编制工作的五点建议
作者:明兴谱
来源:《机构与行政》2013年第01期
近年来,伴随机构编制管理“三个规范性文件”的颁布实施,县级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已建立并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手段,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的良性发展轨道,为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新形势下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也在逐步呈现,一定程度影响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索。
一、县级机构编制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少数单位和部门机构编制意识不强。
少数单位和部门对新形势下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意义缺乏深层次的认识。
个别领导编制意识不强,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不是在转变职能、精简机构编制、提高队伍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上做文章,而只是片面强调工作任务重、人员少、困难多等客观因素,要求增设机构、增加人员编制、提高机构规格。
如果要开展某一项工作,就要设立一个机构,而且最好是行政机构;如果不能设置行政机构,就要求设立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机构,并且配备相应的人员。
(二)部分行政部门对所属事业单位的事务包揽过多。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必须实行政企和政事分开。
但是仍有一些行政主管部门对下属事业单位人、财、物、事实行统管统揽,用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管理本应由事业单位自主处理的繁杂事务,导致政事不分,人员编制不清,一旦工作任务较重时,就以工作任务多、编制少为由找领导,为事业单位升格、增加人员编制、调动工作人员等,致使机关工作政事不分,人员臃肿、混编混岗。
(三)进人用编管理程序执行不到位。
一是随意借用人员,先借后调,“请神容易送神难”,借进来容易退回去难。
特别是有下属事业单位的行政机关,一旦机关工作任务重时,就抽调下属事业单位的人员到机关工作,工作完成后,这批人员就留在机关,不愿再回原单位上班;二是少数单位不经机构编制部门同意,随意调动工作人员,致使人员编制混编混岗现象发生;三是用人程序不规范。
个别单位领导机构编制政策意识淡薄,不事先征得编制部门的意见,就办理了调动、聘用手续。
(四)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不严密。
虽然中办、国办《通知》明确规定:机构编制部门与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形成合力。
只有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设置的机构和核定的编制范围内,组织、人社部门才能配备人员和核定工资,财政部门才能列入政府预算并核拨经费,社会保障部门才能办理有关社会保障手续,公安部门才能办理户口迁移等手续。
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地方相关职能部门尚未形成严密的协调配合机制。
(五)机构编制工作宣传力度不够。
机构编制宣传工作十分重要。
如果对机构编制工作宣传力度不够,一些领导和机关事业单位不了解机构编制工作制度和程序,无意中就会造成机构编制违规行为。
二、几点思考和建议
机构编制是龙头,也是个很敏感的工作,编办作为党委、政府的工作部门,要通过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积极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控制、把关、协调、监督作用,加强对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能、机构、编制、人员结构等情况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和跟踪服务,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机构编制部门的主要职责和职能。
(一)加快推进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县级机构编制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党委、政府领导同志们的重视、关心与支持。
近年来,伴随机构编制管理“三个规范化文件”的颁布实施,特别是中央纪委出台了违反机构编制管理适用的“解释”,从根本上解决了机构编制管理多年来无法可依的窘境,实现了有法可依。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实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一是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营造良好氛围。
要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机构编制管理有关法律法规,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实现有法必依。
二是对照机构编制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查处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行为,在检查过程中,重点检查单位执行“三定”方案的情况,维护“三定”方案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尤其是对单位和部门自行调整和改变“三定”中关于主要职能、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的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的监督检查工作,从而实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完善规章制度,严格办事程序。
要进一步完善“三个一”制度。
切实杜绝机构编制多头决策,强化编委及其办事机构的决策中心地位。
二要进一步完善进人核编制度。
要实现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进人用编是核心与关键,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控制超编进人、优化人员结构就无从谈起。
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精雕细琢做好“三定方案”,有效避免“职能不清、相互扯皮”问题的产生,要明确相关单位机构性质,确定人员编制,定好各单位人员编制数、经费来源渠道、领导职数,为单位人员构成搭好架构。
(三)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约束机制。
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编制、人员、工资一体化管理的、相互配套制衡的刚性约束工作机制。
机构编制是进人用编的总闸门,只有在编制计划内,才能招聘、录用、调整人员。
同时也只有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设置的机构和核批的人员编制范围内,人社部门才能核定人员和工资,办理医保、社保手续,要彻底扭转目前存在的在编制部门不知情的情况下办理了调动手续,核定了工资再来编办办理编制手续等程序颠倒现象。
(四)多措并举解决好超编问题。
机关事业单位超编由各种原因造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解决的办法:一是通过改革解决。
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行事业单位改革,实现政事分开,改变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把所属事业单位的人、财、物、事权归于事业单位,使主管部门从包揽所属事业单位的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
二是对编制不足造成超编的事
业单位,应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定编标准,根据定编标准进行据实测算,该补充编制的进行增补。
三是对人为因素造成超编的,要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对不符合进人条件和未按规定程序审批而擅自进入的,一经查实,应立即清退,并予以通报批评。
同时要严格执行“凡进必考”和竞争上岗办法,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激励竞争机制。
四是积极推行满编单位先出后进,出一进一,超编单位只出不进或“出二进一”的管理办法。
(五)切实加强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
任何工作的好坏,人的因素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决定性因素。
县级编办应采取切实措施,争取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加强人员配备和硬件建设,大力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