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常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做好人力资源,企业无忧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表达方式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
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
有以下五种:1、记叙2、描写3、抒情4、议论5、说明(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作用也比较多。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
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2、写作特点(表达方法)在结构、顺序、语言、中心等方面去领会表达方法。
1、结构方面的表达方法:总分、分总、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先总(概括)后分(具体)②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和特点常用的开头方法和特点:开门见山,直入正题;说明情况,交代背景;提出问题,引人深思;描写环境,渲染气氛;运用倒叙,造成悬念;照应题目,揭示中心。
常用的结尾方法和特点:自然结尾,戛然而止;拓展启示,升华主题;重提主要,总结全文;照应标题,照应开头;直抒胸臆,感化读者。
③过渡和照应。
过渡常用关联词语,篇中段过渡,段中句过渡。
照应有:首尾照应,前后照应,题文照应。
2、按一定的顺序写。
常见的表达顺序从记叙文叙述角度看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A、顺序是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也就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叙述。
这种叙述方法容易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利于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1、时间先后顺序2、地点转换顺序(由上、左、近到下、右、远)移步换景的顺序3、事情发展顺序4、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层论述B、倒叙,是把事情的结果或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写,然后再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突出重点,造成强烈的印象。
C、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插入一段有关的事情。
D、补叙,是对叙述的任务、事件、情节等做简短的补充说明,3、语言运用方面的表达方法①注意用词准确②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反问、对比、对仗、排比、反衬)4、中心方面的表达方法:①借物抒情②借物喻人③托物言志④欲扬先抑⑤直抒胸臆⑥借景抒情5、其他表达方法: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具体描写②、通过具体事例揭示人物品质③、通过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品质④、通过语言描写揭示人物品质⑤、基于现实展开合理想象⑥、结合多种感官详实地描述⑦、动静结合⑧、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⑨、用词准确、标点讲究……记叙文的阅读6、快读全文,明体裁,知内容,悟中心考场上时间紧,读全文要快,但要读完。
读完后,在心中迅速地想一下,这篇文章的体裁、主要内容、主题或中心是什么。
心中能大抵有数。
平时的阅读,也应该如此。
老师在课堂上的教,一般都有这一步,其目的就是让同学们养成习惯,初读全文要快,完了以后要三思(思体裁、思内容、思主题或中心),在没有老师时,也能如此。
考场如此。
7、明确中心,须再读,审标题,看首尾中心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务必弄准确。
所以,即使已经想过主题或中心,也还需要再读文章某部分,进一步明确主题或中心。
一般主题或中心现于标题、开头或者结尾,也有少数主题或中心藏于文中过渡部分,或是其他部分。
更有主题或中心没有原句或原词在文中,藏于字里行间,很不容易看出来。
那就要认真地读全文了。
8、思忖疑句,挖深意,把握整体局部的关系初读全文时,可能会遇到很难理解或是感觉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当时就在下边画个记号。
明确中心以后,在反复品读这种句子,理解它的深刻含义。
方法一般是:考虑分析一语双关,言外之意、话中有话、一句话中两个同样的词的两个不同的含义。
双关什么,言外之意是什么,话中是什么话,两个含义有什么不同,把握好这部分与全文的关系,大概就解决了。
9、深层感悟,抓细节,好感动,常迁移心思细腻的同学常常在读文章时喜形于色或怒形于色,即有所会意。
在让你领会到其中的紧张、或欣喜的地方,做上批注。
想说点什么,就写点什么,毫无拘束。
评价一下这时的人物、场景,在事情紧要关头,说说你的做法,或者简单地写出你想到的与其相关的一个什么人、一件什么事。
怎样才能领会到文章的紧张、欣喜呢?注意读文章要认真、抓住一些细节描写,人物内心活动、场景烘托、以及连串的准确的动词等等。
10、全面品析,炼主题,析结构,理顺序品析文章,就是老师课堂上教学的重点,我们现在就自己来试一试。
品析文章从中心、选材、组材顺序、结构、详略、人称口吻、语言修辞等方面着手。
文章写的人有什么品质,是用什么材料表现这种品质的,又是怎么从这(几)件事提炼出品质的。
文章写的事有什么意义,作者是怎么从这件事中挖掘出中心来的。
文章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材料表现这个特点的,让人想到什么人生真谛。
文章表现中心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不用这个材料,用其他材料行不行?为什么?作者是如何分段表达的?是按什么顺序在写作?哪个材料用的笔墨多,为什么要详写?哪个材料用的笔墨少?为什么要略写?可不可以不写?文章语言是幽默调侃,还是朴实生动?是豪放清新,还是婉约凝重?是直白,还是含蓄?说明作者此时心情,或是性格如何?文章有没有贯穿全篇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还用了哪些修辞?怎么样?是否贴切,比之自己,可否背下一两句。
11、迁移感怀,学习作,导生活,明事理从品析中,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人家有这么高尚的品质,我呢?我遇到这样的事,我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这样的事,我身边是否发生过,人生真谛何在呀?原来这里的景色竟如此美丽,我要热爱生活,保护身边的环境,创造出另一个美来。
作文时,可以借鉴人家这些材料、精美语句、结构文章的方法、提炼中心的技术。
12、答题定向,明考点,定读区,答原句先不要急着答题,分析提目,出题的人要靠我什么?明确了考点,再确定答案在文章中哪个位置,再度精读该段落,再答题。
回答问题时尽量使用文中原句,尽量使用陈述口吻,尽量不用代词,意思尽量浅显明白,语言切莫罗嗦切记;审题要准,答题中心要明,层次要清,语言要精。
诗歌的阅读初读知韵脚,数出节阕再读理意象,懂象征义意象间联系,勾画意境斟酌字与句,品味情趣查创作背景,再现中心说明文的阅读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事理、程序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
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同时还讲究科学性、条理性、准确性。
说明对象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如《清明上河图》《拉萨古城》《名碑荟萃》,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
说明事物的特征表现在形态、结构、功能上;说明事理的特征表现在性质、成因、规律上。
说明文的结构、说明顺序及说明思路和记叙文差不多。
说明文的语言要注意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表程度、范围和数量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方法:举例子:能使说明对象更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分类别:使说明条理清楚,易于理解。
列数字: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更准确无误,令读者更信服。
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特征,增强趣味性。
作比较:更加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3、课文串串烧1、本学年,我们在课文中接触了不同的主人公,他们中有不辞劳苦,而生活非常简朴的(周恩来);有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李大钊);严守纪律,英勇献身的(邱少云);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为科学无私奉献的(居里夫人),在景阳冈打虎的英雄(武松),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知错就改的(廉颇),勤劳善良的(桑娜),小小年纪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叙利奥)。
2、时间《匆匆》而过,一晃,小学马上要毕业了。
老师《难忘的启蒙》令我终身受益。
他带我们《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带我们到太空探索《宇宙生命之谜》,去大兴安岭看《林海》,去《景阳冈》看武松打虎,去古罗马认识了《奴隶英雄》斯巴达克,去联合国总部参观了《世纪宝鼎》。
老师教育我们要向张思德学习要《为人民服务》,向霍金学习《向命运挑战》。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