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梦”的幻灭与追寻

“美国梦”的幻灭与追寻

摘要:“美国梦”:是美国文学的独特情节,这个起源于移民、拓荒时代的“美国梦”情节深潜于美国人意识深处。

然而踏入2 0 世纪“天真的时代”结束了。

新世纪的美国作家们不再沉迷于美国成功的“神话”,转而开始对“美国梦”进行全面的反省和批判。

尤其在经受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资本主义危机之后,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美国梦”的光彩一层层退去,最终消失。

这一时期的大量文学作品紧扣这一主题开展创作。

本文将其中的经典之作德莱塞的《嘉丽妹妹》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 美国梦;幻灭;追寻
引言
每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有自己的情结,对于美国文学来说这个情结就是“美国梦”。

“美国梦”贯穿美国历史,最能体现美国生活方式和国民精神的理想,是对平等、自由、宽容、进取和成功的理想主义信念,是对机会均等、人人都有成功希望和创造奇迹可能性的乐观自信。

当美国文学跨入2 0 世纪的门槛时,“美国梦”的幻灭感便日益成为引人注目的主题了。

一、《嘉丽妹妹》
(一)作者
最早从社会批判角度表现美国梦的失落和幻灭感的是德莱塞的小说。

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2 0 世纪上半叶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他出身贫困,饱尝物质和精神的贫困之苦。

在工作中接触到下层社会的各种人物和阴暗面,为日后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决定了他创作中的悲剧思想和自然主义色彩。

德莱塞创作伊始就无情地扯下了美国这片“净土”的伪装。

在《嘉丽妹妹》中他以那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女主人公的奋斗史,揭穿了所谓“机会均等”的神话,从而使当时还沉迷于“美国梦”的舆论界为之大哗。

(二)背景
十九世纪末,美国南北战争巩固了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极大地推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美国人口激增,人口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无依无靠的无产阶级移民涌进纽约、匹兹堡等城市的贫民窟。

(三)嘉丽妹妹
十八岁的乡下姑娘嘉丽妹妹乘火车投靠在芝加哥谋生的姐姐。

希望在姐姐的帮助下实现梦想。

“她年轻、美丽,然而贫穷:随身行李不过是一只小皮箱,一小纸盒点心和一个有四元钱的钱包。

”①嘉丽妹妹到外面找工作。

然而,恶劣的工作条件、菲薄的工资与嘉丽对城市生活的期望及其快乐的追求形成极大的落差。

当她生病又失去工作漫步街头时,与德洛埃不期而遇。

于是她接受了德洛埃的钱,并与他同居。

可是相处不久结婚的梦想破灭了。

之后又认识了德洛埃的朋友—家庭失意,又善于花言巧语的赫斯乌特,两个人暧昧关系被发现后, 在被蒙骗的情况下随偷窃公款的赫斯乌特逃到加拿大。

在赫斯乌特生意垮台,生理和心理垮台了之后就分手了。

为了继续追寻她的梦想,嘉丽进入戏剧界,并成为著名演员。

然而,小说结尾部分,她坐在摇椅里,无限怅惘。

嘉丽有了一切,然而又什么也没有。

嘉丽经过多方面的不断努力,包括辛勤工作,利用男人等,嘉丽在追寻到她那个充满金钱和物欲的梦想后仍是极度空虚,并不幸福。

(四)赫斯乌特
对于赫斯乌特的沉浮,不能简单地视为道德堕落应有的结果。

堕落的过程是由某种力量控制着的,某种环境决定的。

这种力量和环境是他所不能控制的。

赫斯乌特虽然最初强于来自社会底层的嘉丽,但在偶然因素促动下,他们并没有把握自
己的命运。

而是像一片树叶一样,极不情愿地在整个空虚无情的大气候中漂落到地上无奈地死去。

(五)德洛埃
德洛埃也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棍。

他有漂亮的衣饰和健壮的体格,但心灵空虚,十分自私。

他是当时典型的“美国梦”患者,他把欢乐与物质财富看成一回事,把占有物质置于一切之上,德洛埃在小说中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可怜虫,代表了中层人们随波逐流、没有意识,被本身的物欲驱动,在整个拜金的社会环境中日复一日过着庸俗不堪的生活。

二、《太阳照样升起》
(一)作者
海明威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他在学生时代就为校刊和文学杂志定过一些文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海明威志愿参加战场救护队。

他表现英勇,在战斗中受伤。

海明威往往无情地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并紧紧围绕精神和肉体上的“创伤”和“死亡”这两个主题来反映现实生活。

人们精神上的幻灭在作品中已经到了无时不在、无孔不入的地步。

(二)背景
1 9 1 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美国也投入了战争。

美国人是听信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宣传而参加到战争中来的。

威尔逊的“为和平而战”口号,将战争描绘成“为结束一切战争而进行的战争”②。

青年们为信念而战,当他们发现了自己受骗,认清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的本质之后,他们在物质上的损失与这种心灵上的创伤是无法弥补的。

于是迷惘、失望成了笼罩整个
2 0年代的情绪。

(三)杰克·巴恩斯
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一位记者,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受伤并丧失了性爱能力,他经常借酒浇愁。

其间,杰克也曾和他的朋友到宁静安逸的农村逃避现实生活。

然而一回到城里,痛苦和绝望就像一张大网使他窒息。

小说开局不久杰克在出租车内婉言拒绝了偎依在他怀里的一名妓女对他的调情,他无可奈何地告诉她“我在战争中受了伤”③。

不久,杰克也在出租车内将勃莱特搂在怀里,然而他依然无可奈何地说“我们什么屁事都干不成”④。

小说的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一种莫名的悲哀和苦涩。

显然,残酷的战争对人的肉体和精神带来巨大伤害和无法愈合的伤口。

战争使他们处于无法企及生活目的,又不知何去何从的精神痛苦之中,他们的梦想被现实无情地捏成粉沫。

面对严酷的现实,杰克最终没有放弃努力。

他至少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以充满自尊的姿态生活下去了。

(四)勃莱特
女主人公勃莱特是战后首批理短发、穿短裙、嗜烟酒、视离婚为儿戏和追求性解放的“现代”女性的典型代表。

她与杰克都有一种想与对方在一起的强烈愿望。

尽管杰克曾痛苦地对勃莱特说“我们最好相离得远些”,但她却立即答道:“可是亲爱的,我必须见你,这是你无法明白的”⑤。

在无望获得幸福的情况下,她自甘堕落。

这种精神上的折磨摧毁了她追求幸福生活的意志和信心。

她的梦幻灭了,而她仍在追寻,最后与罗梅罗分手,也体现了她追求生活真理,意志上的胜利。

(五)其它
《太阳照样升起》的主题集中地体现在小说扉页的两条引语上,一条是出自斯泰因之口的名句“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另一条引语是所罗门的基督教教义:“一代人去世,另一代人来到世上,但地球永远存在,太阳照样升起。

”第一条准确无误地概括了小说人物的基本特征,即一种无法摆脱的迷惘感和失落感。

第二条
引语则暗示了“迷惘的一代”作为历史舞台上的匆匆过客必须将消失的客观规律和他们必须接受这种追求理想中的幸福生活用品是人们地共同愿望,但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忍着巨大的伤痛勇敢地接受生活的失败和严酷的现实,继续生活下去。

结语
《嘉丽妹妹》和《太阳照样升起》中的人物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美国人民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遭受失败和挫折。

资本主义社会有着许多不可避免的弊端和深刻的阶级矛盾。

然而当梦想在残酷的现实中幻灭的时候,人民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动力,在痛过之后,继续追寻梦想、改造社会、创造新世界,这样的民族才会不断发展进步。

注释:
1 .文斌朱卫红范纯海编著《西奥多·德莱塞作品赏析》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79 年。

2.复旦国际政治系编《美国》第十六章第197 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年3.海明威著李华田编译《太阳照样升起》
4.海明威著李华田编译《太阳照样升起》
5 . 李维屏著《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