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设计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设计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设计班级:09金融本四班指导老师:张兆丰组员:严萍(0915132431)秦明月(0915132440)许春霞(0915132427)时间:2011年12月2日星期五引言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关键要素,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战略物资和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与人类认识和利用能源的历史密切相关。

文化科学、工程技术愈进步,社会愈发展,人类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就愈强烈。

在当代,能源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不仅直接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国际政治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人们对能源的研究与关注已远远超越了能源本身。

在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历史上,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每次能源变革都给社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经济发展的飞跃。

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什么时候忽视了能源基础设施或建设滞后,什么时候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能源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会直接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自进入工业化时期以来,能源在任何国家的社会与经济生活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世界各国大量开采煤、油、气等化石燃料,但总是供不应求,多次出现全球性或区域性的能源紧缺,甚而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而与年俱增的能源消费对环境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后果,可见,能源发展战略的合理制订关系到一国经济能否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

现实中,我国能源资源有限,常规能源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10.7%,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水平:2000年我国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4.7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262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14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20.1%、5.1%、86.2%。

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

2004年,中国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目前,我国使用的能源以煤炭为主。

2005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中,煤炭占68.7%,石油占21.2%,天然气占2.8%,水电占6.3%,核电占1.0%。

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2005年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6.9%。

不仅如此,2001年以来,中国石油消费高速增长。

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07年我国共进口原油1.63亿吨,同比前年增长12.4%;进口成品油3380万吨,同比前年下跌7.1%。

以此数据计算,我国石油依存度已近50%。

尽管中国地大物博,能源资源比较丰富,比如全国水力资源蕴藏量6.8亿千瓦时,其中可开发量为3.79亿千瓦时,居世界首位;煤炭储量10019亿吨,居世界第三位,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也很丰富。

但是今后几十年,我国将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必要支撑条件之一是能源消费的迅速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其能源消耗量也与日增加,能源消耗量巨大。

据资料显示我国现在己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耗国,能源消耗总量约占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10%左右。

然而,我国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多以煤炭、石油为主)并不合理,同时伴随着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如从2003年秋天开始,我国长三角出现了“电荒",东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出现了“煤荒"与“油荒”。

甚至在2004年夏天,全国有24个省、市、自治区频频出现拉闸限电的情况,煤炭供应相应告急。

这些信息都预示着我国国内能源短缺问题己经日显严重,能源问题或许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能源瓶颈问题就是一个挑战。

总之,以能源的消费为出发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为相关问题的和相应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有力的实证依据。

二、理论综述在从总体上对我国能源消费进行分析方面,王芳(2007)通过对快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以及经历类似阶段的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的比较和政策的分析,指出我国能源问题的原因在于生活、建筑能耗方面及高耗能行业的过度消耗,进而提出规范市场、优化产业结构等政策建议,从而实现使经济发展走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良性循环这一目标。

吴巧生等(2006)基于我国1980---2004年的经济与能源统计数据,对比分析现有能源消耗强度完全分解模型的求解方法,开展六部门结构变化及其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影响方向及影响份额,研究表明:用简单平均微分PDM2方法分解计算的结果误差是相当小的,效果满意。

佟阿思根等(2008)从增长迅速的能源消费量、能源的消费结构以煤为主和日趋严峻的中国能源进口依存度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能源消费的现状;并用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能源需求进行了预测。

谭忠富(2008)建立了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效率模型,从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和经济的投入产出角度实证分析了1978-2006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规模效益情况和优化投入途径。

对模型的结论进行分析,提出结论,认为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提高我国能源效率的有效途径。

虽然对于能源需求和消费的分析以及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的文献比较丰富,但是,分析和讨论我国区域能源消费以及区域间能源消费情况比较的文献不多。

邱灵等(2008)采用分层聚类法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地域划分,并运用Theil系数探讨能源利用效率的区域分异特征,进而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定量研究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

以上众多理论的论述为此次论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所以,以经济变量为基础,即居民消费水平为解释变量,人均能源消费量为被解释变量,进行本论文的研究。

三、理论因素分析能源消费量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最主要的是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居民消费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对生活能源的需求也会逐渐扩大,那么能源消费量也增加。

所以,居民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均能源消费量,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而这种关系正是本论文所要研究的。

四、模型的设定居民消费水平为解释变量,人均能源消费量为被解释变量,设定模型为:Y=C+βX+u研究分析五、数据的收集注:人均能源消费量按年平均人口数计算。

居民消费水平指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居民消费支出。

六、模型的估计与调整1、生活能源消费量(Y)与居民消费水平(X)的折线图和散点图:由数据的收集可知,虽然Y线的趋势呈水平,但由于X、Y的数据单位相差较远,Y的走势还是合理的。

即X、Y随着时间的趋势而增长。

2、得出生活能源消费量(Y)与居民消费水平(X)的回归方程:Y= 109.0835+0.012748XSe=(6.705024) (0.001862)T=(16.26892) (6.847044)p=(0.0000 ) (0.0000)F=46.88201R2=0.661409Df=26-2=23DW=0.14089(1)经济意义检验。

由回归方程可知,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人均消费量也会增加。

这与现实意义是相符的。

(2)统计推断检验。

可决系数R2=0.661409,考虑到时小样本数据,还是可以接受的;系数显著性检验:给定α=0.01,p=0.0000,p<α,所以居民消费水平对人均能源消费量有显著地影响。

(3)计量经济学检验。

给定显著水平为0.01,查DW表,当n=26,k=2时,得到下邻界值DL=1.302 得到上临界值DU=1.461,DW=0.14089,说明存在自相关。

3、用White检验是否存在异方差:从White检验可知,Obs*R-squared=7.134754,在给定显著性水平为0.01,k-1=2时,卡方的值查表得9.21034,7.134754<9.21034,即表明不存在异方差。

3、综上所诉,模型存在自相关,并对其修复:为解决自相关问题,选用广义差分法,首先对残差图进行分析:由图可知,残差图呈锯齿状,上下波动的幅度大,有连续为正和连续为负的形状,表明残差项存在异方差。

4、广义差分法进行修复:由于样本容量少了一个,为25个,查0.01显著水平下的DW 统计表可知DL=1.055,DU=1.211 ,模型中DW=0.734921<DL,说明还是存在自相关,要用迭代法进行修复。

5、用迭代法进行修复:由下面一幅图可知,该模型滞后二期,要进行二次迭代进行二次迭代后得到:由于样本容量又少了一个,为24个,在给定的显著水平为0.01时查DW统计表可知DL=1.037,DU=1.199 ,模型中DW=2.502655>1.199,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综上可得到最终结果:Y=109.9894+0.011876XSe=(15.20817) (0.003810)T=(7.232259) (7.232259)P=(0.0000) (0.02120)R2=0.975353F=263.8183DW=2.502655(1)经济意义检验。

由回归方程可知,当居民消费水平每增加一元,人均能源消费量增加0.011876千克。

(2)拟合优度检验。

R2 =0.975353,说明变量中由模型做了解释变量的部分占得比重大,模型拟合优度很好。

(3)统计检验。

T值检验法:在给定α=0.01,n=24,查T统计表,得到2.528 >7.232259,说明X显著地对Y作出解释。

六、本文的结论本文在对我国能源消费状况的描述及能源消费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即居民消费水平。

居民的生活离不开对各种能源的使用,特别是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到,对能源的使用量也不断增加。

所以本论文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并且,由本文的数据得到的模型也比较理想,符合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依据,有一定的可信度。

七、本文的建议一方面,应该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目的是创造国家、地区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能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限制高耗能产业的进入、进行大规模降低能耗的技术改造是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另一方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以及能源的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从体制、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

坚持和实施节约优先的方针,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都要把节约能源放在突出位置。

要把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当作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原则。

八、参考文献[1]《计量经济学》(第二版),庞浩主编;2009[2] 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