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潮汕音乐研究报告

潮汕音乐研究报告

潮汕音乐研究报告篇一:潮剧伴奏音乐研究综述潮剧伴奏音乐研究综述XX01011 秦思榕潮剧作为潮汕地区的地方剧种,它有着用潮汕方言演绎的唱腔以及用潮汕独有的调式演绎的伴奏音乐。

别具一格的伴奏形式及曲调是潮剧散发着有别于其他剧种的独特韵味。

潮剧的伴奏乐器分为文畔乐器及武畔乐器。

文畔乐器指的是拉弦乐器和吹管乐器,武畔乐器指的是打击乐器。

由文畔乐器演奏的音乐称为管弦乐,由武畔乐器演奏的音乐称为锣鼓乐。

这两部分的伴奏音乐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碰撞出许多精彩的火花。

笔者作为一名潮汕人,对潮剧本身有着独特的情感,所以笔者在此想对研究潮剧伴奏音乐的文献做一个整理以及对比,希望能对以后潮剧伴奏音乐的研究有所帮助。

笔者收集到的文章共有21篇,其中对潮剧伴奏音乐进行概括性研究介绍的有五篇,对文畔乐器以及它们演奏的伴奏音乐研究有八篇,对武畔乐器及它们演奏的伴奏音乐的研究有两篇,还有两篇是对潮剧伴奏音乐新形式的介绍。

接下来笔者会一一介绍。

一、对潮剧伴奏音乐的整体研究在潮剧舞台上有三股索,一是武畔乐器演奏的打击乐,二是文畔乐器演奏的管弦乐,三是中台,亦是演员表演区。

这三股索中有两股就是伴奏音乐。

可见伴奏音乐对于潮剧的重要性。

蔡毅在《汕头大学学报》XX年第5期上发表的文章《潮剧伴奏音乐概述》将伴奏音乐分为锣鼓乐和管弦乐两部分进行介绍,锣鼓乐部分仅简单的介绍它的组合形式和不同组合使用不同的乐器,对于不同的锣鼓组合表现的情绪有何不同并没有介绍。

管弦乐部分分为唢呐牌子,弦引,锣经,情绪间奏乐,和弦诗乐曲来介绍。

介绍过程中并没有提到文畔的乐器组合形式和曲调调式特点,且其中介绍的弦引以及锣经都是打击乐部分伴奏,笔者认为这篇文章存在漏洞,不具备太多的参考价值。

陈博的《潮剧与潮剧伴奏音乐的特色》(《艺术教育》XX年第3期)这篇文章先写潮剧的历史沿革和唱腔音乐,留有三分之一的笔墨写了潮剧的伴奏音乐,它先将潮剧的伴奏音乐分为文畔和武畔两部分介绍,介绍了文畔乐器的组合以及阵容的大小,着重介绍了文畔中的带头者——二弦兼唢呐的演奏家,而对于武畔中的司鼓指挥者并没有太多的介绍。

并对文革后潮剧伴奏乐器引进了西洋乐器做了介绍,西洋乐器的引进大多是对文畔乐器队伍的补充。

以上是它对伴奏乐器介绍的内容,它对伴奏曲调的介绍,分为鼓科介、唢呐曲牌,笛套乐,弦诗乐四个部分进行简单介绍,还对潮剧音乐的音律和调式进行介绍。

这篇文章系统的介绍了潮剧伴奏音乐。

但着重介绍文畔的伴奏部分,对于武畔部分的介绍并没有太过详细。

郑仕桐在XX年8月30日的《潮州日报》上发表了《潮剧伴奏浅说》,这篇文章着重介绍了潮剧音乐中的特殊调式,轻三六,重三六,活五,反线调四种调。

介绍了四种调表示的不同的情绪以及与各种调对应的剧目片段。

所以这篇文章对于伴奏音乐介绍并不全面,它仅仅针对文畔乐器演奏的曲调部分的调式进行介绍。

书籍方面对潮剧伴奏音乐的介绍有三本,分别是陈韩星的《潮剧与潮乐》(暨南大学出版社XX年出版)、林淳钧的《潮剧艺术欣赏》以及由广东省戏曲改革委员会出版的《潮剧音乐(二)伴乐部分》。

陈韩星的《潮剧与潮乐》用了两面的篇幅介绍了潮剧伴奏音乐的特色,将三种潮剧剧目类型,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和轻三六,重三六,活五,反线调的风格对应起来介绍,将文畔和武畔的伴奏结合起来,让读者了解文武畔之间是相互配合的。

林淳钧的《潮剧艺术欣赏》中对伴奏音乐的介绍仅在于对乐器的介绍,书中大概用了两面篇幅介绍了潮剧的伴奏乐器。

首先介绍了文畔和武畔的乐器组合,并针对不同的文畔乐器领奏,介绍他们所表现的情绪和情境。

对武畔乐器三种不同的组合形式及功能也是介绍的十分详细。

除此之外,他还介绍了潮剧伴奏的沿革,并列出表格写出现在潮剧团表演所使用的伴奏乐队阵容。

而这本由广东省西区改革委员会出版的《潮剧音乐(二)伴乐部分》收集的都是乐谱,其中有唢呐曲牌,二板吹鼓套,笛套乐和弦诗乐,弦诗乐还按照不同的调式进行分类。

以上是对潮剧伴奏音乐进行整体研究的文章,从这些文章中可以了解到潮剧伴奏音乐的特色,以及对潮剧的伴奏音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二、对武畔乐器及武畔乐器演奏的研究对武畔乐器以及武畔乐器研究的文章有六篇。

其中对整个武畔乐器的组合进行介绍有三篇,对单独一种武畔乐器进行介绍的文章也有三篇。

蔡建臣的《浅谈潮剧打击乐》(《民族民间音乐》1992年第4期)是对潮剧的击乐设置,沿革以及伴奏的技法进行探讨。

它介绍了潮剧击乐的设置,分为木革类打击乐以及金属类打击乐,介绍了两类打击乐的乐器。

并介绍了打击乐的三种组合,大锣戏,苏锣戏,小锣戏。

并介绍三种不同组合所表现的不同情绪和场景和三种不同的组合的关系。

除此之外,还对打击乐的指挥司鼓做了介绍。

作者从一个司鼓指挥的角度介绍了打击乐的变化以及三套锣鼓组合精妙分割移植。

文章融入了作者演奏的实践经验并举例说明。

蔡淀炎在《大众文艺》XX 年13期上发表了文章《分析潮剧锣鼓的三种组合与功能》,文章先介绍饿了潮剧伴奏乐器的分类,并着重于武畔方面进行研究,他同样将武畔乐器组合分为大锣、小锣、和苏锣,介绍各个组合的打击乐器以及各个组合表现的情绪场面。

另外还介绍了集中锣鼓科介的界别和锣鼓感句的特点。

詹诚桦在《大舞台》XX年第8期发表的文章《浅谈潮剧击乐的组合和应用》重点在介绍打击乐的三种组合形式以及表现的情绪,相比上面两篇文章并没有创新之处。

这三篇对于潮剧击乐整体研究的文章。

三篇文章的重点都是在潮剧击乐的三种组合形式。

蔡建臣的文章着重于实践经验上面的介绍,而蔡淀炎的文章着重于击乐对于表现潮剧的一些场面和推动情绪的作用。

章振宇的《浅谈潮剧司鼓击乐的设计》(《神州民俗》XX 年02期)这篇文章着重介绍了潮剧击乐中的指挥司鼓,作者立足于一个演奏者的角度,介绍了如何把握这个司鼓的指挥功能,首先是应该树立全局的观念,注重节奏的处理,强调音色音质以及重视牌子的运用。

而林爱群在《广东艺术》XX年第4期上发表的《漫谈司鼓艺术》这篇文章更多的是从理论上去阐述他的观点,介绍演奏司鼓的要求。

他认为一个司鼓者应该具有导演的构思,作曲音乐的想象,对剧本的领悟能力以及对舞台气氛的把握。

这两篇文章使用两个不同的角度在介绍司鼓,章振宇的文章是以实践经验为基础谈他对一个司鼓者该如何把握司鼓指挥。

而林爱群的文章是以他自己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来谈它对司鼓者的要求。

刘爱春的《潮锣的特色及运用》(《广东艺术》XX年第6期)这篇文章重点是在介绍潮锣本身,所以文章仅用了三分之一的笔墨来写潮锣在潮剧中的作用,潮锣具有突出节奏,强调主干音,烘托气氛,创设意境以及起到一个引导连接的过程。

以上文章是对武畔乐器以及武畔乐器组合演奏的研究,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知道潮剧击乐的器乐组成和组合形式,以及了解到了一些击乐指挥——司鼓是如何指挥整出潮剧的。

但除了司鼓之外,对于其他打击乐器单独研究基本没有,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因为其他打击乐器也具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音色,在潮剧的伴奏中也发挥不容忽视的做哦那个,这需要我们慢慢的挖掘。

三、对文畔乐器及文畔乐器演奏研究对于文畔乐器以及文畔乐器演奏的文章有八篇,其中介绍曲调部分的有三篇,还有五偏是介绍文畔乐器。

董学民在《汕头大学学报》XX年第2期发表的文章《潮剧对潮汕民间音乐的吸收与创造》是对潮剧伴奏音乐的曲调进行介绍,它先论述潮剧音乐之所以能受到地方百姓的欢迎是因为潮剧融入了地方方言以及地方民间音乐,引起了地方百姓的共鸣。

并以潮剧对于地方民歌以及弦诗乐的吸收为例,介绍了潮剧中具体剧目的具体片段吸收了那些民歌以及弦诗乐。

最后介篇二:名曲:潮州音乐鉴赏论文《音乐名作赏析》简述故乡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特点?要求:1. 要求不少于800字。

如有抄袭将不计成绩。

潮州音乐的特点及保护传承潮州音乐源远流长,素有“唐宋遗响”、“中原之声”的美誉。

它是广东省的民间乐种,其中包括锣鼓乐、笛套古乐、细乐、庙堂音乐、弦乐等五大类,流行于粤东地区潮汕一带的潮州方言区。

潮乐真正出名是在1956年的全国第一届音乐节上,当时各地区都派了代表去参加会演,展示自己的音乐。

而潮州音乐就是在这届音乐节中以一个锣鼓和一个弦乐打响了名声。

慢慢的,潮州音乐在海内外传播开了,也受到了很多音乐行家的研究和推崇,还进入了许多音乐学院的教材中。

“有潮人之处就有潮音袅袅”。

潮乐是潮汕人文精神的体现,数百年来在潮汕民间延绵不衰。

潮乐跟潮菜一样,有着清淡、细腻、多样化等特点。

因为潮汕地区靠近海边,四季如春,人的生活节奏悠闲清淡,所以潮乐之中也融入了这份悠闲清淡,平中带着多样化。

因此在国内的很多地方也超越地域局限而赢得不少非潮人士的喜爱。

潮汕的许多学校、政府机关和民间社团也都组织了业余的潮乐队,丰富业余生活。

潮乐虽好,但也需要不断的发展、传承。

由于历史和经济等诸多原因,盛誉之下的潮州音乐也面临着一些无奈现实——在故乡潮州,潮乐专业人才少,教材也少;缺乏专业机构对潮乐加以搜集、整理、继承而形成专业理论;也没有专业队伍创作出与时俱进的潮乐精品等。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潮人的关注,虽说潮乐在故乡有着民间音乐社团和一些爱好者业余地开展表演活动,来发扬宣传潮乐风采,但要传承和发扬潮州音乐,仅靠这些民间乐社等力量,还是远远不够的。

幸好政府也意识到了潮乐的重要性,所以用申报“国遗”的方式来焕发潮乐生机,这是一个保护和传承潮乐的最好办法:能引起各方面对潮州音乐的重视,形成专业的研究或成立专业的机构,使潮州音乐从民间走向课堂,更好地发展、传承。

我觉得保护潮州音乐必须要针对现在所面临的问题,相对应的提出解决方针。

首先需要成立个潮乐研究会,对潮州音乐进行理论研究,对面临失传的曲目加以搜集、整理、继承并形成专业理论。

之后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可同时建设一支专业潮乐演奏队伍,集中开展活动和交流,这能有效地推动潮州音乐的传承。

篇三:潮汕文化调查实践报告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报告题目:“您了解潮汕文化么”系别:年级专业:小组成员:完成时间: XX-8-24目录1.2.3.4.5.6.7.8.调查目的-----------------------------------------------------------------3 调查流程-----------------------------------------------------------------3 调查问卷-----------------------------------------------------------------4 调查过程-----------------------------------------------------------------5 总结分析调查结果-------------------------------------------------------6 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12 反思自己,展望未来----------------------------------------------------13 我们的最终收获---------------------------------------------------------14调查实践报告调查题目:“您了解潮汕文化么”调查目的:通过了解汕头人对自己地方文化的认识,分析他人对本地文化的重视程度,从而透视当代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小组成员:调查流程:一.制作调查问卷二.进行问卷调查三.总结分析调查结果四.反思自己五.展望未来调查成果报告:一.本次调查,我们小组关于“您了解潮汕文化么?”的调查是以以下这份调查问卷开始的:“您了解潮汕文化么”调查问卷1.潮汕潮汕,你对潮汕的范围概念了解么?( )A.很了解B.大概了解C.了解一点D.非常模糊2.您认为的潮汕地区包括哪些?(多选)( )A.汕尾B.丰顺C.大埔D.潮州E.汕头F.揭阳G.闽南三县H.梅州3.您认为潮汕文化丰富么?( )A.非常丰富B.差不多C.不了解4.您对潮汕文化有兴趣么?( )A.很喜欢B.一般C.不喜欢5.您在日常生活中有专门研究过咱们本地的文化么?( )A.经常B.偶尔C.很少D.根本不6.您对下面那几种潮汕文化比较感兴趣?(可多选)( )A.潮汕方言B.潮汕音乐C.潮汕建筑D.潮汕人文E.潮汕工艺F.潮汕民俗G.潮汕饮食H.潮汕赋7.您对上题的哪种文化比较熟悉?( )8.您认为潮汕饮食包括哪些?(多选)( )A.潮州菜B.潮汕小吃C.潮汕打冷D.工夫茶9.您认识下面哪几种潮汕小吃?(可多选)( )A.炒糕粿B.尖米丸C.红桃粿D.鼠粬粿E.粿汁10.您认识的潮汕文化存在哪些问题?11.您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文化?注:调查报告设计过程中,我们试图用比较简明易了的问题进行提问,生怕烦扰到受调查者.我们以小见大,从大家最熟悉的潮汕小吃入手,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透视其对本土文化的了解情况.二.调查过程:首先,我们将问卷打印成多份,分别到汕头人员流动比较密集的地方进行调查,地点主要有:某些中小学校门口,麦当劳,肯德基餐厅,汕头步行街,金新路商业街,万客隆商场等等.因此,我们调查的对象十分广泛,包括各个年龄层.我们的调查方式也多样,有时单独进行提问,有时将几个人聚在一起一同探讨,这过程中我们也檫出不少惊喜的火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