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课程教学大纲(10学时)(理论课程)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概况课程中文名称:《物理学史》课程英文名称:history of physics课程编码:3910252217开课学院:理学院适用专业/开课学期:物理学/第7学期学分/周学时:0.5/《物理学史》为物理学专业限定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在学习完专业课的基础上,系统介绍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过程,能帮助学习者还原物理学发展的历史面目,了解与概括物理学基础知识发展的全貌及总体规律,有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已学的物理知识。
物理规律的发现包含了物理学家们大量思想和方法的创新,了解掌握物理学思想和方法的发展过程,对于理解物理规律的本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物理学史》,一般要求已学完物理学方面的专业课程。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了解物理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发展历史,弄清物理学发展历程中重要思想、方法、规律、原理提出的前因后果及其发展的历史线索,掌握其中包含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物理学历史发展的全面认识。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的教学以讲授为主,以课堂讨论为补充。
不管是讲授还是课堂讨论,都要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对物理学的历史进行正确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历史问题能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应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古代物理学(第一、二章共1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的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声学知识和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特点,能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的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声学知识和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特点2·难点: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三、主要内容1·中国古代自然观2·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3·中国古代的热学知识4·中国古代的光学知识5·中国古代的电磁学知识6·中国古代的声学知识7·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特点第二章西方古代物理学(1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古希腊的自然观、古希腊和中世纪的物理知识,能总结出西方古代物理学的特点,与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特点相区别,并能分析形成这些区别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希腊的自然观、古希腊和中世纪的物理知识2·难点:总结出西方古代物理学的特点,找出与中国古代物理学特点的区别三、主要内容1·古希腊的自然观2·古希腊的物理知识3·中世纪的物理知识第三章经典力学的建立和发展(1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运动定律的建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牛顿的重大贡献和牛顿后力学的发展情况。
理解伽利略在研究运动过程中对逻辑方法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动定律的建立2·难点: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三、主要内容1·运动定律的建立2·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3·牛顿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4·牛顿后力学的发展第四章经典热学的建立和发展(1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对热现象的早期研究、热力学、分子运动论和统计力学的建立过程,了解对物态的认识历史。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热力学定律的建立过程2·难点:对统计力学建立过程的理解。
三、主要内容1·热现象的早期研究1·热力学的建立1·分子运动论和统计力学的建立1·物态第五章经典电磁学的建立和发展(1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人类对电磁现象的早期研究、电磁学的建立和类比方法的应用、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与研究及电磁场理论的建立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电磁学的建立过程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2·难点:电磁场理论的建立三、主要内容1·电磁现象的早期研究2·电磁学的建立3·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与研究4·电磁场理论的建立第六章经典光学的建立和发展(1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几何光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对光本性的研究、光速的测定历史和光谱学的建立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光本性的研究过程2·难点:理清光的微粒论与波动论在争论中交错发展并最终融合的过程三、主要内容1·何光学的建立与发展2·对光本性的研究3·光速的测定4·光谱的研究第七章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发展(1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对“以太漂移”和“黑体辐射规律”的探索、及世纪之交物理学的新发现,了解世纪之交的物理学们对物理学发展前景的不同判断。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以太漂移”和“黑体辐射规律”探索的结果以及物理学的新发现与经典物理学之间的矛盾2·难点:马赫对经典物理学的批判三、主要内容1·经典物理学的建立和它的局限性2·对“以太漂移”和“黑体辐射规律”探索3·物理学的新发现4·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序幕第八章相对论的建立(1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相对论建立的时代科学基础和相对论的建立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相对论的建立过程2·难点:广义相对论的建立过程三、主要内容1·相对论先驱者的思想2·爱因思坦和狭义相对论的建立3·广义相对论的建立第九章量子力学的发展(1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普朗克、爱因斯、康普顿的工作及其意义,了解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了解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及历史地位,了解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及爱因斯坦等与哥本哈根学派的论战。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量子力学的建立2·难点:德布罗意波的提出和波动力学的建立三、主要内容1·量子论的早期发展2·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3·量子力学的建立第十章粒子物理学的发展(1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基本粒子的发现历史、粒子的分关、及粒子物理学中的守怛律,了解强子结构理论的建立,了解电弱统一理论和夸克轻子层次的基本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强子结构理论的建立2·难点:夸克模型的介绍三、主要内容1·粒子的发现时期2·强子结构理论的建立3·电弱统一及夸克轻子层次第十一章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的进展(第十一、十二章共1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天体物理学和之后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了解宇宙有限与无限之争及宇宙大爆炸模型的建立,了解黑洞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脉冲星的发现和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2·难点:宇宙大爆炸模型和对黑洞的理解。
三、主要内容1·天体物理学的发展2·现代宇宙学的发展第十二章非平衡态热力学和非引性动力学的发展(1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复杂性探索的由来和自组织现象,了解对耗散结构的探索,了解稳定性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了解分形概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耗散结构的介绍2·难点:稳定性理论的学习三、主要内容1·探索复杂性2·耗散结构3·稳定性理论的建立和发展4·分形四考核办法(一)考核方式:闭卷(二)评分办法: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核占5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一)教材:刘莉,仲扣庄,张桂英等.物理学史[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二)参考书目:1.爱因斯坦著,许良英等编译. 爱因斯坦文集(一~三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2.申先甲.物理学史教程[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3.魏凤文,申先甲.20世纪物理学史[M].南昌:江西教育版社,1994.4.(美)弗·卡约里著,戴念祖译,范岱年校.物理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戴念祖.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学卷[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3.6.(美)James·Gleick 著,吴铮译.牛顿传[L].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马青平.相对论逻辑自洽性探疑[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8.陈毓芳. 物理学史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第2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0.胡化凯.物理学史二十讲[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11.李艳平,申先甲.物理学史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2.秦克诚. 邮票上的物理学史[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