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7.狮子和鹿【第2课时】 公开课精品教学课件-最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7.狮子和鹿【第2课时】 公开课精品教学课件-最新
课文结构
池塘喝水
狮 子 和 狮口逃生 鹿
明白道理
角:精美别致——欣赏 腿:太细了——抱怨
撒开腿跑 狮口逃生 角挂树枝 险些送命
有用的不一定好看
物有长短辩证看 美丑并存价值在
课文主旨
本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平时, 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细长的腿。当凶猛的狮子 向它扑来的时候,鹿的四条有力的长腿帮它从狮口脱险;而美丽的双 角被树枝挂住,险些丧了性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 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 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 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
练一练: 以《公鸡和母鸡》为题,根据上面这组词语的提示,
讲述一个故事。 公鸡 高高的红冠子 喔喔叫 打鸣 不服气被主人追打 母鸡 圆滚滚的身子 咕咕叫 下蛋 继续下蛋
一只公鸡长着高高的红冠子,配上漂亮的金色羽毛,走起路来 好威武。每天早晨天蒙蒙亮,它就亮开嗓门“喔喔喔”打鸣,勤劳的 主人就起床开始劳作。主人又买回来一只母鸡,这只母鸡圆滚滚的身 子,每天坚持下一个鸡蛋,下完蛋的母鸡就会“咕咕咕”叫,此时主 人就会撒一些粮食给母鸡吃。 公鸡很不服气,它对母鸡说:“你不 就是下个蛋吗?有什么了不起,叫个不停。” 母鸡说: “你也下个 蛋试试。”公鸡很不服气,就蹲在窝里下蛋,第一天没下下来,公鸡 就继续蹲在窝里,主人一连几天没有听到公鸡打鸣,却发现公鸡蹲在 窝里,拿起一根竹竿就打,边打边骂:“你不好好打鸣。你以为自己 是一只会下蛋的鸡吗?”公鸡吓得一飞三尺高。主人走了,公鸡对母 鸡说:“以后你下蛋,我打鸣。我们各自做好各自的事情。”从此后 公鸡每天清晨打鸣,母鸡继续下蛋,和睦相处。
一次小小的辩论会。大家可以与家长交谈,也可以查找
资料,辩论时要说出你觉得谁的作用大,并说明理由。
观点三一:我如觉果得我鹿是腿一作头用鹿大,鹿 ,角可和以鹿带腿我去的想作去用的一地样方大,鹿而且角在的关形 观点二:我觉得鹿角的作用大,它漂亮让我站在动物中就与众不 状 键可时以刻让能我保在证丛我林不中 被利 狮于 子隐 类蔽 野自 兽己 追上,躲 ,避能狮保子命等。动至物于的鹿追角踪的中,药保 同,而且鹿角是一种很贵重的中药,价值大。 存 价生值命与;我腿无可关以,在那狮是子人追类击的我事时情快。速逃离,同样可以救命。
“蹦来跳去”“不一会儿”“远远地甩在了 后面”写出鹿的腿细长有力,跑得快,所以躲 开了狮子的追赶。这里体现了腿的作用。
拓展:
“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 结合课文内容,你知道犹豫是什么意思吗? _______等__待__狮__子__走__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能用“犹豫”说话呢! _面__对__众__多__的__选__项__,__他__很__犹__豫__,__不__知__道__该__选__择__哪__一__个__。_
推荐阅读
科利亚的木匣
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他从家门口向 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 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 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 的村子了。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家 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 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向前走了十步, 埋下他的木匣。
“这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跑了。” “不是他们笨,而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白白浪费了。” “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 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地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小伙伴们围上来,都朝着科利亚笑:“你的算术不管事啦!也 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 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突然他笑起 来,对小伙伴们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 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 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 匣子。”
借助语言神态描写前后对比体会寓意
界定:神态、语言描写是记叙文常用的一种表达方法。一首寓言故 事就是借助一个小故事的记叙,从而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学习寓言 时抓住故事中主人公的语言神态描写能够很快明白寓言的寓意。
学习方法:朗读课文,借助语言神态描写前后对比体会寓意。
运用:课文第3-7自然段通过语言神态的描写,写出了鹿对自己的 角和腿的不同评价,要读出截然不同的语气,读出鹿的心情变化。 开始对角是喜爱、赞美,要读出自我欣赏、自我赞美的感情,对腿 是不满和抱怨,读出纠结不满;经历了逃跑的过程,对角和腿的评 价则是另一种口气,侥幸中带着感激。
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 角却被树枝挂住了。
“却”字表示转折,这句话写出了角 给鹿带来了麻烦,为下文鹿对自己角 的看法改变埋下伏笔。
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来。眼看 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 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 奔去。这次,狮子再也没有追上。
7 狮子和鹿
第 二 课时
品读释疑
结构主旨
课堂拓展 当堂检测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能根据关键词语的提示,讲述故事。 (重点) 3.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难点)
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围绕鹿的角和 腿讲了什么故事?(核心问题)
有一天,鹿口渴了,找到一 个池塘,痛痛快快地喝起水来。 池水清清的,像一面镜子。
这句话写出了鹿对腿的什么态度?
鹿觉得自己的腿太细,配不上自己美丽的角。“噘起了嘴” “皱起了眉头”这些神态描写,充分表明了鹿对自己腿的不满。
被狮子追赶后鹿对自己的角和腿态度上 有什么转变?为什么?(串珠问题3)
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 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 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课堂小结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先写鹿在池塘 边欣赏自己的两束美丽的角,抱怨自己细长的腿,接 着写狮子扑来,细长的腿帮它脱离险境,而美丽的角 差点让它送了命。全文情节紧凑,前后对比鲜明突出, 语言丰富优美,在生动的故事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主题延伸
这是课后第3题哦!
到底是鹿角有用,还是鹿腿的作用大?课后,组织
品析铺垫的手法
概念: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 描述渲染、进行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使情节 具有合理性。 答题模式: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
鹿的角什么样?一开始鹿对自己 的角是什么态度?(串珠问题1)
课文用感叹句有什么好处?
鹿摆摆身子,水中的倒影也跟着摆动起来。他从来没有注意到自己是 这么漂亮!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啊!我的身段 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兄弟俩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有个老人经过这里, 兄弟俩就找他评理。老人觉得他俩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就建议说: “你们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兄弟俩都很满意,谁也不再说什么。可是,他们抬头一看, 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故事讲完了,盛老师笑着问大家:“你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 么感想呢?”
一课一法一练
借助重点词语的提示讲述故事
讲述故事是语文学习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学习中 我们要有意识地学习与训练这种能力。根据课文关键词 语的提示讲述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
举例: 《北风和太阳》(见课本20页“阅读链接”) 北风:迫不及待 吹 深吸一口气用力吹 裹得更紧了 太阳:不慌不忙 探 从云里走出来 脱了衣服跳到水里 根据这一组对比的词语的提示,就能讲述《北风和太 阳》这则寓言故事了。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池水比作镜 子,写出了池水的平静、清澈,也为下 文鹿在水中看见自己的倒影作铺垫。
积累:
读课文1.2自然段,然后选字填空。
1.
喝渴
鹿口__渴___了,找到一个池塘,痛痛快快地_喝___起水来。
2.
到倒
他看着自己_倒___映在水面上的影子,不解地自言自语: “这__到____底是怎么回事呢?”
写鹿依靠细长有力的腿逃生,却 险些因为美丽的角命丧狮口。
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串珠问题4)
鹿跑到一条小溪边,停下脚步,一边喘气,一边休息。他 叹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 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狮口逃生后鹿对自己的腿和角的态度发生 了变化,他明白了外表美丽的东西不一定 实用。外表不漂亮的东西有时能救命。
作者连用两个“多么”写出了鹿此时内心的惊喜、 骄傲,他陶醉在自我欣赏之中。用感叹句把鹿的惊喜、 骄傲之情表达得更加强烈。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鹿 角比作珊瑚,写出了鹿角的美丽形状。也为下文美丽的 角与细细的腿形成鲜明的对比埋下伏笔。
鹿的腿有什么特点?一开始对自己的腿是 什么态度?(串珠问题2)
一阵清风吹过,池水泛起了层层波 纹。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 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 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量了十步
挖木匣 四年后 9岁 步子大了一倍 量了五步
2.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争论的故事
今天,盛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大山脚下有座小村庄。小村庄里住着以打猎为生的兄 弟俩。 “一天早上,一群大雁从他们的头上飞过,兄弟俩很想射下一 只大雁来充饥。哥哥说:‘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弟 弟说: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 好吃。’哥哥不以为然,大声争辩道:‘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 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弟弟很不服气: ‘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 不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