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单采血小板过程的管理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过程的关键环节,以达到采血小板过程的全方位管理。
方法找出单采血小板过程的关键环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单采血小板过程安全有序进行。
结果单采血小板过程的得到有效管理,保证了献血者的安全和血小板产品质量。
结论对单采血小板过程的管理是献血服务质量体系规范实施的体现,有利于临床用血安全。
标签:单采血小板;过程;管理单采血小板是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将献血者的部分血液采集到特殊的无菌管道内,经过体外循环离心后,分离出血小板,再将其余成分回输给献血者。
在单采过程中,献血者离体血量大,捐献时间长,且需要输入大量的抗凝剂,采集后的血小板产品需在(22±2)℃温度下振荡保存,该温度有利于产品内细菌生长与繁殖。
因此,每个采供血机构应加强单采血小板过程中各个关键环节的管理,确保献血者的安全,保证血小板产品的质量与用血安全。
笔者从事成分献血服务工作多年,现将本中心在单采血小板过程管理方面的经验与体会,采取的方法与措施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供同行们参考。
1献血者预约与筛选的管理1.1献血者预约预约献血者时,在《血液管理信息系统》中查询献血者的既往献血记录,核实不处于被暂时或永久屏蔽状态,交代献血前注意事项,如,清淡饮食,适当补充水分,睡眠充足、避免饮酒和疲劳等,把好安全献血第一关。
1.2献血者筛选1.2.1身份核对核对献血者的有效身份证件,防止冒名顶替献血。
再次在《血液管理信息系统》中查询献血者的信息,确认不处于被暂时或永久屏蔽状态。
1.2.2体检要求献血者必须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1],在献血前1w 不得服用阿斯匹林、消炎痛、保太松、布洛芬、维生素E、潘生丁、氨茶碱、青霉素及抗过敏类药物[2]。
女性献血者长期服用螺旋藻类的保健品、避孕药等,采集时血浆呈现绿色,询问应特别注意。
1.2.3静脉筛选查看献血者双手前臂有无新鲜针眼,避免故意隐瞒的短间隔献血。
保持一定的血液流速是保证血小板质量的前提,因此宜选择手背小静脉抽样检测献血前相关筛检项目,保留粗直、充盈饱满、弹性好、较固定的静脉进行单采。
1.2.4血液检测血液检测标本需足量、无凝块、无溶血,检测前充分混匀,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项目检测包括血常规、ALT、HbsAg、脂血等,各项检测结果正常,且血小板计数≥150×109/L,血细胞比容≥0.36。
1.2.5征询确认工作人员确认献血者不存在不适合献血的情形,确认献血者提供的信息真实准确。
献血者根据自身情况自由、自主的决定是否参加献血,并在《无偿献血健康征询表中》签字确认。
2上机过程的管理2.1耗材管道安装2.1.1综合评估献血者的条件,如血管大小、体重,压积,既往有无冲红、血小板聚集等情况,合理安排血细胞分离机与相应的耗材,提高采集效率和质量。
2.1.2 耗材管道实行一人安装,一人核对的原则,保证耗材管道正确安装,避免耗材管道安装错误或不到位而影响或终止采集过程;抗凝剂和生理盐水连接应实行双人核对,确保正确无误,确保献血者的安全。
2.2上机前确认。
2.2.1再次确认献血者身份,是否空腹献血,是否需要上洗手间,是否口服钙剂2~4g等。
2.2.2 确认献血者经过评估合格,符合捐献条件。
2.3参数设置2.3.1正确输入献血者身高、体重、压积、血小板计数等参数,设置合理的采血、回输速度、抗凝剂的比例,结合献血者的献血史,推荐合适的目标产量,知情同意后采集。
2.3.2初次献血者最好选择采集1个治疗量,减少采血时间与循环血量,保证献血者的舒适。
2.3.3对于全血容量低于3500ml的献血者应启动盐水补充程序。
2.4静脉穿刺2.4.1进针区域的皮肤必须无损伤、炎症或畸形。
2.4.2充气止血带的压力采血前保持在80~100mmHg之间(采血过程保持40~50mmHg)[3]。
2.4.3静脉穿刺成功,是保证血小板质量的关键一步,尽量一针见血,采血针固定妥当,防止针头滑动,并将最初的15ml左右的血液流到采样袋后再开始采集,这样明显减少单采血小板的细菌污染[4]。
2.4.4如静脉穿刺不成功,造成二次穿刺时应采取认可的连接设备,连接的新针头与管路耗材上的针头规格相同,使套件保持无菌状态,采集的产品做好特殊标识。
2.5贴标签和留标本2.5.1应对贴标签过程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同一献血者的血袋、标本管、献血记录一一对应,贴签无误[5]。
2.5.2检测结果用于判定血液能否放行的标本只能在献血时同步留取,不得在献血者健康检查时提前留取[6],应从献血者上机的耗材管道采样袋中留取血液筛查标本。
2.5.3如果留样袋中血液凝固或不足量等原因导致留样不合格时,应在采血期间从耗材注射部位多支管接头处留样,确保标本不被稀释,保证标本的代表性。
2.6献血者监护2.6.1做好献血者的心理护理,尽量陪护在献血者身旁。
尤其是初次单采的献血者,应介绍血细胞分离机的原理、采集过程的配合、耗材的使用和处理。
2.6.2定期巡視献血者,查看穿刺针头是否滑脱、移位,穿刺部位是否渗血等异常情况。
根据献血者的身体状态,适时调整采血、回输血流速度。
2.6.3冬天单采室应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为献血者加盖棉被、毛毯,提供暖水袋等,做好保暖工作,有利于减轻血液回输期间的冷刺激反应。
2.6.4在采集15min左右观察血浆颜色和血小板产品的收集情况,之后每20min左右观察血浆和血小板产品,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血小板聚集、冲红、血小板浓度异常等情况。
采用《成分献血服务关键记录》表,由工作人员定时填写巡视时间及内容,是本中心在采集过程中确保血小板产品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2.6.5机器出现报警时,应及时响应、正确处理,给予献血者合理的解释,避免产生紧张情绪。
2.7献血反应2.7.1献血反应以预防为主,应从单采室环境、温湿度,是否空腹、疲劳献血,献血前常规补充钙剂,静脉穿刺一针率,采血、回输速度,抗凝剂的比例,采集监护等方面加以控制,尽量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安全与舒适。
2.7.2单采血小板时,部分献血者会发生献血反应,其中以枸橼酸盐中毒为主[7],要根据其轻重程度,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同时做好记录与跟踪回访,直至献血者恢复正常。
3下机过程的管理3.1结束采集夹闭耗材管道近针头端夹子,拔针后单手回套护针帽。
穿刺部位用弹力绷带、纱布、创可贴压迫止血30min,减少血肿发生,交待献血后注意事项。
3.2 卸载耗材耗材卸载前确认产品袋的夹子已夹闭,避免产品混入红细胞或流出产品袋。
3.3产品处理3.3.1将产品袋中的空气排出,热合产品袋,检查热合口是否整齐、完整,产品随即放入(22±2)℃恒温振荡箱保存。
3.3.2由于任何原因导致耗材的完整性或无菌性破环,产品的保存时间不能超过24h。
3.3.3每月对采集的血小板产品进行抽检,监控目标采集量与实际采集量是否一致。
3.4如产品冲红或聚集,应在产品离心或过滤后重新检测,确认产品的实际数值。
3.5耗材管道处理。
将耗材针头热合后放入弃针杯,防止员工发生职业暴露,耗材管道进行无害化处理。
4仪器设备的管理4.1血细胞分离机、血细胞计数仪、热合机等仪器设备使用前必须做好确认工作,确认达到预期时,方可使用。
4.2使用的仪器必须有正常使用状态的记录和标识,显示校准日期和校准有效期。
4.3血细胞计数仪定期参加全省或全国室间质评,结果应在合格以上。
4.4执行日常维护保养、一级保养和二级保养,确保各类仪器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4.5单采过程使用的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应每年定期强检。
如,血压计、电子秤等。
4.6不宜使用的设备应移出有可能被误用的区域,并有明显的异常状态标识。
5单采环境与消毒的管理5.1单采室应装有空调、动态空气消毒机和新风系统,宽敞明亮,光线充足,保持适宜的温度(18~22℃)和湿度(55%~65%)[8],空气清新洁净、环境干净整洁。
5.2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细菌菌落总数分别控制在≤500cfu/m3、≤10cfu/m3、≤10cfu/m3[9]。
5.3静脉穿刺部位采用2%碘酒消毒1min后再用75%酒精棉球3次脱碘的方法是一种较为简单、理想的肘部皮肤消毒方法,能有效阻断献血者肘部皮肤带菌这一重要血液污染途径[10]。
5.4在采集血小板的过程中,应始终使用无菌技术,以确保献血者的安全和血小板的质量。
6单采物料的管理6.1单采物料应各自放置在不同的存放区,按品种、规格、批号分别摆放,并标以明显的标识。
存放区应清洁、干燥、不受污染。
6.2使用前查看一次性耗材的外包装是否完整,是否在有效期内,是否有污染现象,如有异常不得使用。
6.3一次性耗材拆包后,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如血细胞分离机配套管路拆包或安装后必须遵从各类血细胞分离机操作手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
6.4确保抗凝剂和生理盐水在连接到管路之前达到室温,以保证献血者的舒适以及最优的血细胞分离机的性能。
6.5一次性耗材使用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7记录的管理7.1定期巡视献血者后,应记录血液成分单采过程的关键指标,包括采集时间、品种、体外循环的血量、抗凝剂的用量、交换溶液的量、血液成分的质量以及献血者的状态等[5]。
7.2在《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录入献血者的献血信息,电话号码录入应正确,避免以后无法联系献血者。
8献血者保留的管理8.1献血后的次日由专人负责电话回访3次以内的献血者,内容包括献血者献血后的感受、检测结果、穿刺部位情況等,特别是对发生献血反应的献血者要密切跟踪,直至献血者恢复正常状态。
8.2对间隔3个月、6个月未参加捐献的献血者电话邀请其方便时再次捐献。
8.3通过短信平台开展献血者满意度调查,收集献血者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妥善处理献血者的投诉和抱怨。
8.4告知献血者如联系方式变更,要及时通知血站。
9员工的管理9.1成分单采工作必须由接受培训的医学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应有接受过培训的医护人员监护[5]。
9.2员工上岗前必须接受成分单采相关理论知识与操作的培训,且考试合格。
9.3通过全国采供血机构I类上岗考试。
9.4持有相应的血细胞分离机操作考试合格证书。
总之,单采血小板过程的管理,应贯穿于献血者的预约、筛选、保留、采集与监护,人员、物料、仪器设备及记录的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重视各个环节的管理,才能保障献血者的安全,确保血小板产品质量与临床用血安全。
参考文献:[1]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S].2011.[2]王培华,主编.输血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世界卫生组织.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第一册安全献血:162-163.[4]Blajchman M A,et al.Bacterial contamination of blood products [J]Transfusion and Apheresis Science,2001,24(3):245.[5]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S].2006.[6]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技术操作规程[S].2012.[7]张宏,高磊.机采血小板发生献血反应情况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4,17(4):257.[8]谭虹.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诱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176-177.[9]福建省血液中心血液管理文件汇编《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422-423.[10]王丽,张远鹏,戴瑞娣,等.献血者肘部皮肤消毒效果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4,6(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