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次内江人口普查

第六次内江人口普查

内江人口年龄结构研究——统计资料第36期发布时间: 2012-08-16 【字体:大中小】来源:市统计局阅读次数:4366【打印本页】【关闭窗口】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群体在某一时点上的年龄分布状况。

它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很大的作用。

本文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历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结构和比较分析法,参照国际通用标准,对内江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发展变化趋势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参考意见。

考虑全市外出人口较多,因此,本文在采用常住人口分析的基础上,还尽可能采用户籍人口辅证,文中非特指的人口均指常住人口。

人口年龄明显老年化(一)年龄类型属典型的老年型据2010年内江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按常住人口计算: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6%,65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1.8%,老少比为71.2%,年龄中位数为37.54岁;按户籍人口计算,该四项比值依次为15.5%、10.9%、70.2%、37.31岁,按照国际上通用的人口年龄类型划分标准(表一),不论按哪种口径,四项指标均落在老年型人口指标值内,说明内江人口类型属典型的老年型。

表一:静态人口类型划分标准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0-14岁人口40以上30-40 30以下65岁及以上人口4以下4月7日7以上老少比 15以下 15-30 30以上 年龄中位数20以下20-3030以上表注:老少比,指65岁及以上人口与14岁及以下人口数的比值;年龄中位数,指在此年龄以上及以下的人口,各占总人口的一半的分界线年龄。

进一步分析分性别和分地区人口情况(表二),按照上面人口类型划分标准,结果显示,男女人口均进入老年化,女性人口老化程度高于男性;所辖各区县人口也均进入老年化,但老化程度不一,其中,市中区和威远县老化程度最高,其后依次是隆昌县、资中县、东兴区。

如以户籍人口为基础计算,结果完全一致。

表二:内江市分性别分地区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合计分性别分地区 男女市中区 东兴区 威远县 资中县 隆昌县 0-14岁人口(%) 16.6 17 16.214.9 17.8 15.4 17.0 17.2 65岁及以上人口(%) 11.8 11.3 12.4 12.2 11.4 12.8 11.3 12.2 老少比(%)71.2 66.5 76.382.1 63.9 83.0 66.6 70.9 年龄中位数(岁) 37.5 37.5 37.638.836.338.836.538.7(二)年龄结构快速老化与五普及四普相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推行,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不断下降,人口快速进入老龄化时代。

从各年龄段常住人口分析(表三),一是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快速下降,由2000年的22.13%下降为2010年的16.63%,下降了5.5个百分点,比1990年-2000年多下降2.05个百点。

二是青年人口(15-34岁)比重快速下降,由2000年的35.34%下降到2010年的26.05%,下降了9.29个百分点,比1990年-2000年多下降5.57个百点。

三是中老年人口(35岁以上)比重快速上升。

由2000年的42.54%上升到2010年的57.31%,上升了14.77个百分点,比1990年-2000年多上升7.62个百分点。

其中,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7个百分点,较1990年-2000年多上升2.97个百分点。

说明,低年龄段人口快速减少,高年龄段人口快速增加。

表三:2010年和2000年人口年龄构成表2010年人口数2000年人口数人口数(人)比重(%)人口数(人)比重(%)总计3702847 100 4160305 100 0-4 202612 5.47 215329 5.18 5-9 201878 5.45 236115 5.68 10-14 211250 5.71 469020 11.27 15-19 224770 6.07 281536 6.77 20-24 331125 8.94 265916 6.39 25-29 195178 5.27 462944 11.13 30-34 213635 5.77 459813 11.05 35-39 382960 10.34 341891 8.22 40-44 372455 10.06 220416 5.3 45-49 277742 7.5 303434 7.29 50-54 189949 5.13 228921 5.5 55-59 263184 7.11 188314 4.5360-64 197470 5.33 152137 3.66 65-69 155657 4.2 124236 2.99 70-74 114540 3.09 98349 2.36 75-79 81847 2.21 61856 1.49 80-84 53092 1.43 32428 0.78 85-89 23658 0.64 12891 0.31 90-94 7768 0.21 3779 0.09 95-99 1801 0.05 910 0.02 100岁及以上276 0.01 70 0 另一个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年龄老化程度的相对指标是老化指数,是社会人口平均年龄占平均预期寿命之比重。

一个人口是否出现老化,可以通过观察老化指数是否存在不断增长的趋势来判断。

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测算,全市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38.27岁,平均预期寿命77.59岁,老化指数为0.49,相当于一个人已年届中年,而这一指数在三普(1982年)、四普(1990年)、五普(2000年)时依次为0.39、0.41、0.46,也说明人口呈快速老化态势。

二、人口再生产接近减少型人口年龄结构是历年人口出生、死亡、迁移及流动对人口发展综合的作用结果。

通过人口年龄结构可以看出由出生和死亡决定的人口再生产状况及人口发展趋势。

桑德巴模式及人口年龄金字塔都是把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相联系的分析模式,是国际上通用的两种分析模式。

(一)桑德巴模式按照桑德巴模式划分标准(表四):如果0-14人口比重大于40%,表明未来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口再生产类型为增加型;如果5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大于30%,则表示人口老化,未来人口发展缓慢,人口再生产类型为减少型;如果15-49岁人口比重在50%左右,老少比为1:1.5,则人口发展处于稳定状态。

根据2010年末内江常住人口计算:0-14岁人口占16.63%,15-49岁占53.95%,50岁以上人口占29.42%;按户籍人口计算依次为15.49%、56.89%、27.62%。

参照桑德巴动态人口类型划分标准,结合“五普”及“四普”数据分析(表四),可以看出,近二十年来,内江人口再生产类型逐渐从偏增加的稳定型到偏减少的稳定型,目前虽然尚属稳定性,但已至减少型边界。

表四:桑德巴模式及近几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各年龄组比重桑德巴人口增长类型划分2010年2000年1990年增加型稳定型减少型0-14岁人口比重40 26.5 20 16.6 22.1 25.18 15-49岁人口比重50 50.5 50 53.9 56.2 57.78 5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10 23 30 29.4 21.7 17.04 (二)人口年龄金字塔人口年龄金字塔是描述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的一种几何形式,反映人口再生产类型:递增型(增加型)人口年龄金字塔基部宽广,呈锥形;静止型(稳定型)人口年龄金字塔为稳定的桶形;而退缩型(减少型)人口年龄金字塔则上部较大下部较小。

下图是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所得内江分年龄人口数据绘制的年龄金字塔,虽分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两个口径绘制,但两图形状完全一致。

对金字塔分段分析,第一段:1975年以前,全市人口呈增长型。

从金字塔结构看,35岁以上(出生于1975年前)年龄段,除50-54岁组(出生于1956年-1960年)和45-49岁组(出生于1961-1965年),因50年代末的三年自然灾害使出生人口基数低导致总量低外,塔的形状呈标准的上窄下宽型;第二段,1975年以后,全市人口呈缩减型。

35岁以下年龄段中,虽30-34岁和25-29岁组人口总量急减,但主要因母辈(大20岁计)基数小所致,所以塔的形状总体呈上宽下窄型。

结合下图全市49岁及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折线图分析,根据普查对10%人口抽样的结果:内江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期间,近20年来生育率走势:1989年、2000年、2010年的育龄妇女一般生育率依次为83.6‰、27.6‰、23.09‰,呈下降走势,综合分析得出:如果没有大的计划生育政策调整,自2010年末起,近5年将有一个新的生育高峰期,其后20年将不会再出现生育高峰,人口出生将逐年减少,内江人口再生产将从目前的稳定向减少发展。

全市人口再生产发展规律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推行、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2001年成为国家法律的发展轨迹完全相符。

抚养水平高位运行,仍处于“人口红利”后期(一)总抚养比水平高,老年抚养负担加重一般用抚养比即劳动年龄人口对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全社会的抚养负担,分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

在计算人口抚养比时,因我国目前实际执行的是60岁退休,所以采用国内60岁的标准计算抚养比。

2010年内江常住人口总抚养比为51.07%,比全省高1.2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5.77个百分点,其中,老年抚养比为25.95%,比全省高1.52个百分点(如按户籍比全省高4.98个百分点),比全国高4.81个百分点。

与2000年相比,总抚养比持平,抚养重心从少儿转到老年(详见下表五)。

所以,内江目前社会负担情况为:总抚养比高位运行,老年抚养负担加重。

表五:内江2010年与2000年人口抚养比(按60岁计算)少儿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 总抚养比(%) 2000年33.43 17.68 51.112010年25.12 25.95 51.07(二)仍处于“人口红利”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自然变动从高出生、高死亡率到低出生、低死亡率演变,人口总抚养比水平呈”高、低、高“的走势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国际上通常把人口总抚养比小于或等于50%的一段时期称为“人口红利期”或“人口机会窗口”,它是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这种结构将带来生产领域劳动力供给充足、储蓄和投资增长、消费增长,同时,社会负担相对较轻,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反之,总抚养比大于50%的时期称为“人口负债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