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合特色教师评选思考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

结合特色教师评选思考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

怎样成为特色教师我们提倡每个教师要努力成为专家型的教师或教育家型的教师,事实上这只是个良好的愿望。

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来说,可能一辈子也成不了教育家,但可以成为特色教师,包括那些工作生活环境条件比较差的教师都是有可能的。

所谓特色教师是指那些经过长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在自己所教学科逐步创立了一套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

这种方法深受学生欢迎,效果良好,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虽然他们未必有高深的理论,也不一定发表学术论文,但只要具备上述条件,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特色教师”。

如同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杨柳青”年画一样,未必有多么高深的理论基础,但只要群众喜欢,非同一般,就形成了地方特色,甚至闻名全国,扬名世界。

教学工作也是如此。

我们提倡各地评选特色教师,一个区域一个学校都可以。

一、为什么要倡导广大教师成为特色教师1.有利于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思想,激发教师的职业活力。

一般说来,中小学教师工作比较繁忙劳累,整个学期面对同一批学生,看着同样的面孔,重复着一样的工作,不免会产生厌倦心理。

特别是对于那些高级职称已经到手,奔特级教师又把握不大的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思想。

一些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工作的教师,由于生活条件和教学条件都比较差,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思想。

但如果他们想成为特色教师,就为人生树立了新的奋斗目标,他们可以不受环境条件的制约,根据自己的教育对象和工作条件,创立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旦被授予“特色教师”称号,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会有一种成就感。

2.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思维。

要成为特色教师不能墨守常规,也不能简单的盲从别人,而要独立思考。

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工作乍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好像日复一日的在重复着同样的工作。

事实上,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即使还是去年的老课本,但今年的学生会有变化;虽然还是教同样的内容,但老师的方法会有所改革。

教师每天都要思考,都要改革,力求使自己的工作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学生更喜欢。

教学工作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创新工作,它只有底线没有上限,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有若干种教学方法。

如果你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就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如果你把教学工作看作是一项科学研究活动,你就不再觉得单调乏味,就像那些昆虫学家一辈子与苍蝇蚊子打交道也其乐无穷,就像居里夫人一辈子与沥青打交道也乐此不疲,因为你是在探讨其中的奥妙,在寻求前人没有找到的答案。

教学工作也是如此。

3.有利于每个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近些年全国出现了许多名学校,他们大都以统一的教学模式而出名。

一般是由校长创立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然后引导全校教师运用这一方法,甚至硬性规定每堂课教师只能讲几分钟、学生必须练习多少分钟。

这些统一的教学模式在教改初期,确实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但长此以往,反而会约束广大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在有些学校,教师和学生只能成为学校教学模式的道具,教师的教学就是来证明校长的教学模式的。

所以在这样的学校,只有名校长而没有名教师。

教师外出上课也是为了证明学校的教学模式,人们只记得学校和校长,而不记得教师有什么特色。

这样的教师终生也形不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只能是学校教学模式的忠实执行者。

二、怎样成为特色教师首先,教师要认真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探讨新课改的理念。

课程改革以来,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变化,教材的编写方式和课堂教学的方式也都有许多变化,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这些机遇,就可以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如山东省临朐县的石金彦老师,是一个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师,她结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本主题式编排的特点,形成了“初中语文单元主题集结式教学法”。

她打破传统的语文课一篇一篇讲的方式,而是一个单元集中讲授,围绕同一主题,集中学习生字词,集中阅读,集中分析,集中写作。

这样就避免了一些简单的重复,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虽然说这还不能算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但教师毕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

其次,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规律。

一种教学方法只有受到学生的欢迎才有效果,正如人们经常说的:适应学生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创立适合于本学段、本学科的教学方法。

如天津市蓟县王秀芬老师,多年从事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学工作。

她在课间发现孩子们喜欢唱儿歌跳橡皮筋,虽然天天都是重复那几首儿歌,那几个动作,但孩子们乐此不疲。

由此她想到,唱儿歌是孩子的天性,自己小的时候不也是整天唱儿歌吗?能否把语文和数学的知识编成儿歌让学生唱。

于是她创立了“歌谣式教学法”。

在语文课上,她把汉语拼音编成儿歌让学生们唱。

在数学课上,她把数学公式和计算步骤编成儿歌让孩子们唱。

在课堂上,她与孩子们一起编儿歌,一起拍手唱。

下了课她也不回办公室,而是和孩子们一起跳橡皮筋,只是原来的儿歌换成了数学儿歌和汉语拼音儿歌。

学生们把学过的儿歌都背熟了,上课前大家集体背诵,琅琅上口。

上课时哪一部分知识忘了,老师一提醒那首儿歌,孩子们马上都会背出,学过的知识忘不了。

用这种方法,她教的四年级学生提前学完了五年级数学课本,期末考试与本校五年级的学生一起用五年级的试卷考试,结果四年级学生的考试成绩比五年级学生优秀率高出20个百分点。

现在她已经把整套的汉语拼音儿歌和数学儿歌都编出来了。

第三,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找到简便易行的教学方式。

现在提倡多媒体教学,结果许多老师上课离开多媒体就不能上课了。

比如中小学英语教学,用多媒体制作动画片,播放电视片,确实有助于孩子们直观的学习英语单词和课文。

但有些农村学校没有多媒体,甚至城市的中小学也不是班班都有多媒体,即使有多媒体的设备教师也要制作课件,占用大量时间。

有些老师由于课时多没有时间制作课件,所以有多媒体也很少用。

而山东省临朐县的于化红老师创立了“小学英语简笔画教学法”。

上课时老师不用多媒体,学单词和句型时老师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几根线条就勾画出一幅图画,形象有趣,孩子们特别喜欢。

另外老师还提倡孩子们也画简笔画或漫画,孩子们对学英语有了兴趣。

他们不但能把学过的单词和句子说出来,还能画出来,他们把自己画的简笔画和漫画订成册子,加上封面,成了漫画集,孩子们有了成就感。

类似这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即使没有现代化的多媒体,老师也能教好学。

老师不受条件的限制,一支粉笔决胜负,山区的老师也能做得到,值得提倡。

第四,教师要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个教师要成为特色教师,不是像小鸡长成老鸡,只要熬上年头就行了。

有的老师教一辈子学也未必能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这样的教师只能算是“教书匠”。

所以教师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并不断改进。

要成为特色教师,就要给自己的教学方法起个名字,下个定义,说明操作步骤和效果,这样才便于推广。

如山东省临朐县第一实验小学,有20多个老师总结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并且写成了小册子,如:小学语文高品味阅读教学法、小学数学三段设疑教学法、小学英语单词高效记忆法、小学美术诗画合一教学法、小学音乐少儿戏曲培养模式、小学体育自主愉悦教学法等等。

老师们说起自己的教学法都眉飞色舞,成就感溢于言表。

现在山东省临朐县教育局在全县评选了“百名特色教师”,大大激发了广大教师的教改热情,人人都看到了奋斗目标,包括那些工作在山区的中小学教师,他们也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也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也可以被授予“特色教师”称号。

(来自:《天津教育》2011年第1期)模课、磨课、悟课——教师教学特色形成的三部曲(本文引用自中国新起点教育)教师教学特色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它包括教师的仪表、语言、教学方式和方法等与众不同之处。

它是教师的一种长期修养、一种扎实功底水到渠成的自然表现。

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生动形象而富有吸引力,抑扬顿挫而富有感召力是一种特色;沉稳、不急不躁是一种特色;周到细致、条理清晰是一种特色;……特色体现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是对这一环节的富有个性的优化处理。

教学特色的形成需要一个逐步形成发展的过程,模课、磨课、悟课构成了这一过程的三部曲。

一、模课——在学习中起步所谓“模课”就是向优秀教师学习,模仿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技巧等。

在教师(特别是新教师)的备课中,模仿是十分必要的,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吸收他人精华,不断地锤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如果故步自封,闭门造车,孤芳自赏,夜郎自大则必然妨碍自身发展,或向着歧路发展,难以容入教学大潮之中。

多听、多看是模仿的基本方法,其主要途径有:模仿优秀教案的“精妙之处”;看优质课光盘或录像,模仿优质课对教学各环节的把握;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处理教材、驾驭课堂。

但模仿不等于“全盘照收”,更不能“拿着别人的教案去上课”。

而应当结合实际的教情与学情对别人的优秀教案或者优质课重新进行组织、整合与创新,借鉴吸收别人的养分,融入自己个人的智慧与独到的见解,达到“借智补智,借力使力”的目的。

模课要从宏观去把握,就是教师要重点思考别人的教案(或优质课)是怎样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我今后应如何去做,从而反思自己备课的程序,把握备课的切入口。

学会模课是教师逐步走向成熟的最初也是最基本的一环,但是,教师千万不能“痴迷”于模仿,那样会导致思维“僵化”,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就无从谈起了。

更何况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他们长期研究教学的成长背景的积淀,是无法“模仿”的,正如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曾经对他的学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二、磨课——在行动中磨炼“磨课”一般由执教教师提供教学案例,教师集体围绕案例不断地切磋、商讨、设计、实践、反思、修改、再设计、再实践、再总结以致循环往复、不断飞跃。

通常情况下“磨课”会出现在“公开课、优质课”教学的准备中,通常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基础层面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方式。

通过执教教师教学行为分析,探讨教师在教学目标上是否具有明确的发展取向和发展价值;探讨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如何在关注学科基础性的同时关注学生经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上如何关注学生主动参与,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以及如何加强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综合研究。

借助问题探讨,提升教师素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提高层面的,用于指导具体过程和操作方式的设计思想、教育理念。

通过对教学案例的评课,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挖掘其中真正优秀的教学思想使其得以移植,明晰教学思想与教学技艺的最佳融合点和可操作性,使其得以借鉴,彰显执教者的亮点(这些亮点可以是某一个细节的处理、某一个环节的设计、某一个方法的尝试)使其得以提升和发展,达到教师群体共同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专业知识和内在素养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