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互相交流、共同发展。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多种多样的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相互交流。
文化的交流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由此可见,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很重要的。
这一框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的交流、传播问题。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板书)在我们的生活中,文化传播的现象无处不在。
请同学们列举具体事例说明文化传播现象。
课堂探究(P34)提示:(1)这些现象都属于文化传播,通过这些活动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等。
生活中朋友聚会、参加娱乐活动、在家上网看电视等,都属于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主要方式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师:那么,文化传播是什么呢?1.文化传播的含义(板书)P34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那么何为文化传播?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生活中文化传播普遍存在,那么,文化传播途径主要有哪几种呢?2.文化传播的途径(板书)(1)商业活动——有效途径(板书)P34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从世界文化交流史看,印度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靠印度商人;古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古希腊商人功不可没。
课堂探究(P35)如“阿拉伯数字1、2、3、4……”,其实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由阿拉伯商人带到西方(欧洲),西方人认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其实这是文化的错位,这也是商人的一大贡献。
由此可见,商人的贸易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探究提示:(1)商业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文化传播就是其重要的功能。
(2)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活动不但保留了原有的文化传播功能,而且在文化传播方面增添了新的内容,有利于推动当今社会文化交流与传播。
(3)我们以广告为例说明当今世界商业活动具有的重要文化传播功能。
广告是文化,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在介绍商品知识的同时,向人们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广告是桥梁,它连接生产和消费,辅佐企业开拓市场,又引导人们适时消费;广告是信息,它像潮水般向人们涌来。
电视连续不断在播映,报刊连篇累牍在刊登,广播络绎不绝在放送,网络铺天盖地在显示……假如,现实生活中没有广告,人们的生活和企业的生产是很难的。
因为生产的发展,社会的时尚,生活的消费,临时的急需,等等,统统失去了向导。
况且,没有广告及赞助商,就会没有出色的新闻,没有感人的连续剧,没有精彩的体育竞赛,生活就显得没有色彩。
广告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央电视台黄金段位的广告标版,成为国内商家的必争之地,就可想而知了。
须知,广告是一种导向,它以瞬息万变的节奏和无所不包的信息引导人们感受现代气息,拓宽人们的生活视野;广告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使人们不断创新生活文化观。
师:文化传播还有哪些途径呢?(2)人口迁徙——重要途径之一(板书)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说,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课堂探究(P35)提示: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
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战场。
永嘉之乱后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高潮发生在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随着大批北人南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以风俗习惯为例,南迁的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风俗的融合,如南宋都城临安,即使是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
更有趣的是,北方人吃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方风尘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
总之,人口的迁徙,对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变迁起了重要作用。
以上我们共同探究商人的贸易活动和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十分重视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
(3)教育———又一重要途径(板书)师:我们如何认识“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P35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①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②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牛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举例:中国青年报北京2007年5月28日电。
据统计,截至2006年12月31日,2006年全年共有来自184个国家和地区的162695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19所高等学校和其他教学、科研机构学习。
韩国、日本、美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是来华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前五位的国家。
中新网2007年3月6日电:教育部日前在其官方网站公布2006年度,有关留学数据。
2006年度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3.4万人,其中:国家公派5580人,单位公派7542人,自费留学12.1万人。
从1978年到2006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06.7万人。
(备用例子):唐、宋、元、明时期,朝鲜曾派遣大批学生来中国留学。
仅公元840年一年之内,从唐朝回国的留学生就达105人。
很多朝鲜留学生在中国考试及第,长期居留,最著名的有崔致远等。
从明代起,中俄两国正式开始交往。
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之后,俄国派遣的来华留学生和来华传教士以及中国旅居俄罗斯的华侨和留学生,成为中国文化传入俄国以及中俄文化交流的媒介。
唐朝时,日本共派遣唐使近20次,最大规模时一次派遣约650人,最少时也有120人。
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的经学、佛学、医学、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建筑、手工艺术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从而极大地推进了日本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外留学生更是对传播各自民族的文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育与文化传播是两个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范畴,尤其是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活动越来越多地借助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实现跨时空的学与教,从而与信息时代的文化传播更加难舍难分地融为一体。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6-37页内容,并思考文化传播手段是如何变化发展的?(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板书)P36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
从这些古语中,我们看到,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1.传媒及其发展(板书)学生阅读教材36-37页内容,并思考文化传播手段是如何变化发展的?所谓传媒,就是传播媒介。
发展: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1)口语阶段:主要是通过手势动作、民间歌谣、街头巷议等方式来传递某种意向或情感。
(2)文字阶段:主要是以祖先创造的文字来传承知识和经验。
(3)印刷阶段:主要是以我国发明的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德国人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机来传播知识。
(4)电子和网络阶段:主要是借助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杂志、书籍、手机、电子读物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即使同一种传媒手段,也有很大的变化,甚至出现了质的飞跃,如印刷术——P36相关链接(文字与图片),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板书)师:p36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堂探究(P36)提示:(备用例子):电视是人类20世纪的一项伟大的发明,电视已经成为一种利用最广泛、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传播工具。
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是传播资讯。
它作为大众传媒,快的速度播报新闻、预报天气、播放广告以及进行现场直播,为人们获得信息提供了快捷方式,人们从此可以坐在家里了解多姿多彩、瞬息万变的世界。
电视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品(包括美术和音乐作品)展示给世人。
电视对艺术品的“真实”复制和“原貌”展示,使美术品可以走下圣殿,音乐会可以步入家庭。
从此,普通人有了欣赏艺术珍品的机会,普通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P37 如今,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教师活动)过渡:文化多种多样,传播的途径也日益丰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我们也不断吸取别国优秀的文化。
今天我们每一位青年学生应该如何做呢?(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板书)1.作用: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板书)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发明了指南针;东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唐、宋时分别发明了火药和印刷术。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不仅对中国文明历史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人类文明进程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此外,还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评论家和艺术家,他们的影响至今犹存,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举世公认。
中华文明曾彪炳寰宇,震烁古今,辐射亚洲,远播世界。
◇课堂探究(P37)提示:a.张骞出使西域;b.晋朝法显南亚之行;c.唐朝玄奘西行;d.明代郑和下西洋;e.1271年马可波罗旅行到中国,著《马可波罗行纪》,详细介绍中国;f.2004年中法文化年(结合P38相关链接简单介绍)。
(备用资料):5世纪,大和国统一了日本,积极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
7世纪初,日本遣使与隋通好。
唐朝时,日本共派来遣唐使近20次,最大规模时一次派遣约650人,最少时也有120人。
赴日本的唐朝僧人鉴真和尚几经波折,终抵日本,带去了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医药及文学方面的知识。
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的经学、佛学、医字、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建筑、手工业技术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从而极大地推进了日本社会的全面发展。
如大化改新,利用儒学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并以中国的政治机构为蓝本建立官僚制度,确立了以儒学为基调的律令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