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高考零距离】最新2018年高考理综(物理)考前热身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课标-高考零距离】最新2018年高考理综(物理)考前热身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课标2018年高考理综(物理)模拟试题高三热身考试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

第I卷为必考题,第II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本试卷共12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5.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S-16、K-39第Ⅰ卷(选择题共108分)本卷共18小题,每小题6分,共10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3.【题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闻其声而不见其人”现象说明遇到同样障碍物时声波比可见光容易发生衍射B.用超声波被血流反射回来其频率发生变化可测血流速度,这是利用多普勒效应C.如果地球表面没有大气层覆盖,太阳照亮地球的范围要比有大气层时略大些D.已知某玻璃对蓝光的折射率比对红光的折射率大,红光从该玻璃中射入空气发生全反射时,红光临界角较大【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衍射、多普勒效应以及折射、全反射;选项A,闻其声说明声波发生了衍射,不见其人说明光没有发生明显衍射,选项A正确;选项B,彩超利用了多普勒原理,选项B正确;选项C,有大气层时,光线被大气折射而弯向地面,使得地球照亮区域超过一半面积,否则只能照亮一半区域,选项C错误;选项D,由sinC=1可知折射率折射率越大,临界角越小,故选项Dn正确;本题不正确选项为C。

【题型】单选题【备注】【结束】14.【题文】为了研究乐音的物理规律,某同学用计算机同时录制下优美的笛声do和sol,然后在电脑上用软件播放,分别得到如下图(a)和图(b)的两个振动图象,由此可以判断A.do和sol的周期之比约为2:3B.do和sol的频率之比约为2:3C.do和sol在空气中传播的波速之比为3:2D.do和sol在空气中传播的波长之比为2:3【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波长、周期以及波速关系;选项A,由图象可以观察得到当do完成2个周期时,sol完成3个周期,故do和sol的周期之比约为3:2,故选项A错误;选项B,根据f=1/T,结合A的分析可知:do和sol的频率之比约为2:3,故选项B正确;选项C,由于两列波都是声波,都在空气中传播,故速度相同,故选项C错误;选项D,根据λ=v/f及选项A、C的分析可知:do和sol在空气中传播的波长之比为3:2,故选项D错误;本题正确选项为B。

【题型】单选题【备注】【结束】15.【题文】在教学楼的楼梯口,有如图所示的0、1、2、3k级台阶,每级台阶的长为30cm,高为15cm(g=10m/s2).某同学从第0级台阶的边缘以v0=5m/s水平抛出一小球(不计一切阻力),则小球将落在第几级台阶上A.7级B.8级C.9级D.10级【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平抛运动;将台阶边缘各点连线如下:设连线倾角为θ,当小球落在连线上时,tanθ=12=yx=gt22v0t,解得t=0.5s,此时x=v0t=2.5m,则n=x0.3=8.3>8,因此落在第九台阶上,选项C 正确。

【题型】单选题【备注】【结束】16.【题文】两电荷量分别为q1和q2的点电荷放在x轴上的O、M两点,两电荷连线上各点电势φ随x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N两点的电势均为零,ND段中的C点电势最高,则qA.q1与q2带同种电荷B.A、N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为零C.NC间场强方向向x轴正方向D.将一负点电荷从N点移到D点,电场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电场、电势以及功能关系;选项A,若为同种电荷,连线上的点电势不可能为零,故为异种电荷,选项A,错误;选项B,只有当图像切线斜率为零时,场强才等于零,选项B错误;选项C,由N到C电势升高,故场强沿着x轴负方向,选项C错误;选项D,负电荷在电势高的地方电势能小,故从N到D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即电场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选项D正确;本题正确选项为D。

【题型】单选题【备注】【结束】17.【题文】2013年6月13日,北京时间6月13日13时18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十飞船在离地面343Km的近圆轨道上进行了我国第5次载入空间交会对接。

神舟十号航天员成功开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舱门,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以漂浮姿态进入天宫一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航天员以漂浮姿态进入天宫一号,说明航天员不受地球引力作用B.完成对接后组合体的运行速度小于7.9Km/sC.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中讲课时可以用弹簧秤悬挂测一杯水的重力D.完成对接后的组合体运行的加速度大于9.8m/s2【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万有引力以及宇宙速度;选项A,航天员以漂浮姿态进入,是因为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仍然受到引力,选项A错误;选项B,当航天器在近地轨道运行时,速度为第一宇宙速度,由v=√GMr可知,在高轨道上运行时,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7.9km/s,选项B 正确;选项C,在完全失重状态下,弹簧秤无法测出重物重力,选项C错误;选项D,由g=g0R 2r2可知加速度必定小于地表重力加速度,故选项D 错误;本题正确选项为B。

【题型】单选题【备注】【结束】18.【题文】如图甲所示,在竖直方向上有四条间距相等的水平虚线L1、L2、L3、L4,在L1L2之间和L3L4之间存在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大小均为1T,方向垂直于虚线所在平面。

现有一矩形线圈abcd,宽度cd=L =0.5m,质量为0.1kg,电阻为2Ω,将其从图示位置由静止释放(cd 边与L1重合),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t1时刻cd边与L2重合,t2时刻ab边与L3重合,t3时刻ab边与L4重合,已知t1~t2的时间间隔为0.6s,整个运动过程中线圈平面始终处于竖直方向,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则A.在0~t1时间内,通过线圈的电荷量为0.25CB.线圈匀速运动的速度大小为2m/sC.线圈的长度为1mD.0~t3时间内,线圈产生的热量为4.2J【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共点力平衡条件、电磁感应定律以及功能关系;在t2-t3时间内,线圈匀速运动,速度为v2,由mg=B 2L2v2R解得v2=8m/s,选项B错误;在t1-t2时间内,线圈一直匀加速,知ab边进入磁场时,cd边刚出磁场,设磁场宽度为d ,则线圈现将位移为3d ,故3d =v 2t −gt 22,又因为t 1-t 2时间为0.6s ,解得d =1m ,线圈长度为2d =2m ,选项C 错误;在0-t 1时间内,cd 边由L 1运动到L 2,由q =∆∅r=Bld r=0.25C ,故选项A 正确;在0-t 3时间内,由能量守恒可知:Q =mg (3d +2d )−mv 222=1.8J ,选项D 错误;本题正确选项为A 。

【题型】单选题 【备注】 【结束】第II 卷 必考部分共10题,共157分。

19.【题文】(Ⅰ)用如图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跨过定滑轮的细线两端系着质量均为M 的物块A 、B ,A 下端与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B 上放置一质量为m 的金属片C ,固定的金属圆环D 处在B 的正下方。

系统静止时C 、D 间的高度差为h 。

先接通电磁打点计时器,再由静止释放B ,系统开始运动,当B 穿过圆环D 时C 被D 阻挡而停止。

①整个运动过程中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乙所示,其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 Hz 。

由此可计算出C 被阻挡前B 的加速度大小a = m/s 2;B 刚穿过D 时的速度大小v = 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②该实验中需验证等式是 (用M 、m 、v 和重力加速度g 表示)。

还可运用图象法加以验证:改变物块B 的释放位置,重复上述实验,记录每次C 、D 间的高度差h ,并求出B 刚穿过D 时的速度v ,作出v 2 – h 图线如图丙所示,根据图线得出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g = ,代入数据再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比较,判断系统机械能是否守恒。

丙26.4单位:cm0 16.821.626.426.426.47.20 12.012483675乙③在不增加实验器材的情况下,请提出减小实验误差的一个办法。

【答案】①4.8;2.6 ②mgℎ=2M+m2v2;g=(2M+m)2mv12ℎ1③如适当增大C、D间的高度差;适当增加金属片C的质量;保证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在同一直线上等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①0-4之间为匀加速阶段,由∆x=4.8cm=0.048m=aT2,以及T=0.1s解得a=4.8m/s2;当B穿过圆环D时,A、B开始做匀速运动,故v=xT =0.264m0.1s=2.64m/s,因为保留两位有效数字,故速度为2.6m/s;②本实验需要验证系统机械能守恒,即当B穿过圆环D时有mgℎ=2M+m2v2;由mgℎ=2M+m2v2可得图像斜率为v2ℎ=2mg2M+m=v12ℎ1,因此g=(2M+m)2mv12ℎ1;③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适当增大C、D间的高度差;适当增加金属片C的质量;保证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在同一直线上等等。

【题型】实验题【备注】【结束】19.【题文】(Ⅱ)在实验室测量两个直流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电源甲的电动势大约为4.5V,内阻大约为1.5Ω;电源乙的电动势大约为1.5V,内阻大约为1Ω.由于实验室条件有限,除了导线、开关外,实验室还能提供如下器材:A.量程为3V的电压表VB.量程为0.6A的电流表1AC.量程为3A的电流表2AD.阻值为4.0Ω的定值电阻1RE.阻值为100Ω的定值电阻2RF.最大阻值为10Ω的滑动变阻器3RG.最大阻值为100Ω的滑动变阻器R4(1)选择电压表、电流表、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等器材,采用如图甲所示电路测量电源甲的电动势和内电阻.①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分别以电流表的示数I和电压表的示数U为横坐标和纵坐标,经过计算机拟合得到如图乙所示的U-I图象,U和I的单位分别为V和A,拟合公式为U=-5.6I+4.4.则电源甲的电动势E= V;内阻r= Ω(保留两位有效数字).②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请你判断,在实验中定值电阻选择的是(填D或者E);电流表选择的是(填B或者C);滑动变阻器选择的是(填F或者G).(2)为了简便快捷地测量电源乙的电动势和内电阻,选择电压表、定值电阻等器材,采用如图丙所示电路.①定值电阻应该选择(填D或者E).②实验中,首先将K1闭合,K2断开,电压表示数为1.48V.然后将K1、K2均闭合,电压表示数为1.23V.则电源乙电动势E= V;内阻r= Ω(小数点后保留两位小数).【答案】(1)①4.4,1.6;②D,B,F;(2)①D;②1.48;0.8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测量电源的电动势与内阻;(1)①在图示的电路中,电源的等效内阻即斜率5.6Ω,这个内阻实际上是定值电阻与电源内阻的和,因此选用的定值电阻只能是R1=4Ω,故电源甲内阻为5.6−4=1.6Ω,;当电流为零时,路端电压U即电源电动势,由表达式可知电动势为4.4V;=②由以上分析可知定值电阻为R1,即D;在图示电路中,最大电流为ER1+r4.4V≈0.79A,故电流表选A1合适,即B;除了滑动变阻器,其余的电5.6Ω阻为5.6Ω,电路中起限流作用的变阻器阻值应该与5.6Ω相当,因此选F。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