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四章 文章的修改与完善(共98张PPT)

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四章 文章的修改与完善(共98张PPT)

文章写作与修改
主讲教师:莎莎
第四章 文章的修改与完善
导入新课
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 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 —— 列夫·托尔斯泰
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善于和有 能力删改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 ——陀斯妥耶夫斯基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 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鲁迅
2. 内容的修改。修改稿丰富了内容:如第 二段,原文只用“我疑惑不解了,我希望了解 她”概括写出自己的感受,过于笼统;修改稿 则不惜笔墨,“一连串惯性思维信号在我脑际 闪现……”,作者连用8个问句,问出了自己的 疑惑,也问出了读者的疑惑,吸引读者想去了 解这个人。
写作实践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看看应该如何修改
第一节
整体的调整
学习目的
1.掌握作文修改的大修改小修改的区别 2.学习文章整体调整的四个层面 3.练习修改一篇文章
知识点讲解
第一节 整体的调整
话题探究
比较修改稿与原稿的不同,修改稿好在哪
里? 1.开头由具体的事例引出,吸引读者。 2.增加了事例分析,增强了说服力。
3.观点分析深刻透彻。
⑥“俗”是粗鄙、庸俗,牵涉到语言文风和思想情 趣的问题。(讨论、交流、明确、记录)
习作比较
小明 昏暗、肮脏的牢狱中, 神情憔悴的他呆坐在地上,内 心的焦灼让他眉头紧蹙,到底 该如何选择?到底该如何选择! 一条路,不堪忍受如此奇耻大 辱,以死明志;一条路,接受 宫刑,保全性命,因为他的心 中还有未完成的愿望啊!那不 仅是父亲遗留下来的心愿,更 是一个史官从年轻之时饱读诗 书、游历天下、采写史实、执 着追求的目标啊!!紧握的双 拳,指甲早已深嵌肉中。突然, 他痛苦的眼眸中泛出闪亮的光 芒,为了理想 ...... 于是 “ 史家 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划时 代史学巨著诞生了。
一、观点的发展
①沿原有思路的深化 ②对观点的补充和增添 ③从不同立场、观点、角度上展开
④从运动发展、转化的观点出发进行展开
⑤运用联想和引申的方法,由事到理,由小到大,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展开
二、内容的增加
不同的事例往往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蕴含着 略有区别的哲理,因此在选择和运用事例的过程 中常常可以促发我们作更深入的思考,促进理性 思维的深化。
知识导引
修改,有小修改和大修改之分。小修改指文 章的局部完善,大修改指文章的整体调整。今天 我们共同探讨“大修改”的问题。 所谓“大修改”,就是指改变文章的结构, 增删文章的材料,改变文章的主题,有时甚至另 起炉灶。
契诃夫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 好的地方的本领。”所谓修改,就是认真地把已 经写出来的文章从立意、选材、篇章结构、语言 文字等多方面进行增、删、改,使文章更完美, 更周密,更充分地表情达意。 文章整体调整包括以下四大层面:
修改稿举王安石的例子,强调了他“严谨治 学,强调创见,忌雷同”的修养,很典型,也相 对新颖。修改稿还列举了当今人们的修养普遍欠 缺的一些事实,这就使文章有了强烈的现实感、 针对性。
对于文章内容或思想上存在的 毛病,我们应该如何改呢?
①“纷”就是冗繁,杂乱。诸如材料臃肿,思绪 混乱,横生枝节,尾大不掉,都在可“整”之 列。其结果,应使文章做到简洁明快,首尾圆 合,脉络分明,详略得当。
三、局部思路的紊乱与重叠
①句间缺乏明晰的逻辑顺序 ②内容前后重叠 两种情况有时并存且相互影响
例文借鉴
例文二
请仔细阅读原稿和修改稿中的开头 三段,这三段主要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 事?
森林突遇黑熊(面对险情)
迅速爬树、置友不理的人(背叛“友谊”)
机智装死、躲过一劫的人(认清“友谊”)
叙述角度的改变与文章的“中 心”相关,或者换句话说,文章的 “中心”决定着文字的叙述角度。
对于文章内容或思想上存在的 毛病,我们应该如何改呢?
⑤“板”是刻板、滞呆。文章格式、语调上的千篇 一律,没有变化,固然令人乏味;思想内容上的 就事论事,平淡肤浅,不会举一反三、由表及里, 或是不懂得如何通过寓意和联想的方式来深化主 题,同样也是“板”而不“活”的表现。这就应 该运用联想开拓思路,或调整结构、变换手法, 更生动活泼地表现主题。
单元简介
文章质量如何,能否升华提高,修改是必不 可少的环节。 修改是写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 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途径。俗话说: “文章不厌百回改”“善作不如善改”,就说明 修改与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一 篇好的文章不是“写” 出来的而是“改” 出来 的。本文介绍了修改文章时应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学习本单元,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文章 质量得到提升。
三、下面两段文字都有毛病,请你修改。 1. 第一段的主要意思是,我被父辈的辛酸往事震撼, 第二段首句是这一段的中心,这一段强调的重点是爸爸 “在学习上激励我奋进”,与第一段所讲的内容大相径庭, 让人无法确定中心。第二段中还有一些句子游离这一段的 中心,可这样修改:
爸爸是我最尊敬的人,他在困境中坚持学 习的事,激励我不断奋进。爸爸脑子聪明又喜欢 学习,但“文革”的到来使他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他赶上了“上山下乡”。但爸爸并没有扔下 书本,而是在劳动中挤出时间,一点一滴地积累 知识,不管每天的工作多么辛苦,到晚上,他都 不忘进入知识的海洋去遨游,去畅想。当他再回 到城市中时,他所学的知识派上了用场,这些知 识使爸爸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话题探究
介绍描写景物可以按空间顺序,也可以 采用移步换景法,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 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 下来。游记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
知识导引
局部失误的表现
局部性失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中心模糊或偏离 二、选材失当与不足
典型性:吻和且体现所表现事物、观点的本质 新颖性:新颖是与陈旧相对而言 现实感:立足于现实的材料更有说服力
二、指出下段文字存在的问题。 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一项重大科学成果的取得, 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所有的语句都 应紧紧围绕这一句来说,但文中所举的例子中 碳酸杀菌消毒方法的发明,却只是里斯特一个 人努力的成果,巴斯德没有参与研究,只是他 的著作启发了里斯特,并且从里斯特给巴斯德 写感谢信这件事来看,他们应是同一代人。所 以这几句偏离中心,也不能承接上文“类似的 事情在科学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说“中心”
句句段段有中心, 时时刻刻要牢记。 模糊偏离快删去, 准确清晰是目的。
对比第四段 为什么修改稿中只保留了恩格 斯与马克思的友谊?删去的例子有 什么不合适的地方么?
举“事例”
事例丰富文意深, 不过选择要当心。 材料取舍有三点, 典型新颖现实感。
第五、六、七段比较
原稿与修改稿在论证的逻 辑思路上哪个更清晰?请说说 为什么。
叙述角度的改变与文章的“中心”相 关,或者换句话说,文章的“中心”决 定着文字的叙述角度。
森林突遇黑熊(面对险情)
迅速爬树、置友不理的人(背叛“友谊”)
机智装死、躲过一劫的人(认清“友谊”)
例文三点评: 原稿中“有好的修养相当于建立了人生的一 座丰碑”,是观点句,全文都应围绕这一句来写, 举例论证时,应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原稿 第一段举诸葛亮的例子,关羽和张飞所占的篇幅 却很长,喧宾夺主。“博望坡一战他彻底征服了 张飞,在以后的各个战役中也使关羽心服口服”, 这一句不能证明中心论点,因为,诸葛亮征服他 们更主要的是靠自己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而非 个人修养。所以这个例子缺乏典型性。
例文借鉴 例文一点评: 1. 题目的修改。俗话说“好题一半文”,好 的文章题目既要与文章内容协调一致,又要耐人 寻味,内涵丰富。 例文原题目是“眼睛”,修改稿为“她有一 双明亮的眼睛”,这一改可谓巧妙!这篇文章塑 造了一位乐观的盲女形象,题目却反其义而为之! 她的眼睛的确看不见,但心理却是“明亮”的, 这样的题目增强了文章的内涵,值人深思。
②“孤”是单薄,只有红花,没有绿叶;只会 “单线平涂”式地直叙其事,不会运用背景、 旁证、对比、映照等“辅”的材料和手段来充 实文章内容和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对于文章内容或思想上存在的 毛病,我们应该如何改呢?
③“直”是浅露。“婉”则含有“曲折”、“委婉” 两方面的意思。编写故事要有矛盾冲突,开展论 战要能伺隙乘虚,文章才能波澜起伏,擒纵自如; “委婉”要求的是含蓄和深沉,要善于把作者的 思想感受渗透在具体的叙述描写之中,不要空说 抽象、生硬的大道理。 ④“枯”是干瘪、枯涩。这主要是材料和语言的贫 乏所造成的。“腴”的办法,应是加强调查研究 和观察生活的训练,积累素材,丰富词汇。
三、顺序的调整 1.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服从中心的需要。
3.符合文体特点。
四、角度的转换 1.议论文开头可以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也可以小事切入,自然引出观点,达到以小见 大的目的。 2.写人记事的文章切入角度最为关键。成 功的记叙文章讲究开头悬念、情节波澜,在选材 上更要精心设计,敢于取舍,要选取最能表达主 题的材料,合理安排。
本文的主要毛病是没有按一定的中心组织材料、 安排顺序,只是东抓一点,西抓一点,结果是哪 一方面都没有说明白 。 写作此文,要通过说明使人们不仅了解水的性 状、特征、功用,而且知道水的存在、水和人类 的关系以及水是什么样的东西,进而能够更好地 利用水来为之服务。
第二节 局部的完善
第二节 局部的完善
第三段中,“诚然,毛遂自荐的精神是值 得赞颂的”应删去。
原因:“诚然”这个词起引起下文转折的 作用,据此下文应接着阐述毛遂自荐的精神也有 该否定的一面,这与作者的观点相悖。下文,说 的是不敢表现自己的人“不是因为谦虚,而是心 理问题”,与第一句话构不成转折关系。
局部思路清晰:
前后呼应 结构严谨 理性升华 思路清晰 环环相扣 论证充分
观察事物有顺序, 认识世界有逻辑。 理性升华层层递, 怎样才能思路清? 前后呼应结构严, 环环相扣论证深。 千变万化不离本, “中心”永远是方针。
相关主题