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酸及其性质第二课时(硫酸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硫酸的物理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方法(3)掌握硫酸的化学性质及酸的共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认识浓硫酸,总结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通过活动与探究掌握硫酸的化学性质及酸的共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
(2)强化实验及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活动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问题驱动。
四、实验用品浓硫酸、稀硫酸、紫色石蕊、无色酚酞、镁、锌、铁、铜、生锈的铁钉、碳酸钠、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
试管、镊子、药匙。
五、教学思路首先展示浓硫酸,通过观察和阅读标签,熟识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继而引领学生进入探究酸化学性质的学习情境中来。
趁热打铁,以实验探究为主导,探究硫酸的化学性质。
最后由学生小结、教师补充,全面总结酸的化学性质。
六、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回顾。
【学生】积极思考,回忆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教师】同学们都回答的很好。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硫酸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解读探究我这里有一瓶浓硫酸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找学生阅读标签上的内容,总结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实验探究1向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稀硫酸,分别向试管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
结论1:稀硫酸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使无色酚酞不变色实验探究2分别向盛有镁条、锌粒,铁条和铜片的试管加入2~3mL稀硫酸,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结论2:活泼金属+稀硫酸→盐+H2↑实验3、向盛有生锈的铁钉的试管加入2~3mL稀硫酸,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结论3:金属氧化物+稀硫酸→盐+H2O实验探究4向盛有碳酸钠粉末(Na2CO3)的试管加入2~3mL稀硫酸,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结论4:盐+稀硫酸→新盐+新酸【小结】通过上述的探究,请总结酸的化学性质。
1、和指示剂作用酸溶液使紫色石蕊变红,使无色酚酞不变色2、和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和另一种金属的化合物3、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和另一种金属的化合物【问题】请同学们回忆,酸如盐酸、硫酸等,除上述反应外,还能和什么物质反应?【分析并小结】酸的化学性质4、和金属的化合物反应。
如:Na2CO3 + 2HCl = 2NaCl + CO2↑+ H2ONa2CO3 + H2SO4 = Na2SO4 + CO2↑+ H2OCaCO3 + 2HCl = CaCl2 + CO2↑+ H2OBaCl2 + H2SO4 = BaSO4↓ + 2HClAgNO3+ HCl = AgCl↓ + HNO3【教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现有两支试管,分别盛有稀盐酸和稀硫酸,请设计实验鉴别二者。
分析:方法一,分别加入少量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稀硫酸,无变化的则是稀盐酸;方法二,分别加入少量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则是稀盐酸,无变化的则是稀硫酸。
【课堂小结】本节课重点学习了酸的化学性质,知道了酸溶液可以与指示剂作用,酸能和活泼金属反应,也能和金属氧化物反应。
同时也认识到盐酸和硫酸与一些金属化合物的反应。
这部分的内容很重要,请同学们在课后一定要好好复习复习。
今天虽然学习了酸的不少化学性质,但是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化学性质我们没有讲到,那就是和碱的反应,这部分太重要了,以至于我们本节课没有时间来讨论它,而在课题2,花一个课题的时间重点讨论它。
(三)课堂练习,巩固提高有关酸的化学性质的练习。
七、板书设计一、酸的化学性质1、和指示剂作用酸溶液使紫色石蕊变红,使无色酚酞不变色2、和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和另一种金属的化合物3、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和另一种金属的化合物4、和金属的化合物反应5、八、作业布置《基础训练》有关练习。
九、教学反思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我校九年级学生,学生总体情况:思维比较活跃,班级纪律好,且集体荣誉感强,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以下一些知识:1、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2、盐酸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3、复分解反应4、盐的概念这些都是与酸有关的内容,因此对酸有了一定的认识,只是对硫酸的化学性质本质还不是很清楚,通过硫酸的学习,因此形成疑问:为什么酸的性质具有相似性?而本节课要就是由现象→本质,归纳出酸的性质。
效果分析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和探索的主阵地,更是创新发展的主渠道。
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各方面的价值,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倡导学生自主、协作、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和情感体验。
我不再以讲授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实物标签自己观察总结,这让学生感到知识是他自己学到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的,初步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硫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则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体验实验带来的乐趣,他们手脑并用、乐在其中,这种亲身经历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教学活动设计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多数时候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作为“引路人”,我及时恰当地对他们的成功与问题进行评价,这样缩短了老师和学生之间感情的距离,在这样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全体学生都没有过重的思想包袱,他们有时窃窃私语,有时群情激昂,积极主动地在老师设计的活动中探究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参与、协作、创新等能力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
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探究,所以我只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认识反应的微观本质,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归纳和提升。
教材分析(一)版本:《化学》九年级下册(二)教材所处地位:本节课内容处于第七单元《第一节酸及其性质》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盐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内容,本堂课主要是学习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及稀硫酸的化学性质,从而总结出酸共性。
在酸的化学性质中,酸与指示剂作用——应用性知识酸与活泼金属反应——复习性知识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新知识《酸及其性质》是在学生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综合以上分析,《酸及其性质》在教材中所处地位是非常特殊和重要的。
习题1.稀盐酸和稀硫酸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是( )A.都能与指示剂作用B.都能解离出酸根离子C.都能解离出氢离子D.都含有氢元素2.下列关于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性质说法错误的是( )A.浓硫酸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B.浓硫酸与水混合时溶液温度迅速升高C.浓硫酸因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而被装入干燥器中使用D.浓硫酸腐蚀衣物和皮肤是物理变化3.实验桌上有未贴标签的稀盐酸和稀硫酸溶液,请你通过实验验证后给它们贴上标签。
(描述实验过程)4.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100 g某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恰好与13 g锌完全反应。
请计算:(1)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是________g。
(2)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课后反思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化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因此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和探索的主阵地,更是创新发展的主渠道。
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各方面的价值,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倡导学生自主、协作、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和情感体验。
如:在讲解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时,我不再以讲授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实物标签自己观察总结,这让学生感到知识是他自己学到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的,初步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硫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则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体验实验带来的乐趣,他们手脑并用、乐在其中,这种亲身经历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教学活动设计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多数时候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作为“引路人”,我及时恰当地对他们的成功与问题进行评价,这样缩短了老师和学生之间感情的距离,在这样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全体学生都没有过重的思想包袱,他们有时窃窃私语,有时群情激昂,积极主动地在老师设计的活动中探究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参与、协作、创新等能力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
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我没有刻意地加以修饰,华而不实、多而无用的课件不会对教学有任何的帮助。
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探究,所以我只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认识反应的微观本质,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归纳和提升。
课标分析知识与能力:1、了解酸的化学性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3、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比较、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情感与态度:1、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