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三大玉器系统功能浅析-模板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三大玉器系统功能浅析摘要:玉器是红山文化重要的核心元素之一,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玉器从器型上可分为三大系统:第一,功能类玉器,主要包括镯、环、璧、管、筒、珠、棒、三孔器、章等等;第二,动物类玉器,包括龙、兽、鸟、龟、鳖、蚕、蝈蝈、蝗虫、贝等。
第三,生殖类玉器,包括玉祖和玉贝两种。
红山文化三大系统玉器有着不同的功能。
功能类玉器当是死去的巫沟通天的工具;而动物类玉器当是巫媚神的法器。
镯、环、璧、管、筒、珠等玉器各自有不同的通天功能;各种动物类玉器体现了对动物神的敬畏和崇拜;生殖类玉器是巫祭祖的祭祀之物。
通天、媚神、祭祖是牛河梁玉器系统的三大功能,它反应了红山文化是以通天、媚神、祭祖为根本属性的神本社会。
关键词: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功能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XX)01-0018-04 在牛河梁遗址N2、N3、N5和N16四个地点共有42座墓随葬玉器,占墓葬总数的%,包括地层所出,共出土玉器183件。
其中N2的25座墓中出土玉器98件,占四个地点全部出土玉器的%;属于下层积石冢的10座墓中,有3座墓各出1件玉器,其余都属于上层积石冢。
N3的3座墓出土玉器9件,都为上层积石家墓葬。
N5的5座墓中出土玉器23件。
属于下层积石冢的3座墓中,只有1座墓随葬玉器,共1件,其余都属于上层积石冢。
Nl6的9座墓中出土玉器53件。
该地点早于上层积石冢的4座墓中,有3座墓随葬玉器,其余6座玉器随葬墓都属于上层积石冢。
一、牛河梁三大玉器系统牛河梁遗址积石冢墓葬随葬玉器数量不多,但讲究造型。
依据器型特征可分为功能类、动物类和生殖类三大系统。
(一)功能类玉器系统功能类玉器系统主要特点是几何特征明显,有圆而中空的孔壁;这种圆而中空的孔不同于对穿的孔,并非为缝系而作。
功能类玉器系统依造型可分为A、B、C、D四型:即A型玉筒、B型玉璧、C型玉镯(环)、D型玉管(珠)。
另有玉三孔器,虽然双首为人面或兽面,但由于突出圆而中空的三个孔和三联璧相似,所以应属于功能类玉器(图1)。
A型玉筒18件,下层积石冢出土3件(N2Z4M8,M9,M16),采集3件。
从出土位置看为8例置于头下,8例置于腰侧或手部以下,N2Z1 M25cN2Z4M15各出土2件,均为一件枕于头下,另一件置于腰侧。
位置在头部的,有5例为长面在上。
B型玉璧30件,N5,N16地层各出土1件。
其中单璧27件,联璧5件。
单璧有圆形7件,方形2件,其余18件为方圆形。
玉璧一般均内外缘磨薄似刃,中部鼓起,璧端常钻单孔或对称双孔,未见有璧缘平齐、璧面平整的玉璧。
多数玉璧为方圆形或方形圆角式,且多有钻孔,与各地常见的璧面平整的正圆形璧有较大差异。
联璧在牛河梁遗址出土有一定数量,第二地点Zl M21出2件双联璧,第五地点地层出土双联璧1件,第十六地点M1出双联璧和三联璧各1件,牛河梁遗址区内还征集到1件双联璧,共6件。
C型玉镯(环)共56件。
17座墓共出土玉镯23件,其中6座墓各出2件,其余为单件,都为正圆形。
根据出土情况分析,镯有套于手腕的实例,有男性单镯套于右腕,女性双腕各套一镯的规律。
19座墓共出玉环33件,其中7座墓各出2件,1座墓出3件,其余为单件。
环体小于镯,多成对出现。
镯、环共出的墓4座。
镯与环型制简单,无纹饰,大都为无瑕疵的籽料。
D型玉管(珠),4座墓共出土5件,另有N2地层所出2件,共7件。
个体较大,端的平面多呈方圆形,端面常磨出凹面,束腰,如椎骨。
N2Z1M21, N3M7玉珠都单独出于胸前的正中。
此外,玉三孔器共出土2件,都呈圆雕的三环式,器的两端有装饰,一件为人首形,一件为兽首形,底边有内收变窄并穿孔的桦,推测为复合器,N2Z1M17所出三孔器压于头下。
(二)动物类玉器系统动物类玉器系统主要特点是没有圆而中空的圆孔,仅有用于缝系、对穿的双孔,动物形特征明显,包括A、B、C、D四型:即A型玉兽、B型玉鸟、C 型玉龟(鳖)、D型玉蝗(蝈蝈),共29件。
牛河梁遗址有一类玉被称为勾云形玉器因动物形特征较为明显,且无中空的圆孔,显然不属于功能类玉器,故根据造型特点归入动物类玉器。
A型玉兽共10件。
2座墓中出土玉龙3件。
以头部突出和如环似i的身体为特点。
N2Zl M4所出2件,置于胸部,左右相背而置,头部朝下。
2座墓出土兽面玉器。
N2Z1M21:14玉兽,薄片状成形,置于腹部,下部有粗糙面,似插于另一器件的腹部饰件;N2Z1M26:2中部各磨出十分规整的平行线状瓦沟纹。
带齿动物面纹玉饰共5件,板状,以勾为主要组成元素,以形体与造型轮廓走向相一致的瓦沟纹为主要装饰,背面有钻隧孔,竖置,背面朝上。
B型玉鸟共5件。
3座墓各出土玉鸟1件,N2Z4地层出土1件,另有龙凤玉佩1件。
N2Z1M17为凤首,缘端内勾,原型为鹰、鹰目为臣字眼。
N16M4所出玉凤为已知鸟形玉器中最大的一件。
此件原型也应为鹰类,出土时枕于头下,正面朝上,当是在放置墓主人前先下葬的。
N16M2和N2Z4地层所出玉鸟,都只见鸟的体形,余都简化,为展翅飞翔状,这是红山文化玉鸟最常见的形制。
龙凤玉佩出于N2Z1M23,片状,但较一般的板状玉器为厚,呈白间淡灰色。
龙、凤都为侧面,龙横置,凤竖置,都突出头部,简化身尾。
凤的冠、目、咏,龙的角、目、鼻、嘴都有清楚交代且予神化。
各自蜷曲的身尾甚短,两相对靠。
鸟喙勾云形玉鸟5件,板状,以瓦沟纹为主要装饰,背面有钻孔,N2Z1M27出土一件鸟喙勾云形玉器,位置在左肩上部的头部左侧,其余都在胸部右侧,竖置,背面朝上。
N2Z1M24:3横置于腹部。
C型玉龟(鳖)共4件。
其中玉龟1件,出于N2Z1M21。
龟为龟壳,龟背高低起伏的棱脊,延至裙边的数十条隔而不断有整体感的龟背纹以及简化的首尾符号将龟鳖的主要特征突显出来。
玉鳖3件,出于2座墓中。
一为N5Z1M1,共2件,在左右手的位置各1件,当握于手中;另一件鳖出土于N16西侧早于上层积石家的地层中。
双鳖纹极浅而传神的口目,伸缩有度的头颈和四肢,雄雌性在体形和细部的区分。
D型玉蝗(蝈蝈)共2件。
蝈蝈1件,NSZ2M9:1,青绿色,圆雕。
精工雕刻出头部、面部的眼、嘴a、双翅和下弯的腹部。
身体部分仅勾勒出轮廓,腹下前部对钻一个穿孔。
长厘米。
蝗1件,N16Z1①:47,淡绿色,器体圆雕,略呈长方形,体躯分成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呈长方形,上窄下宽,用多重阴线将上部复眼与下部口器分开,口器较粗壮;胸部较短,背部用凹槽状宽线与翅膀分界,胸下用阴刻线表示两对前腿;腹部细长,用宽沟槽短线表现四道腹节,腹尾圆尖,略呈下垂状;翅膀前翅叠压后翅,前翅狭窄而后翅较宽,作振翅欲飞状,上部正中用一道沟槽将翅膀对分左右。
位于头、胸之间的沟槽深,内对穿一圆孔,管钻而成,通体抛光。
长厘米。
(三)生殖类玉器见于牛河梁遗址发掘报告的生殖类玉器共有4件,是三大玉器系统出土最少的一类,且主要见于第二地点一号冢和第五地点。
生殖类玉器既没有功能类玉器圆而中空的孔,也没有动物类玉器的造型特点;从外形上看和男女两性生殖器官形制相似。
主要有A、B两型:即A型玉祖和B型玉贝。
A型,玉祖一件,N5SCZ1:3玉质为白色,头部长圆鼓,头断面磨平,腰间阴刻四道弦纹,尾端断面平,长厘米。
B型,玉贝三件:N2Z1C:3、4、5均白色玉质,扁平体,正面正中有一竖向凹槽,槽两侧刻画多道平行线,上面磨出一小台面。
二、三大玉器系统的功能分析根据造型分析,牛河梁遗址三大玉器系统的功能应有所不同。
功能类玉器造型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外观几何造型。
无论是玉筒、玉璧、玉镯、玉环、玉珠、还是玉管都呈现几何造型,或圆形、或圆柱形。
其二,内孔圆而中空。
玉璧无论是单璧还是联璧都圆而中空,中间厚而边缘薄,且大多有用于穿系的单孔或双孔。
薄边缘应象征地,而厚的中孔应该代表通天之路,这也恰好印证了很多玉璧外方内圆的造型。
这种外方内圆的玉璧应是玉琮的祖型。
此外,从对穿小孔的磨痕分析,小孔当是用于穿系的,而大的圆孔应是用于沟通天地的,即“苍璧礼天、黄琮礼地”。
如果说玉璧是巫实现通天的通道,那么玉镯、玉珠、玉管、玉环使得巫具备了通天的资质,具有身份认证功能。
动物类玉器主要出土于牛河梁N2Z1、N5Z1和N16三个地点的25座墓葬中,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背部有用于穿绳系戴的穿孔,孔数量不一,最多的有8孔,两两相对,应是缝系在衣物上的。
二是以猛禽、猛兽、龟鳖三型为主。
“可以推断,红山文化动物造型的玉器是供某些特殊人物佩挂用的,不是出自装饰的目的而制作的,其真正的动因应是作为崇拜、供奉的各种灵物精心雕琢而成的。
”是牛河梁遗址居民通天祭祖时媚神的产物。
生殖类玉器因缺乏地层关系和出土位置无法划入具体单位分析,但从器物造型上分析,无疑是红山文化生殖崇拜的实证。
N5SCZ1:3玉祖头部长圆鼓,颈部阴刻四道弦纹,是比较写实的男性生殖器官。
而N2Z1C:3、4、5玉贝正面正中有一竖向凹槽,槽两侧刻画多道平行线,是比较写实的女性生殖器官。
生殖崇拜是本地区的传统,也是祖先崇拜的起点。
牛河梁遗址采集的玉祖和玉贝是红山文化晚期居民祭祖的实证,当具有祭祖的功能。
从玉器出土位置观察,牛河梁遗址墓葬随葬玉器有着一定的规律性。
以N2Z1M25、N2Z1M21、N3M3、N3N7、N5Z1M1、N5Z2M2、N16M1和N16M4为例。
N2Z1M25墓主女性,共出土七件玉器:玉筒2件出于墓主颈部一件、右腹部一件;玉镯2件出于左右腕部各一件;玉珠2件出于颅骨右侧和颈部各一件;玉管1件出于右胸部。
N2Z1M21墓主男性,共出土二十件玉器:玉兽1件出于墓主腹部,陈放平正;玉筒1件横置于墓主头顶部;玉龟1件置于左胸部;勾云形玉1件陈放于左肩上部;玉管1件置于右肩角处;玉珠1件于上腹部,玉镯1件于右腕部。
单璧10件于人骨下从头至脚,双联璧2件置于右肩部。
N3M3墓主女性,随葬玉器4件,璧1件于头骨左侧;环1件置于右肱骨上;镯两件左右腕部各1件。
N3N7墓主男性,随葬玉器3件,玉筒置于人头骨后部,镯1件置于右腕部,玉珠1件于人骨右胸部。
N5Z1M1墓主男性,共出土七件玉器:璧2件置于头部两侧;玉箍1件和勾云形玉1件同出于胸部;镯1件于右腕部;鳖2件置于左右手部位。
N5Z2M2墓主性别不明,随葬玉器3件,镯2件左右手腕各一,坠饰一件出于颈部。
N16M1男性墓葬,共出土五件玉器:玉璧1件出土在人下颌骨左侧;双联璧1件出土在人下颌骨右侧;三联璧1件出土于胸右侧;环2件出土于骨盆外右侧,叠压为一对。
N16M4墓主男性,共出土八件玉器:玉凤1件横置于头骨下;玉筒1件位于右胸部;镯1件于右腕部;玉人1件在左盆骨外侧,顺放;环2件在盆骨上,绿松石坠饰2件于双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