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第一部分:读书摘抄重刊序言1.我并不认识教师的任务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0.3633知的领域进军。

作为教师就得带个头,至于攻关的结果是否获得了可靠的知识,那是另一个问题。

2.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乡土本色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们不妨先注意那些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中国土字却用得好。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中国乡土社会讲究落叶归根,因为土搬不动,长久形成的依赖性和不流动性。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大旱洪水,连年兵荒,可以使一部分农民背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社会的流动也是微乎其微的。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1.小农经营,耕种面积小,住宅和农田不会距离太远。

很多后院就是农田。

2.需要水利的地方,人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方便。

3.为了安全,人多容易保卫。

4.土地平等继承制度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

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乡土社会,每个孩子都是在别人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中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

孔子《论语》里“孝”的理解,孝即心安,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了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于乡土社会的礼俗来应付的。

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文字下乡乡下人的知识问题和智力问题。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中是“愚”?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鸣笛的声音,东躲不是,西避也不是,一时慌乱。

而司机师傅探出头喷一句:笨蛋,骑个车都不会。

而让城里人在乡村里赶猪、放牛,城里人也肯定不会其中的门道。

乡下孩子在教室认字认不过教授的孩子,和教授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蚂蚱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

文字的怎么产生的?记号-文字-附着的意义差序格局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

说起私,我就想起“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

谁也不敢否定这俗语是多少中国人的信条。

其实抱有这种态度是并不是乡下人,所谓城里人,何尝不是呢?扫清自己门前雪的还是算了不起的有公德的人。

从这些是上来说,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是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病。

现在已经成了外国舆论一致攻击我们的把柄。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食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

在团体里的有一定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

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

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我们攀的是关系、交情。

为什么中国人是以私而非公为出发点呢?儒家的人伦,伦即秩序、条理。

儒家体系里最核心的理念便是差序格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欲其身。

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差序格局里,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因此,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是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

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该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

它包括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制裁。

从社会观来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延。

男女有别1.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是阿波罗式的,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

一种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创造过程,不断改变。

2.我所知道的乡下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

出了门,各做各的,妇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里带孩子。

工做完了,男人们也不常留在家,男人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

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

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人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

第二部分:读后感看懂乡土,读懂中国——《乡土中国》感悟笔记在众多推荐的书目中我选择了这本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在高中时期曾在课外阅读中了解过费孝通先生的生平事迹,所以也借这次机会读到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看过这本书后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解除了心中的一些困惑。

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家,更是我国这两门学科的奠基人,他也曾在80年代考察过我的家乡“黄河三角洲”,这也更加重了我的阅读兴趣和期待感。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西南联大任教时创作的。

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是一本研究中国农村的的作品,但正如费孝通先生的在书的开篇部分所写的“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所以这本书更是一本了解中国基层社会文化社会结构的书籍。

读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哪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往何处?我想这三问对于一个民族同样适用。

《乡土中国》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我们这个民族,了解我们的文化根源都有一定的思考。

当然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现代社会关系的来临,书中所提到的那种中国乡土性的关系也渐渐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远去。

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来源与特点。

在《乡土中国》的前两章中费先生论述了,中国社会乡土性的成因。

书中提到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这也是乡土中国的一大特性。

因为农业依附于土地,进而形成聚居的村落,乡村形成之后人没大多依附于土地生存,进而固守土地。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作,世代传家。

农民固守土地,终其一生,很少离开。

所谓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在农业聚落,即乡村形成之后,由于人口缺乏流动性,农村生活具有很强的地方性,熟悉的人,熟悉的土地,熟悉的生活方式,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

在这种强烈的“熟悉性”下,乡土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交流并不是基于“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规范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这样的一个熟人社会中,一切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因为“熟悉”进而形成了约定俗成,不少人所提到的“熟人社会”的形成也是这个道理。

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

马克思曾说过人是社会化的动物。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把中国人的关系描述为:“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

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

在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中讲到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根据自己出发,以自己为中心根据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等因素向外扩展,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也是相互交错重叠,并且根据中心势力越强关系层次网络也相应更大。

在书中费孝通先生将差序格局与西方的团体格局做对比,后者更强调个人在团体中的作用后者讲求平等观念和宪法观念,界限分明的是团体,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团体亦不能侵犯个人的权利。

团体格局体现为很强的组织性,差序格局表现出很大的分散性。

“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限从来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

”由此也能思考我国较西方缺失平等自由权利观念差异的原因。

乡土中国的礼俗性。

乡土中国是一个礼俗性的社会,由于我们的乡土社会是传统的农业性社会,在农业社会小农经济的生产活动中,基本能满足自给自足的生活所以整个农业社会具有封闭性的特点。

正如书中提到的:“乡土社会只是四季的转化,而不是时代的变更。

”所以乡土社会下生活的人们更加信赖前人所留下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所谓的遵循传统。

这种遵循流传下来的传统自然包含“礼”。

也正如费先生所说的:人们出于内心的服膺以传统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所以,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乡土中国》与当今社会。

在《乡土中国》所描述下的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受制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我国随着城镇化城市化的到来,地缘关系逐渐淡化。

而且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和出生率逐年的降低,血缘关系也日益淡化。

所以正如《乡土中国》费先生所说的观点,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性正在逐步的瓦解。

但在我看来这种瓦解首当其冲的便是“礼”的丢失,如今的中国社会处于新旧之间的过渡状态,如何在城市化社会或者城镇化社会中寻找到新的社会秩序值得我们期待。

乡土社会关系的表面上看似淡化,但这种文化基因早已根植于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所以说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今乃至未来仍会受乡土社会文化的影响。

在读《乡土中国》时我联想最多的还是如何将现如今的乡村振兴战略、扶贫攻坚如何从这本书中有所收获。

我也相信这本书对于这两项国家战略有很深刻的意义,正如书中第二章所说的文字下乡,乡村的“土”不是说人民智力水平落后而是缺少经验和视野。

只有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乡土中国,便会知晓我们要去往何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