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应激性溃疡英文名:stress ulcer缩写:SU别名:急性消化性溃疡;出血性胃炎;急性出血性胃炎;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炎;应激性胃炎ICD号:K31.8分类:消化科概述:应激性溃疡泛指休克、创伤、手术后和严重全身性感染时发生的急性胃炎,多伴有出血症状。
由于目前对此病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有了较多的了解,在外界非特异性的突发强烈刺激下,机体各系统本能地做出功能上和结构上的剧烈反应,牵涉到神经、体液和诸多炎性介质以及细胞因子的介入问题,采用应激性一词,可能准确地概括病因的含义。
目前的看法是,无临床表现,仅内镜发现有胃黏膜表浅性损害,称之为应激性糜烂(erosion)。
如合并出血则称之为应激性溃疡(SU),但并非所有的SU都合并出血。
烧伤和颅脑损伤引起的SU仍可分别称之为Curling溃疡和Cushing溃疡。
流行病学:SU的发病率近年来有增高的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重症监护的加强,生命器官的有效支持,以及抗感染药物的更新,使不少病人免于死亡,但无疑迁延了危重期,从而增加了发生SU的机会。
因为有些无症状的黏膜糜烂只能通过内镜才能发现,而临床上需要处理的是有出血症状的SU,况且SU又不一定都发生出血,所以所能统计到的发病率显然要低于实际发病率。
黄莚庭等曾对9例烧伤病人做过内镜检查,在烧伤面积大于30%的9例中,有8例在烧伤后1个月内出现急性胃黏膜病变,其中3例为糜烂,5例为溃疡,但只有1例有短暂的大便潜血阳性,亦即如果不进行内镜检查,只1例病人可考虑SU的诊断。
目前文献所报道的多指有出血症状的C D D C D D C D D C DDSU。
Fogelman (1968)报道1500例住院的溃疡病患者,88例为SU,占5.8%,其中30例为大手术后,20例为创伤后,其余为其他原因。
Brooks(1985)收集6篇文献的上消化道出血1081例,528例(48.8%)为良性溃疡出血,其中174例(32.9%)为胃黏膜病变出血,其余为慢性消化性溃疡出血。
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外科统计1982年前23年间确诊的SU15例,平均每年不到1例,1983年后5年间确诊27例,每年超过5例。
1988~1994年已有20例。
由于ICU的监护技术和设备的在不断提高与完善,将有更多的危重病人获得生存的机会,所以从防治的角度来看,SU仍是个重要课题,而且绝非少见。
病因: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原因主要有:1.严重创伤 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的创伤有: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颅内疾病、脑外伤、腹部手术等。
2.长时间低血压 如休克、慢性肾功能衰竭、多器官衰竭等。
3.药物使用 如抗癌药物和类固醇激素治疗后,阿司匹林、消炎痛等的长时间使用。
4.其他因素 如胃酸、缺血及胃黏膜屏障的破坏等。
发病机制:1.发病机制 SU是一种急性胃溃疡,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和SU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SU有其本身的发病特点。
Szabo(1984)提出的溃疡病三角,比较清楚地说明胃消化性溃疡发生的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图1)。
C D D C D D C D D C DD(1)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胃是应激状态下最为敏感的器官,情绪可抑制胃酸分泌和胃蠕动,紧张和焦虑可引起胃黏膜糜烂,早已由冷束缚动物实验证明。
将大鼠绑扎在木板上或放置于与其体积相同的铁网笼子内,约束其活动,然后放入4℃的冰箱内,或将大鼠颈胸以下浸入冷水中,2h 后胃黏膜即出现糜烂及出血,实验还发现冷束缚后,血清胃泌素水平升高,可能和迷走神经兴奋有关。
中枢神经系统直接影响的胃酸分泌和胃动力,有三条途径下达冲动,即下丘脑前部-迷走神经系统、下丘脑后部-交感神经系统、下丘脑后部-垂体-肾上腺系统,在应激时,是否通过一条,或一条以上的途径,尚不很清楚。
(2)胃黏膜屏障的损伤:对SU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病原因,也可以说是发病的必要条件。
胃黏膜是功能十分复杂的组织结构,在黏膜表面遍布为数众多的胃小凹,每个小凹内又有许多细颈瓶状胃腺的开口,胃腺的腺上皮由几种不同功能的细胞参杂组成。
壁细胞分泌胃酸,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靠近瓶颈部的杯状细胞分泌黏液。
在小凹与小凹之间为表层上皮细胞,这种细胞内富含碳酸酐酶,能产生HCO 3-,虽然其分泌量只C D D C D D C D D C DD有H +的5%~10%。
但其基础分泌率为300~400μmol/h,所以胃黏膜同时存在泌酸和抗酸的机制以起到自家保护的作用。
胃黏膜分泌的胃酸-胃蛋白酶是高效能的消化液,在胃酸达到最高浓度时,黏膜内外的H +梯度可相差1000万倍,如根据物理学的半透膜原理,H +必然大量扩散至黏膜内,为了充分发挥HCO 3-的作用,就必须借助黏液的功能。
胃黏膜表面覆盖的黏液为浓度30~50mg/ml的糖蛋白胶体,厚度为0.5mm,其本身并不足以防止H +的渗透,但可以使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的HC03-得以在黏液中集聚,不致流失,缓慢地向胃腔扩散,成为防止H +逆行侵袭的有效缓冲层(图2)。
此外,当胃酸增高时,除了HCO 3-持续分泌以外,还可出现碱潮(alkaline tide),以维持平衡。
黏膜表面的黏液逐渐被胃酸和蛋白酶降解,而又不断有新的黏液分泌补充。
另外胃表面上皮细胞内,胃小凹基底的新生上皮细胞移行至黏膜表面进行更新,得每3天置换1次。
上皮细胞的种种功能活动是个耗能过程,保证其功能的必要条件是胃黏膜血流。
胃壁血循环很丰富,浆膜的血管经肌层穿支至黏膜下层,在此层内有少量的动静脉交通支,动脉和静脉分出小动脉和小静脉,经过一个很薄的黏膜肌层(muscularis mucosa),在此层内小动脉分支为后小动脉,随之经前毛细血管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却进入黏C D D C D D C D D C DD膜层成为毛细血管,经同层次的静脉回流(图3)。
任何影响胃壁血流的因素都会对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功能产生影响,削弱胃黏膜屏障。
大手术、严重创伤、全身性感染等应激状态,特别是休克引起的低血流灌注,均能减少胃壁的血流,发生SU。
(3)胃酸和H +的作用:胃酸和H +一直被认为是溃疡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胃酸增多显然能加重胃黏膜防卫系统的负荷,但SU时胃酸一般不高,甚至减少,尽管如此,仍不能否定H +在SU发病中的作用。
由于胃黏膜屏障受损,H +浓度虽不高,仍可逆行扩散,出现胃壁内酸化。
正常胃壁内pH高于7.2,如降至6.5以下,则可产生急性胃黏膜损害。
H +可促使组织胺释放,刺激胆碱能神经,造成胃酸和蛋白酶的分泌增多,还可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阻滞黏膜表面上皮细胞HCO 3-的产生,同时因胃壁血流减少,又不能将扩散至胃壁内的H +及时清除,种种因素均可导致SU的发生。
持续性酸中毒未能纠正,也可使胃壁pH下降,对SU 的发生不无影响。
(4)代谢产物的影响:胃黏膜各种细胞,特别是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的频C D D C D D C D D C DD繁更新,使得膜磷脂的代谢产物—花生四烯酸增多,做为底物在环加氧酶的催化下合成前列腺素,其中产量较多的PGl 2和PGE 2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PGl 2可抑制胃酸的分泌,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增加黏膜HCO 3-和黏液的分泌,防止H+逆行扩散。
PGE 2扩张血管,对改善胃黏膜血循环的作用尤为明显。
在胃黏膜中,PGl 2的含量要较PGE 2多10倍以上。
由于前列腺素的保护作用,称之为PG-介导防卫系统。
阿司匹林和酒精之所以能诱发急性胃黏膜病变,就是由于它们可严重阻止PG 的合成。
动物实验先给动物喂食PGE 2,再给予阿司匹林,可以防止SU的发生。
在应激状态下,特别是胃黏膜缺血和缺氧的情况下,PG产生减少,而且还会出现其他一些炎性介质的失控,比如在环加氧酶作用减,PG产生减少的同时,由于5-脂加氧酶作用的加强,花生四烯酸转而代谢为白三烯和血小板激活因子(PAF)。
白三烯是一种收缩血管物质,PAF有聚集血小板的作用,这些介质的产生更加重了胃黏膜缺血和缺血性损害。
另外胃黏膜下的肥大细胞(MC)也可产生一些介质,MC是疏松结缔组织中很常见的细胞,多沿小血管分布,是一种对外界刺激十分敏感的组织反应细胞,在人体与外界抗原接触机会最多的部位,如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MC的数量特别。
胃黏膜下有为数众多的MC,受到应激和缺血等刺激可产生“脱粒”,释放组织胺、粒细胞趋化因子、肝素、白三烯、PAF等,其中很多活性物质均可促使SU的发生,比如组织胺能扩张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小动脉,但收缩黏膜的毛细血管,致使胃黏膜下充血,而使黏膜缺血。
组织胺还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黏膜下血管通透性。
肝素能抑制上皮细胞DNA多聚酶的活性,妨碍上皮细胞的更新。
动物实验也证明电刺激迷走神经可出现肥大细胞的“脱粒”。
黏膜缺血的后果是毛细血管内C D D C D D C D D C DD皮细胞产生毒性氧代谢产物,如NO(内皮细胞衍生松弛因子EDRF)是强烈的血管扩张物质,导致微循环完全停滞,使黏膜损害成为不可逆性。
(5)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自1983年从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的胃黏膜上培养出Hp 以后,它和溃疡病及胃炎的关系一直引起人们的兴趣。
Hp 可产生强活性的尿毒酶,使胃黏膜上皮表面的尿素快速分解,产生NH 3。
虽NH 3为弱碱性,但Hp 能产生使粘多糖聚合物分解的酶,破坏覆盖黏膜表面的黏液层。
此外还能产生过氧化氢酶、磷脂酶、蛋白水解酶等均可损伤上皮细胞。
据报道十二指肠溃疡病人Hp 的检出率为85%,胃溃疡病人为53%,但Hp 是造成溃疡病的病原菌还是溃疡发生后的并存菌还难以确定。
现认为Hp 可造成急性胃炎,但很少产生急性溃疡,也不会引起显性出血。
(6)胆盐的作用:不少腹部大手术后常有网膜功能丧失,或者是器质性,如胃次全切除术后的重建成胆肠间的短路,或者是功能性,如胃肠道淤张,越是术后恢复不顺利的病人,这种消化液逆流的现象越容易发生,常常是器质性和功能性原因均存在。
胆盐对胃黏膜的作用不容忽视,胆盐被认为是除阿司匹林和酒精以外造成胃黏膜损害排行第3位的物质。
胆盐可降低胃黏膜损害排行第3位的物质。
胆盐可降低胃黏膜的电位差,增加胃黏膜的通透性,使阳离子如H +、Na +等容易穿透黏膜而扩散。
胆盐对黏膜上皮细胞膜的脂质有溶解作用,可损伤胃黏膜。
动物实验证明牛磺胆酸可抑制离体胃黏膜的分泌,还可抑制黏膜上皮细胞的ATP酶。
从病因角度来看,外科SU发生常常是综合因素的结果(图4)。
对某些危重患者来说,甚至可以认为SU实际上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在胃(上消化道)的表现。
C D D C D D C D D C DD2.病理生理 根据胃黏膜损害的深度分为糜烂和溃疡。
糜烂指表浅的病变,其深度不越过上皮层的基底膜,而溃疡的基底则越过基底膜至黏膜下,进入肌层,但急性溃疡很少越过肌层,而慢性溃疡则可侵及浆膜下及浆膜(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