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心理特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三年级学生特点分析小学三年级心理特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三年级学生特点分析三年级学生特点分析篇一1、个性差别大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
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
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
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3、自控力不强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
二学习方面三年级的学生与同伴的友谊进入了一个双向帮助阶段、但是还不能共患难。
他们对友谊的认识有了提高,但还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他们的择友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往往把学习的好坏当作衡量人的能力的标志。
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在外面见到什么事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回家都要讲给大人听,大人不听还不高兴,但是到了三年级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把在外面发生的事讲述给家长,有时自己经历的事也不告诉家长,显示出独立的个性。
并且此时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也从"听话"标准上升到"学习好,能力强"的标准,而对他们的照料和关注则比以前要减少许多,因此父子、母女之间的沟通通常被忽视,矛盾与代沟开始出现。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这些特点,建议各位家长多花些时间陪孩子,多做一些沟通和交流有的家长说,我的事多得不得了,哪有时间去问孩子的学习,哪里顾得上孩子的教育。
心理学家对几千例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与父母在一起时间多的孩子,在学业成绩、能力素质和品德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明显优于与父母在一起时间少的孩子。
三年级小学生成长的关键期相对于智力而言,学习能力对孩子的影响更直接。
学习能力是后天形成的,随着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不断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学习能力不断增强。
三年级孩子注意力的目的性增强了,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更持久,由15-20分钟提高到20-30分钟。
书面语言水平逐步增强。
内在动机开始成为孩子们的学习动力,但是外在激励仍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动力。
比如许多学生会有这样的现象,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时,学习劲头高。
他喜欢自然科学、百科知识一类的学习,不用我们强迫,他会主动寻找这方面的相关书籍资料,百看不厌,有时甚至为此占用了一些休息时间。
受到老师或父母的鼓励时学习劲头明显提高。
哪怕只是一点言语上的小鼓励,他都很兴奋、重视并以此要求自己要保持成绩。
但如果较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表扬和鼓励,他的兴趣和劲头就会下降。
适时的表扬有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培养他的自信心,是激发孩子向前奋进的一个有效方法,特别在幼儿时期。
但我们也认识到这毕竟是一种来自外部的动力,假如过分地依赖这种动力,那么很明显的,学习动机是建立在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上面,当别人给以鼓励时就干劲十足,当得不到这种鼓励时就可能会提不起劲来。
现在已经到三年级的阶段,应该逐步引导他正确认识表扬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学习干劲,而不轻易为环境所左右。
我们家长应该主动承担让孩子正确对待鼓励的引导转化工作的主要任务,因为家长与孩子有更多亲密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我们应该多与孩子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来让他明白鼓励与批评都是为了他的进步和成长的道理。
三年级是良好学习习惯定型和培养的最后关键期情感发展由易变性向稳定性过渡。
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
小学三年级是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如果教育和引导得当,可以使孩子的情感控制能力有较大提高。
随着孩子情感生活的不断丰富,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孩子交往的重心由家庭逐渐转移到学校,同伴关系和友谊成为影响孩子的重要因素。
但是,孩子毕竟孩子,情绪控制能力还是很有限的,需要家长的悉心呵护和耐心知道。
正是由于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种困扰也会随之而来,所以三年级孩子开始了不安的学习生活。
情绪上波动和不安很容易一向孩子的学业成绩。
如果还不注重遇到,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困惑干扰了学习,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但是正确的教育,这种不安可以转化为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欲望。
所以,三年级也是学业成绩开始分化的时期,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
对孩子进行教育不仅仅是增长知识,还包括形成融入社会的意识和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家长可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社会教育。
如养成劳动习惯。
很多国家的家长都非常重视这点,美国的家长认为,一个人有无劳动的兴趣和习惯将会影响他的一生,不管人民的知识水平、经济收入和家庭背景如何,凡是从小养成劳动习惯的人在成年以后往往不怕吃苦,在工作中更容易取得成就,家庭生活也很美满。
对三年级孩子来说,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在必要时为父母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父母遇到困难时安慰父母,在父母生病时照顾父母都是孩子责任心的体现。
如果孩子做的好,家长一定不要忘了赞扬孩子。
如学会与身边的人和谐相处。
教育孩子在与人交流时要学会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在寻求社会服务时,一定要排队等候,不要加塞插队;对长辈要尊敬,对小朋友要友好,乐于帮助别人。
教育孩子要讲卫生,自己讲卫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爱干净的人也更容易交朋友。
结合实例在交往中要有信心,没有信心的人也不会有成功的交往也不会有积极向上的朋友。
在交往中善于与小朋友交流沟通,要自己解决与小朋友之间的各种矛盾。
结合实例在交往中要诚实,要有责任心,对弱者要有爱心。
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才具有好的社会声誉,才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三年级学生特点分析篇二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
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
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1、独立性、自主意识逐步增强开始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在自己的独立看法和评价上常表现出很大的片面性,甚至是错误的。
开始不听父母和老师的话。
2、伙伴意识很强开始形成小团体。
他们可以不听父母和老师的话,但必须遵守团体的规则,背叛是不允许的。
他们对父母和老师的"反抗"有时带有胡闹的意味。
中年级学生往往是学校里最"吵闹"的学生。
3、表现欲极强他们想当"孩子王",力图在自己的小团体中确立起自己的权威,于是,处处表现。
往往通过表现出众、成绩拔尖来达到目的。
反之,会以一些破坏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引起他人的注意。
4、极易出现行为偏差,行为习惯发展水平较低人们把三四年级的学生年龄比喻成"暴徒年龄",俗语说"讨狗嫌"。
这个年龄的学生处在贪玩的高峰,好动,好惹事,也经常受到家长的斥责。
行为习惯处在低年级,高年级水平高,中年级水平低的"马鞍型"。
第二情绪不稳定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集体主义感情有所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在形成,但极不稳固。
感情容易激起和爆发,不善于控制,不考虑行为后果,虽已能从事需要一定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还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往产生动摇。
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逐渐学会道德原则的评价标准,评价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往往是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善于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表现。
道德感、正义感开始萌芽,但道德认识水平仍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三年级学生特点分析篇三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一入学适应问题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
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
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
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
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
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
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1995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60,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70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
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
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
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
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