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中医特色诊疗心病科开展的优势病种的主要中医药特色疗法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针灸疗法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真心痛危及生命。
《内经》最早描述胸痹的临床表现:《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
《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
病因病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
主要治疗法则: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
主要方剂:瓜蒌薤白白酒汤等九张方剂。
宋金元时代有关胸痹的治疗方法已十分丰富。
《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心腹诸痛;《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等,至今沿用不衰,并得到现代科学的验证。
为治疗胸痹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西医学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慢性肺系等疾病。
出现胸闷、心痛彻背、短气,喘不得卧等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病证内容辨证论治。
胸痹的临床一般分为6型:寒凝心脉、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心血瘀阻、心阴亏损、心阳不振。
在辨证使用中草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疗法,可明显增强临床治疗疗效。
一、依据辨证分型,选取穴位1、寒凝心脉症状: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多因气候与骤冷或聚遇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苔薄白、胸沉紧或促。
选穴:主穴:心俞,膻中,厥明俞,内关;配穴:关元,或加大椎2、气滞心胸:症状: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暖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选穴:主穴:心俞,膻中,厥明俞,内关;配穴:配膈腧,或加血海3、痰浊闭阻:症状:胸闷重而心痛轻微,肥胖体沉,痰多气短,遇阴雨天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谈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选穴:主穴:心俞,膻中,厥明俞,内关;配穴:配丰隆,或加肺俞。
、心血瘀阻: 4症状: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或结、代、促。
选穴:主穴:心俞,膻中,厥明俞,内关;配穴:配膈腧,或加血海5、心阴亏损:症状: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心悸怔忡,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朝热,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结代。
选穴:主穴:心俞,膻中,厥明俞,内关;配穴:配三阴交,或加太溪6、心阳不振:症状: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白光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细沉迟选穴:主穴:心俞,膻中,厥明俞,内关;配穴:配关元,或加大椎二、随症加减选穴:(1)心律不齐,脉结代者,加神门,郗门(补)。
(2)心动过缓,脉迟者,加间使(补)。
(3)心动过速,脉数者,加间使,人迎(泻)。
(4)头晕痛,血压偏高者,加曲池,太冲(泻),足三里,三阴交(补);头痛甚者加头维,太阳,风池(泻)。
(5)失眠者,加神门,三阴交(补)。
(6)心痛引肩背者,加天井(泻)。
(7)食欲不振者,加足三里(补)。
(8)饮食不化者,加炙中脘。
(9)腹痛腹泻者,加太白、天枢(平补平泻)。
(10)呕吐者,加章门(泻)。
三、针灸手法:主穴选2-3个,再加辩证和随症配穴。
针时有酸、麻、胀、沉、走、窜、热等得气感后留针20分钟而后起针。
每日针一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一般观察2-3个疗程。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的针灸疗法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本病多呈阵发性,也有呈持续性者,可伴胸闷胸痛,气短喘息,或头晕失眠等症,古籍中据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不同而分别命名为“惊悸”、“怔忡”。
本病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心神经官能症及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引起的心律或心率失常。
心悸的基本证候特点是发作性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或一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一日数次发作,或数日一次发作。
常兼见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喘促,甚至不能平卧,以至出现晕厥。
其脉象表现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以结脉、代脉、促脉、涩脉为常见。
临床一般分为心虚胆怯证、心血不足证、阴虚火旺证、心阳不振证、水饮凌心证、瘀阻心脉证、痰火扰心证7个证型。
一、依据辨证分型,选取穴位1、心虚胆怯证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
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选穴:主穴:心俞、厥阴俞、内关;配穴:神门、膻中。
2、心血不足证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选穴:主穴:心俞、厥阴俞、内关;配穴: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3、阴虚火旺证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
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
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选穴:主穴:心俞、厥阴俞、内关;配穴:三阴交、太溪。
4、心阳不振证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
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选穴:主穴:心俞、厥阴俞、内关;配穴:神门、、足三里、阳陵泉。
、水饮凌心证 5症状: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
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
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选穴:主穴:心俞、厥阴俞、内关;配穴:膻中、、三阴交、阳陵泉。
6、瘀阻心脉证症状: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
唇甲青紫。
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选穴:主穴:心俞、厥阴俞、内关;配穴:气海、阳陵泉、太溪。
7、痰火扰心证症状: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发,胸闷烦躁。
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选穴:主穴:心俞、厥阴俞、内关;配穴:膻中、阳陵泉、太溪。
二、随症加减配穴:(1)胸闷、气短,加天突、膻中、肺俞、定喘。
(可取1-2穴) (2)高血压,加曲池、风池。
(3)心动过缓,加通里、太冲、素髎。
(4)心动过速,加间使、人迎。
(5)早搏,加阴郗透内关。
注:心俞、厥阴俞、内关穴有宁心安神,调整心律的作用。
据报道,针刺内关、间使、心俞等穴,引起心率减慢;膻中有利气开胸作用,可向下方或左侧沿皮刺。
三、针灸手法:主穴选2-3个,再加辩证和随症配穴。
针时有酸、麻、胀、沉、走、窜、热等得气感后留针20分钟而后起针。
每日针一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一般观察2-3个疗程。
眩晕(高血压病)的针灸疗法眩晕是患者的自觉症状。
眩是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
二者常同时出现,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可以闭自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汗出,甚至昏倒等症状。
西医中的高血压、动脉硬化、内耳迷路病(如眩晕综合征,迷路炎)、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时,均可参照本证论治护理。
眩晕(高血压病)的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失调,风、火、痰、瘀为患。
临证多见虚实夹杂,病证在肝、肾,涉及心、脾。
本病以阴虚阳亢、气血亏虚的虚证多见,由于阴虚无以制阳,或气虚则生痰酿湿等,可因虚致实,而转为本虚标实之证;另一方面,肝阳、肝火、痰浊、瘀血等实证日久,也可伤阴耗气,而转为虚实夹杂之证。
中年以上眩晕由肝阳上扰、肝火上炎、瘀血阻窍眩晕者,由于肾气渐衰,若肝肾之阴渐亏,而阳亢之势日甚,阴亏阳亢,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夹痰夹火,上蒙清窍,横窜经络,可形成中风病,轻则致残,重则致命。
临床一般分阴虚阳亢证、痰湿上扰证、气血亏虚证、气虚血瘀证、肾精不足证5型。
一、依据辨证分型,选取穴位1、阴虚阳亢证:症状:眩晕、急躁易怒、失眠、面红、目赤、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口干、口苦、便秘、溲赤。
舌苔:舌尖边红苔黄。
脉象:脉弦或数。
选穴:主穴:风池、百合、足三里、合谷配穴:太冲、肝俞、太阳2、痰湿上扰证:症状:眩晕、头重如裹、昏蒙、胸闷、呕吐痰涎、纳少、恶心、脘腹痞满,多寐、神疲、头痛。
舌淡,苔白腻。
脉象:濡滑。
选穴:主穴:风池、百合、足三里、合谷配穴:内关、丰隆、中脘3、气血亏虚证:症状:眩晕动则加剧,遇劳加重。
头痛隐隐、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懒言、心悸、失眠、尿频或溲赤、便秘或便溏。
舌苔:舌淡,苔薄白。
脉象:脉细弱。
选穴:主穴:风池、百合、足三里、合谷配穴:三阴交、脾俞4、气虚血瘀证:症状:眩晕。
头痛如刺、气短、乏力、面色黧黑、口唇紫黯、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失眠,耳鸣耳聋。
舌苔: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
脉象:脉细涩。
选穴:主穴:风池、百合、足三里、合谷配穴:三阴交、脾俞5、肾精不足证症状:眩晕日久不愈、腰膝酸软。
耳鸣、五心烦热、失眠、夜尿频;或面色白、颜面或双下肢水肿、夜尿多、形寒肢冷、记忆力减退。
舌苔: 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
脉象:脉细数或脉沉细弱。
选穴:主穴:风池、百合、足三里、合谷配穴:三阴交、脾俞二、随症加减:风阳上扰,宜平肝潜阳,用泻法。
痰浊中阻,宜化痰和中,用轻泻法。
气血亏虚,宜健脾养血,用补法,也可配合灸法。
风池、百合醒脑利窍,血虚者可用灸法。
足三里、降逆和中。
配内关、丰隆,以加强宽胸化痰作用。
太冲、肝俞用泻法以平肝潜阳。
三阴交、脾俞,健脾养血。
其中脾俞与足三里均可用灸法。
眩晕兼耳鸣者,可选用耳后穴位,如听宫、翳风等。
三、针灸手法:主穴选3-4个,再加辩证和随症配穴。
针时有酸、麻、胀、沉、走、窜、热等得气感后留针20-30分钟而后起针,中间行针2-3次。
每日针一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一般观察2-3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